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战略规划都包含什么内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3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20:36
1、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2、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3、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推进能源*,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
指导思想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3、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21:54
1.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加快数字化发展
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
3.拓展投资空间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
4.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7.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23:28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中国迈向全面现代化历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位置。
展望“十四五”规划,多位专家分析,将进一步淡化GDP增速目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会引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大内需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要素市场化、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也将有新的突破。
淡化GDP增速目标
从1953年至今,中国已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跨上1万美元台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拥有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和上亿市场主体的中国经济活力迸发,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一些强有力宏观**。今年的*工作报告中,并没有提出GDP增速的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如今,中国经济今年前三季度增速实现转正,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韧性和活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撰文分析,“十四五”规划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合理确定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必须科学判断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准确研判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从而正确确定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期间的增长目标和相应的增长速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对表示,面对潜在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以及全球经济在疫情冲击下的高度不确定性,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枢大概率将进一步下行,不确定或者进一步淡化GDP增长目标,有助于全社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工作重心转向推动高质量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更为重要的方面。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认为,预计GDP增速目标可能会下调,更关注经济再平衡和发展质量。相比“十三五”规划设定的“6.5%以上”的年均实际GDP增速目标,预计“十四五”规划可能会明显淡化经济增长目标。
推进“双循环”
“双循环”战略在今年的高层会议中已被多次强调。5月14日召开的**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业内预计双循环战略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汪涛表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会引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提振内需、对外开放的*,都会在这一主题下统筹整合、加速推进,包括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据中金公司估算,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占全球接近20%,人均GDP水平在2023年左右可能会超过全球人均GDP。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单位水平来看,中国增长已经很难单纯靠外部来拉动,而必须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时期都要重视内需和消费潜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表示,14亿人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成为双循环的重要基础。如果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比能够提升到60%,将带来十万亿元级的新增消费;如果城乡一体化能够有效突破,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显著提升,将带来十万亿元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只要这一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就可以成为国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
中国多元化、多层次的内需不可能仅靠自身供应来满足,内部的产业升级也需要外部的竞争和激励。“十四五”规划中,以大内需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商品、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外循环可能也是大概率的举措。
中信证券指出,“双循环”新格局将深挖国内要素和内需市场的潜力,促使国内都市圈发展、产业链整固和消费升级,并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参与国际市场。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增长模式主要是要素投入驱动加上效率提升,要素投入驱动主要是伴随着国内的城镇化工业化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外需持续扩大,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快速增加,尤其是以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为代表的非农劳动力增加,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四五”期间,城镇化将如何发展推进?全国委员、“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一鸣日前表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首要要求,因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需要确保国内消费的持续扩张和升级,而把将近2.7亿农民工转化为市民能够迅速释放消费潜力,对扩大消费意义极其巨大。当前我国农民工已经占城镇就业人口近70%,如果农民工真正市民化以后能像城市居民这样消费,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就能增长27%。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王一鸣指出,当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非常有限。放开除超大城市以外的落户*,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挂钩非常重要。双循环要打通循环,核心就是要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梗阻,不能城乡单向流动。
张立群认为,“十四五”期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活动,在注重长远科学规划、注重整体功能和相互协调、注重确保长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注重城市民主法治环境建设、注重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会日益展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特点、新面貌。城镇化将进入一个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的新的历史时期。
关键领域改革待突破
“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深入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发育层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与实践,已经进入深层次的关键环节。
张立群分析,“十四五”期间改革将深入到产权制度建设,要素市场发展领域。“十四五”期间的改革所推动的*机制变化,会更多地在法律体系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层面表现出来和巩固下来。这将是改革开放一个新的重要特点。
“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将迸发出新的活力。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下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全面启动。通过实施三年行动,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做好这项工作,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系列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更加精准化的改革举措将落地实施。改革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充分释放和激发基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1:20
安全发展
所谓安全,重点指的是守护人民的安全和经济的安全。在今年的新冠疫情中,中国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代价与病毒作斗争,努力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在经济安全中,规划重点指出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重结构、重质量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淡化了经济总量和增速的目标,反而着眼于两个“重”——重产业结构调整、重发展质量。
有人看到可能会觉得奇怪,2020年的经济可以说处在一个艰苦时段,我们第一季度的经济总量甚至呈现负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甚至在第三季度才出现首次正增长,为什么在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书中,却不将提升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设为重点呢?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节点是在2010年,我们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以后,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速基本维持在7%-8%左右。甚至在每次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都要保八、保七、保六。但是在未来五年内,GDP总量和增速变得模糊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产业发展的高科技含量,也就是从“重量”转变为“重质”。
中国其实早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就已经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当时,我们国内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决策层和经济学界对未来的经济走向进行过探讨,思考中国的经济是继续走外延式发展和重工业发展的道路,还是走一条高科技发展道路?
最终因为内外环境的种种因素,我们将重心放在了城市化建设上,之后又推进物美价廉的“Made in China战略”,结果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2 1世纪初我们又成为了“世界工厂”,而对于高质量的科技创新计划却一直停留在口号上。
20多年后的今天以及十四五规划后的未来,经济发展路径已然清晰,这样的争论似乎已经荡然无存。
国内大循环
中国经济的本轮崛起在很大意义上是全球化产能转移的结果。“外向型经济”和“买卖全世界”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战略。
而在今天,新的逆全球化环境包围了我们,这个战略受到了很大的*。所以通过科技创新完善国内的产业供应链,以及刺激国内消费市场成为了既主动又被动的战略选择。
比如在2019年,我国的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57.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的水平。怎么才能提升内需中的消费比重,增加老百姓的消费呢?这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和产业改革。
比如,要增加新的消费场景和空间,对企业要通过降税减费来提高它的投资热情和生产能力。对于居民利益,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社会保障*改革,比如医疗、教育、住房和养老等等,老百姓少了后顾之忧,消费自然提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3:28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提出——
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
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増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开的***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