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都有什么官级?都相当于现在什么部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2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22:17
清朝的核心级别,以乾隆时期为准,是九品十八级制度。即总共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品和从品,共十八个等级。
但是,要另外加上皇帝、太上皇的一个特殊品级,即超超品。而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还有被赐封公侯伯爵位的功臣,以及公主额附(驸马)的级别都是超品,高于正一品,属于荣誉头衔,俸禄较高。还有一类,即不入流,是从九品以下的官府雇佣人员。所以,全部算起来的话,共有二十一级。
我国现在最新的《公务员法》规定,我国公务人员,共分为12个职级,19个待遇级别。职务级别根据所担任职务来确定,如部、省、*等来界定。
比如,现代的县处级正职(正*、正*)就是7级职务,跟清代的正七品县令级别正好对应。
最高职位的对应关系我们就不类比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数较少,比较清晰。
而清朝的不入流人员,类似于现在的公务辅助人员。虽属于公务人员,可以穿公务*,但属于编外。
但是,清朝有一个核心机构,就是军机处。清朝军机处大臣的品级是不定的。如果是亲王担任,那就是超品,如果是尚书担任,那就是从一品。职责,类似于现代的*常委,掌管全国一切事务的最终决策。
捡出清代的主要官职说明一下,以职责划分。
正一品,包括“三太”,即太师、太傅、太保,还包括各殿阁大学士、大将军。类似于现在的*、*、政协、*的最高长官,都是1职级正国级。这在古代全是殿阁大学士、大将军,加太师、太傅、太保衔。
从一品,“三少”,即少师、少傅、少保,外加“太子三太”,以及尚书(古代六部*,现代被分为了两级,即2职级副国级,和3职级正省部级)、都御史(类似现代最高检检察长,属于2职级副国级,刑部尚书是最高法*官)。
正二品,“太子三少”,总督(封疆大吏,负责一省或多省的地方军、政、法实权主官,现代没有对应的,军事上有点大军区总司令的意味,如果对应一省,就是3职级正省部级)、内务府总管(统管大内,很牛的)。
从二品,侍郎(六部副*,职权相当于现在的4职级副省部级),巡抚(负责一个省的行政、司法和军事,类似于集中了*、省法、省检、省军区的职权,职权大于3职级正省部级,又小于2职级副国级),布政使(各省主官,归总督、巡抚管,类似4职级副省部级,主管民政、税务的副*)。
正三品,按察使(类似各省*院长,4职级副省部级),大理寺卿(地位略低于刑部,主管案件复核,职责类似于现在的最高法庭长,有可能是4职级副省部级,或者5职级正厅局级),学政(相当于现代主管教育副*或者省教育厅*,4职级副省部级或者5职级正厅局级)。
从三品,盐运史(现在也是专营,但是没有盐运史的职权大)。
正四品,大理寺少卿(类似于现在最高法的副庭长,5职级正厅局级或者6职级副厅局级),鸿胪寺卿(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5职级正厅局级),道员(如布政使道员,类似于省属厅局的厅*,相当于5职级正厅局级)。
从四品,知府(相当于现代的市级正职,5职级正厅局级,但是有副省级市,那就相应的提高职级为4职级副省部级)。
正从五六品,对应副市级,及市属各局,大多对应6职级副厅局级,或者7职级正县处。当然副省级市的副市级属5职级正厅局级。
正七品,知县,相当于*,7职级正县处级。
从七品到从九品,县丞、知事、县主簿及其他人员,基本上对应8职级副县处、9职级正乡科级、10职级副乡科,及11、12职级的科员、办事员等。
从上面的对应关系来看,清代的四品*,基本上就是现在的正厅局级干部,特殊情况可能是副省部级,或者副厅局级干部。
扩展资料:
清朝退休制度:
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规定,各部院属官凡年五十五岁以上者,堂官(指的是尚书、侍郎级别的)需详细甄别,最多不过七十岁。七十岁以后,便要勒令退休。七十致仕,特别对一些职位较高的*,只是个大体界限,很多场合与本人的精力和皇帝或是上级*的态度有重要关系。
清代*致仕,一般由本人自行陈请,三品以上官可向皇帝直接上奏折,四品以下京官由所在部院堂官上奏。外官则通过督抚,经吏部求批。
*致仕以后,便算开缺,需要立即请旨补官。但也有例外,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以“大学士职司赞襄”,有的又以“宣力有年”对于致仕的*为其保留一个月的官职,表示“国家眷念旧臣,加恩辅弼”之意。
从待遇上看,致仕可分为“着令休致”即同意退休;以原官休致,也就是退休后保留原来品级的荣誉头衔。至于原官俸禄,也有具体规定。
通常情况下,凡大学士、尚书这一级*,若以原官致仕,回乡后可给予全俸的优待;若因京察自陈原品退休的,给予半俸;部议致仕人员不给俸禄。但不管全俸、半俸或是不给俸,都不是绝对的,只要皇帝开恩,半俸也可改成全俸。
有的*致仕以后,皇帝为了酬劳他任上的功劳酌予加衔、晋秩的恩宠。雍正十一年(1733年)七月,大学士陈元龙“以年老具疏乞休”。
雍正因陈元龙劳苦功高,又念他是康熙老臣,命“加太子太傅衔,以原官致仕”。这是加衔的例子。雍正元年初,雍正给老病乞休的吏部左侍郎李旭升加以尚书衔,则是属于晋秩的例子。
*在请求致仕时,也有遇到另外情况的,就是皇帝认为有意怠慢,而给予处分的。乾隆五年(1740年),工部尚书魏廷珍以“老病乞休”,乾隆认为他到任以来,没有显著政绩,也无任何建树为由,下令将他革职回籍。
被皇帝勒令退休的情况时有发生,勒令具有处罚的意思,年龄和身体条件不是主要因素,它和自陈休致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
