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0 01:3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9:53
那是在30年代。没有具体人物,是为反侵略及保卫民族独立的民族复兴运动,主要以学校改革形式。在清末废书院改学堂、推行新学制中退出历史舞台的儒学教育,在这个时期以书院讲学的形式再次出现,复性书院、民族文化书院、勉仁书院等相继建立即是例证。但是,作为*政权抗战建国的手段和工具,复兴民族文化运动既是意识形态的*斗争需要,也有*政权寻求合法性的内在驱动,是在民族和文化双重危机的局面下,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共谋的催生结果。对于志在儒家文化复兴,承担民族文化前途使命的新儒家学派而言,其文化教育主张客观上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因此为民族国家建构意识形态所倚重,并获得自身发展的空间。然而,官方意识形态对民族文化的策略性的建构,也必然为其发展给定了限度,事实上也预设了儒学及其教育的命运。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9:54
:一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初,这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