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07: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3:08
如果我们向朋友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愿意选择快乐,还是愿意选择痛苦呢?可能正常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快乐。那为什么有很多人愿意快乐,却又深深地陷入痛苦和烦恼之中呢?
细细思考我们的生活会发现,每个人都希望幸福快乐,都不想有烦恼,但是痛苦和烦恼总是不请自到,我却无法抵御。
的确,生活在不定的自然环境和 社会 环境之中,每一个人都随时可能会遇到来自自然界和 社会 的不良刺激,但是,是不是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面对外部刺激,我们就真的无法抵御,只能任其摆布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维克多·法兰克的感人故事。
法兰克是一个犹太裔的心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因为他是犹太人,所以被关进了纳粹的死亡营。他自己的遭遇非常地悲惨,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全都死于纳粹的魔掌,剩下的唯一亲人就只有妹妹了,而他自己每天也要接受严刑拷打,可以说是朝不保夕。
有一次,法兰克独自在囚室中,突然顿悟:在任何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人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我们也把它称为“选择的自由”。从外界环境上看,他完全受制于人,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可言,但是他发现自己的心理意识却是独立的,可以超出外界的束缚,自行其是。于是,他就在脑海里用记忆和想象,设想各种各样的情形:获释后和妹妹团聚时那种喜悦的心情;获释后站在讲台上把那一段痛苦折磨所获得的宝贵体验,传授给千千万万的人时的情景……正是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脱了纳粹的禁锢。而他的这种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狱友,甚至狱卒。他还协助狱友们在苦难中寻回生命的尊严。
正如他自己所说 :在个人身心成长的层次上,负面经验代表的只是挑战,最悲惨的遭遇也会带来机会,促使我们的心灵进一步成长。
是不是只有法兰克才具有“选择的自由”,能够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而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可以呢?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选择的自由”,因为这种自由来自于我们四种特有的天赋——除了“自我意识”以外,我们还有“良知”,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我们还有“想象力”,能够超出现实的枷锁;我们更有“独立意志”,能够不受外界的束缚自行其是。每一个人都具有这四种能力,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应用它们。如果我们用电脑来做比喻的话,动物的程序已经被设定,而且没有办法更改,可是人却可以自己创造程序,完全不受本能束缚。
法兰克的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的反应与外部刺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像动物那样,是一种刺激——反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刺激——意识——反应的关系。正是在“意识”这个中间环节,人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独立意志、良知和自我意识,对外部不良刺激作出良好的、积极的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极易为自然环境所左右: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就兴高采烈;在阴霾晦暗的日子里,就没精打采。而有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天气的变化对他的情绪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事实上,一个人本身持有的价值观才是关键。如果他认定工作品质第一,那么即使天气再坏,他依然不会改变敬业精神。
由此可见,人对外部的不良刺激并不是*为力的,人完全可以通过选择积极的态度来减轻外界不良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从而避免压力或痛苦。积极的态度,正是人进行心理调适的基本原则。
这说明,心理失衡产生的主观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掌握“选择的自由”,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外部的不良刺激。正如人的身体通过锻炼可以更 健康 、更强壮一样,人的心灵也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变得更乐观、更坚强。
君子心有所定,计有所守;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则不然,心不在乎道义之经,口不吐乎训诰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随转如流,不知所执。
——《群书治要·体论》
译:君子心中有坚定的使命和信念,每次考虑、谋划都能坚守原则。道理、智慧不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诸实行;行动不求其多,但行动前一定审思行动的理由。心安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样自然不勉强;实行时,则唯恐来不及而精进努力。小人则不是这样,心思不在道义的原则上,嘴里说不出告诫劝勉的话,不选择贤者亲近求教来寄托身心,不努力落实道德来使自己心灵安定,而是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