比如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新皇帝雍正发现翰林院和詹事府等秘书机构中,存在“结党营私”和“互为援引”的事。于是便令大学士张鹏翮、尚书田从典、徐元梦等有关*,会同甄别,并将查处人员“解退回籍”。这些被解退的*,就是属于勒休,当然也就不能享受挂职、俸禄等待遇了。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因犯过失受到*,皇帝为了保全他的面子,令其休致以代处罚。这样的例子也不少,乾隆时期,朝廷考试翰林院和詹事府编修、检讨以上,侍讲、侍读学士以下官,其中一部分成绩不好,皇帝便着令休致,也含有以休致代罚的意思。
致仕的*得到皇帝批准后,也不是拍拍*就走人了,在离职前必须将任内各项事务交代清楚。地方正印官还得清查钱粮仓库等项。完成交接工作,是休致前必须做好的工作。
当然了,*致仕以后,也有因为皇帝需要而重新启用的,此类例子在康熙、乾隆朝都有实例。总之就是皇帝不需要,*就可以退休,皇帝需要,退休的*也得重新回朝再次效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职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23:35
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其长官尚书相当于*,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等部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交通部(驿传)、*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最高*、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保卫局。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党校(个人认为)兼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相当于北京市。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北京警备区兼*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之类的部门。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各大军区级司令员;还可兼管地方政务。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
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提督: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总兵: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其统辖的镇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
副将:相当于副军长。
参将:相当于师长。
游击:相当于副师长或是旅长。
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千总:相当于营级。
把总:相当于正连级。
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有些部门只是为某一时代或是统治阶级的需要,现在并不存在相关的部门。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01:10
九门提督(北京*兼**),巡抚(*),总督(某军区司令员)刑部(国家高法兼高检兼*)
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内阁: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兵、刑、工、吏、户、礼),各*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03:01
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内阁: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兵、刑、工、吏、户、礼),各*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05:09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官职制度,保留了九品之中分正从的部分,废除了上下阶,而且文职武职完全一致,成为整齐划一的由正一品到从九品的十八个等级。*国家机关文武职主要*的品级排列顺序如下:
文职*: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大臣、督察院左右都御使为从一品;部院侍郎、副大臣大理院正卿为正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为从二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院少卿、太仆寺卿、大理院总检察厅厅丞为从三品;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各部左右参议、翰林院侍讲学士、诗读学士为正四品,翰林院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为从四品;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六部郎中、各部院*为正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部宗室员外郎、理藩部员外郎为从五品;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左右寺丞、理藩部教习为正六品,光禄寺署正、大理院典薄为从六品;大理事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通政司使经历、知事、各部院寺司库、皇史宬尉为正七品,内阁中书、光禄寺典薄、署正、国子监博士、助教为从七品;各部院司务、翰林院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大理院录事为正八品,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为正八品;礼部太常寺盛京读祝官、汉赞礼郎、各部院衙门笔帖式为正九品,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国子监典籍为从九品。
武职*: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八旗满蒙汉军都统步统为从一品;左右翼统领、八旗护军统领、八旗满蒙汉军副都统为正二品,副将、散秩大臣为从二品;一等侍卫、参将为正三品,王府一等护卫、游击为从三品;二等侍卫、步军协尉为正四品,城门领、王府二等护卫、王公府五旗佐领为从四品;三等侍卫、步军校、守备为正五品,四等侍卫、王公府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为从五品;蓝翎侍卫、门千总、营千总为正六品,委署部军校、内务府六品翎长、卫千总为从六品;城门吏、把总库正七品,贝子公府七品典仪为从七品,副护军校、公府八品典仪为从八品;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为正九品,额外委为从九品。
当时只有九品之内的职务才叫“官”,称为“流内”。九品之外没有品级的叫“流外”,或收“未入流”,就不是“官”,而是“吏”了。
“阶”,是与品有关或者说是由品派生出来的另一套等级制度,始于唐代。是用做标志*身份与级别的称号,亦称“阶官”。清朝时,阶官与品级完全对应,官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如果低品的官职加授较高的品级,就得授予较高的阶官。如知县,按例为正七品,当年若被加封五品衔,就得授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的阶官,可以使用五品官才能服用的服饰。有时完全无实职的人,也可以得到阶官的称号,可以使用其服饰,享其虚荣。清朝的文武阶官亦各有18级:
文阶18级分别是:光禄大夫、荣禄大夫、资政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中议大夫、中宪大夫、朝议大夫、奉政大夫、承德郎、儒林郎、文林郎、征仕郎、修职左郎、登仕郎、登仕左郎。
武阶18级分别是:建威将军、振威将军、武显将军、武功将军、武义都尉、武翼都尉、昭武都尉、宣武都尉、武德骑尉、武德佐骑尉、武略骑尉、武略佐骑尉、武信骑尉、武信佐骑尉、奋武校尉、奋武佐校尉、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厅)、县*。
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和巡抚在明朝都是属于都察院的差遣职官,在清朝则成为正式的地方高级*了。
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就使他掌握了数省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总督又可称为“制军”、“制台”。
巡抚为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衔,这样便有权统管全省的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了。巡抚又可称为“抚军”、“抚台”。
督、抚之下设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赋、民政。布政使又可简称藩台、藩司。
又设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按察使又可简称臬台、臬司。
清代对于督抚、布政使、按察使,可合称三大宪。
清初,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参议,驻守在某一地方,称为守道;又按察使下设副使、佥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称为巡道。乾隆时裁撤上述参政、副使等官,专设分守道、分巡道,带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和府州之间一级机构,叫作道员。在名义上,道应是省的派出行政机构。清朝还设立一些专业道员,如负责河务的,负责盐、茶、粮等。
省下设府,以知府为行政长官,掌管一府的政务及所属州、县的赋役、诉讼等事。此外,顺天府和奉天府,分别是京城和陪都,地位较一般府要高,设府尹为其长官。
还有与府同级的直隶州,直属于省,以知州为其长官。有属县。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有直隶厅,直属于省,以同知、通判为长官。
府下设县和散州。县是地方行政的基层组织,长官为知县。散州多是因地而特设的,也以知州为其长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22:17
清朝的核心级别,以乾隆时期为准,是九品十八级制度。即总共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品和从品,共十八个等级。
但是,要另外加上皇帝、太上皇的一个特殊品级,即超超品。而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还有被赐封公侯伯爵位的功臣,以及公主额附(驸马)的级别都是超品,高于正一品,属于荣誉头衔,俸禄较高。还有一类,即不入流,是从九品以下的官府雇佣人员。所以,全部算起来的话,共有二十一级。
我国现在最新的《公务员法》规定,我国公务人员,共分为12个职级,19个待遇级别。职务级别根据所担任职务来确定,如部、省、*等来界定。
比如,现代的县处级正职(正*、正*)就是7级职务,跟清代的正七品县令级别正好对应。
最高职位的对应关系我们就不类比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数较少,比较清晰。
而清朝的不入流人员,类似于现在的公务辅助人员。虽属于公务人员,可以穿公务*,但属于编外。
但是,清朝有一个核心机构,就是军机处。清朝军机处大臣的品级是不定的。如果是亲王担任,那就是超品,如果是尚书担任,那就是从一品。职责,类似于现代的*常委,掌管全国一切事务的最终决策。
捡出清代的主要官职说明一下,以职责划分。
正一品,包括“三太”,即太师、太傅、太保,还包括各殿阁大学士、大将军。类似于现在的*、*、政协、*的最高长官,都是1职级正国级。这在古代全是殿阁大学士、大将军,加太师、太傅、太保衔。
从一品,“三少”,即少师、少傅、少保,外加“太子三太”,以及尚书(古代六部*,现代被分为了两级,即2职级副国级,和3职级正省部级)、都御史(类似现代最高检检察长,属于2职级副国级,刑部尚书是最高法*官)。
正二品,“太子三少”,总督(封疆大吏,负责一省或多省的地方军、政、法实权主官,现代没有对应的,军事上有点大军区总司令的意味,如果对应一省,就是3职级正省部级)、内务府总管(统管大内,很牛的)。
从二品,侍郎(六部副*,职权相当于现在的4职级副省部级),巡抚(负责一个省的行政、司法和军事,类似于集中了*、省法、省检、省军区的职权,职权大于3职级正省部级,又小于2职级副国级),布政使(各省主官,归总督、巡抚管,类似4职级副省部级,主管民政、税务的副*)。
正三品,按察使(类似各省*院长,4职级副省部级),大理寺卿(地位略低于刑部,主管案件复核,职责类似于现在的最高法庭长,有可能是4职级副省部级,或者5职级正厅局级),学政(相当于现代主管教育副*或者省教育厅*,4职级副省部级或者5职级正厅局级)。
从三品,盐运史(现在也是专营,但是没有盐运史的职权大)。
正四品,大理寺少卿(类似于现在最高法的副庭长,5职级正厅局级或者6职级副厅局级),鸿胪寺卿(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5职级正厅局级),道员(如布政使道员,类似于省属厅局的厅*,相当于5职级正厅局级)。
从四品,知府(相当于现代的市级正职,5职级正厅局级,但是有副省级市,那就相应的提高职级为4职级副省部级)。
正从五六品,对应副市级,及市属各局,大多对应6职级副厅局级,或者7职级正县处。当然副省级市的副市级属5职级正厅局级。
正七品,知县,相当于*,7职级正县处级。
从七品到从九品,县丞、知事、县主簿及其他人员,基本上对应8职级副县处、9职级正乡科级、10职级副乡科,及11、12职级的科员、办事员等。
从上面的对应关系来看,清代的四品*,基本上就是现在的正厅局级干部,特殊情况可能是副省部级,或者副厅局级干部。
扩展资料:
清朝退休制度:
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规定,各部院属官凡年五十五岁以上者,堂官(指的是尚书、侍郎级别的)需详细甄别,最多不过七十岁。七十岁以后,便要勒令退休。七十致仕,特别对一些职位较高的*,只是个大体界限,很多场合与本人的精力和皇帝或是上级*的态度有重要关系。
清代*致仕,一般由本人自行陈请,三品以上官可向皇帝直接上奏折,四品以下京官由所在部院堂官上奏。外官则通过督抚,经吏部求批。
*致仕以后,便算开缺,需要立即请旨补官。但也有例外,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以“大学士职司赞襄”,有的又以“宣力有年”对于致仕的*为其保留一个月的官职,表示“国家眷念旧臣,加恩辅弼”之意。
从待遇上看,致仕可分为“着令休致”即同意退休;以原官休致,也就是退休后保留原来品级的荣誉头衔。至于原官俸禄,也有具体规定。
通常情况下,凡大学士、尚书这一级*,若以原官致仕,回乡后可给予全俸的优待;若因京察自陈原品退休的,给予半俸;部议致仕人员不给俸禄。但不管全俸、半俸或是不给俸,都不是绝对的,只要皇帝开恩,半俸也可改成全俸。
有的*致仕以后,皇帝为了酬劳他任上的功劳酌予加衔、晋秩的恩宠。雍正十一年(1733年)七月,大学士陈元龙“以年老具疏乞休”。
雍正因陈元龙劳苦功高,又念他是康熙老臣,命“加太子太傅衔,以原官致仕”。这是加衔的例子。雍正元年初,雍正给老病乞休的吏部左侍郎李旭升加以尚书衔,则是属于晋秩的例子。
*在请求致仕时,也有遇到另外情况的,就是皇帝认为有意怠慢,而给予处分的。乾隆五年(1740年),工部尚书魏廷珍以“老病乞休”,乾隆认为他到任以来,没有显著政绩,也无任何建树为由,下令将他革职回籍。
被皇帝勒令退休的情况时有发生,勒令具有处罚的意思,年龄和身体条件不是主要因素,它和自陈休致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
比如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新皇帝雍正发现翰林院和詹事府等秘书机构中,存在“结党营私”和“互为援引”的事。于是便令大学士张鹏翮、尚书田从典、徐元梦等有关*,会同甄别,并将查处人员“解退回籍”。这些被解退的*,就是属于勒休,当然也就不能享受挂职、俸禄等待遇了。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因犯过失受到*,皇帝为了保全他的面子,令其休致以代处罚。这样的例子也不少,乾隆时期,朝廷考试翰林院和詹事府编修、检讨以上,侍讲、侍读学士以下官,其中一部分成绩不好,皇帝便着令休致,也含有以休致代罚的意思。
致仕的*得到皇帝批准后,也不是拍拍*就走人了,在离职前必须将任内各项事务交代清楚。地方正印官还得清查钱粮仓库等项。完成交接工作,是休致前必须做好的工作。
当然了,*致仕以后,也有因为皇帝需要而重新启用的,此类例子在康熙、乾隆朝都有实例。总之就是皇帝不需要,*就可以退休,皇帝需要,退休的*也得重新回朝再次效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职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23:35
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其长官尚书相当于*,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等部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交通部(驿传)、*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最高*、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保卫局。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党校(个人认为)兼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相当于北京市。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北京警备区兼*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之类的部门。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各大军区级司令员;还可兼管地方政务。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
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提督: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总兵: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其统辖的镇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
副将:相当于副军长。
参将:相当于师长。
游击:相当于副师长或是旅长。
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千总:相当于营级。
把总:相当于正连级。
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有些部门只是为某一时代或是统治阶级的需要,现在并不存在相关的部门。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01:10
九门提督(北京*兼**),巡抚(*),总督(某军区司令员)刑部(国家高法兼高检兼*)
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内阁: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兵、刑、工、吏、户、礼),各*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03:01
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内阁: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兵、刑、工、吏、户、礼),各*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05:09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官职制度,保留了九品之中分正从的部分,废除了上下阶,而且文职武职完全一致,成为整齐划一的由正一品到从九品的十八个等级。*国家机关文武职主要*的品级排列顺序如下:
文职*: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大臣、督察院左右都御使为从一品;部院侍郎、副大臣大理院正卿为正二品,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为从二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院少卿、太仆寺卿、大理院总检察厅厅丞为从三品;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各部左右参议、翰林院侍讲学士、诗读学士为正四品,翰林院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为从四品;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六部郎中、各部院*为正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部宗室员外郎、理藩部员外郎为从五品;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左右寺丞、理藩部教习为正六品,光禄寺署正、大理院典薄为从六品;大理事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通政司使经历、知事、各部院寺司库、皇史宬尉为正七品,内阁中书、光禄寺典薄、署正、国子监博士、助教为从七品;各部院司务、翰林院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大理院录事为正八品,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为正八品;礼部太常寺盛京读祝官、汉赞礼郎、各部院衙门笔帖式为正九品,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国子监典籍为从九品。
武职*: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八旗满蒙汉军都统步统为从一品;左右翼统领、八旗护军统领、八旗满蒙汉军副都统为正二品,副将、散秩大臣为从二品;一等侍卫、参将为正三品,王府一等护卫、游击为从三品;二等侍卫、步军协尉为正四品,城门领、王府二等护卫、王公府五旗佐领为从四品;三等侍卫、步军校、守备为正五品,四等侍卫、王公府三等护卫、守御所千总为从五品;蓝翎侍卫、门千总、营千总为正六品,委署部军校、内务府六品翎长、卫千总为从六品;城门吏、把总库正七品,贝子公府七品典仪为从七品,副护军校、公府八品典仪为从八品;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为正九品,额外委为从九品。
当时只有九品之内的职务才叫“官”,称为“流内”。九品之外没有品级的叫“流外”,或收“未入流”,就不是“官”,而是“吏”了。
“阶”,是与品有关或者说是由品派生出来的另一套等级制度,始于唐代。是用做标志*身份与级别的称号,亦称“阶官”。清朝时,阶官与品级完全对应,官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如果低品的官职加授较高的品级,就得授予较高的阶官。如知县,按例为正七品,当年若被加封五品衔,就得授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的阶官,可以使用五品官才能服用的服饰。有时完全无实职的人,也可以得到阶官的称号,可以使用其服饰,享其虚荣。清朝的文武阶官亦各有18级:
文阶18级分别是:光禄大夫、荣禄大夫、资政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中议大夫、中宪大夫、朝议大夫、奉政大夫、承德郎、儒林郎、文林郎、征仕郎、修职左郎、登仕郎、登仕左郎。
武阶18级分别是:建威将军、振威将军、武显将军、武功将军、武义都尉、武翼都尉、昭武都尉、宣武都尉、武德骑尉、武德佐骑尉、武略骑尉、武略佐骑尉、武信骑尉、武信佐骑尉、奋武校尉、奋武佐校尉、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一般可分为省、府(州、厅)、县*。
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总督和巡抚在明朝都是属于都察院的差遣职官,在清朝则成为正式的地方高级*了。
总督一般管辖两省至三省,但四川总督就只管四川一省。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就使他掌握了数省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总督又可称为“制军”、“制台”。
巡抚为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有副都御史衔,这样便有权统管全省的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了。巡抚又可称为“抚军”、“抚台”。
督、抚之下设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赋、民政。布政使又可简称藩台、藩司。
又设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按察使又可简称臬台、臬司。
清代对于督抚、布政使、按察使,可合称三大宪。
清初,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参议,驻守在某一地方,称为守道;又按察使下设副使、佥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称为巡道。乾隆时裁撤上述参政、副使等官,专设分守道、分巡道,带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和府州之间一级机构,叫作道员。在名义上,道应是省的派出行政机构。清朝还设立一些专业道员,如负责河务的,负责盐、茶、粮等。
省下设府,以知府为行政长官,掌管一府的政务及所属州、县的赋役、诉讼等事。此外,顺天府和奉天府,分别是京城和陪都,地位较一般府要高,设府尹为其长官。
还有与府同级的直隶州,直属于省,以知州为其长官。有属县。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有直隶厅,直属于省,以同知、通判为长官。
府下设县和散州。县是地方行政的基层组织,长官为知县。散州多是因地而特设的,也以知州为其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