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眼中的“慈悲与宽容”——兼谈《霸王别姬》中的写作手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5 21: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9:53
作家朋友推荐我读张爱玲的文章,在张的文集中一眼看上一篇名为《霸王别姬》的文章。读这篇文章,的确是想看看张爱玲笔下的霸王和虞姬是如何彰显个性的,还有张爱玲是如何刻画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恰恰没有想的是,这篇文章改变了我对张爱玲“矫情”的看法,因为在张爱玲这篇文章的笔下,霸王和虞姬代表了慈悲和宽容的形象。正如张爱玲所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通读完这篇文章,有一种痛快的感觉,更有一种参透人间悲苦之后的长叹和悲凉感。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在她的笔下,文字是那么的有灵性,她好似已经将文字间的表述看作为一种舞蹈,而舞蹈的动作随着舞者情感表达的变化而变化。灵动的文字彰显出张爱玲桀骜不驯的个性,将人物和她眼中的人物糅合在一起。
真的非常喜欢张爱玲说的这句话:“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不知道别人看了有什么感受,我会因为这一句话对张爱玲心生同情和怜悯。从这句话可以读到,张爱玲是一个仰视”慈悲“和”宽容“的女作家。
很多故事在描述霸王和虞姬的时候,基调都是苍凉和悲壮的,不管是戏曲表演中的人物还是古书中的”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故事,无不腔调故事的悲情与感伤。与其不同的是,我在张爱玲的眼中看到了霸王和虞姬之间那种永恒存在的情感——慈悲与宽容。张爱玲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将霸王和虞姬视为“慈悲与宽容”的化身。
(一) 整体布局结构模式与段落内的层次感
整篇文章运用了描述性文字(A)和对话式文字(B)两种表达方式。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布局看,它呈现出描述文字和对话文字相互交替的情况,使文字与文字之间有了一种互动和交流。如果说这是一种文章结构的表达方式的话,那么需要了解的是张爱玲在写作其它文章的时候使用的是怎样的模式。
文章第一段非常重要,既是把握笔端大方向的地方,又是引领下文的关键段落。张爱玲在文章首段埋伏了富有层次感的词汇,在空间感上逐渐推进,先从外部到人物,再从人物的形象到内心的描写,层层递进,显得动感十足。我个人认为这体现出了一种文字安排或写作的节奏感。
(二) 使用叠字表达方式 带来天真和趣味感
《霸王别姬》这篇文章中读起来最有意思的就是叠字的使用,张爱玲笔下的景物和人物通过叠字的方式传达出一种天真无邪和非常有趣味的感觉。比如” 帅字旗吹得豁喇喇乱卷“、” 烛油淋淋漓漓地淌下来“、“烟袅袅上升”、“ 薄薄的嘴唇“、” 皱纹深深地切过两腮“、” 焰焰的火花“等词汇。
在描写虞姬的时候,张爱玲是这样写的:“虞姬用团扇轻轻赶散了蜡烛上的青烟、虞姬轻轻地离开了他们”。在描写霸王的时候,张爱玲是这样写的:“ 我们痛痛快快一阵大杀”。
下面再来看一段文字吧。
“夜是静静的,在迷蒙的薄雾中,小小的淡白色的篷帐缀遍了这土坡,在帐子缝里漏出一点一点的火光,正像夏夜里遍山开满的红心白瓣的野豆花一般。战马呜呜悲啸的声音卷在风里远远传过来,守夜人一下一下敲着更,绕着营盘用单调的步伐走着。虞姬裹紧了斗篷,把宽大的袖口遮住了那一点烛光,防它被风吹灭了。在黑暗中,守兵的长矛闪闪地发出微光。马粪的气味,血腥,干草香,静静地在清澄的夜的空气中飘荡。”
瞧瞧这段文字使用了“静静的、小小的、一点一点、远远传来、一下一下、闪闪地、静静地”等七处叠声字,不仅读起来轻松愉悦,而且文字显得灵动而有生机。整篇文章这样的叠字还有很多,显示出张爱玲自身个性中的童真和趣味感。
写作形式尤其是标点符号的变化,给人一种灵动和不羁的感受,例如“让我看——从垓下到渭州大约要一天,从渭州到颍城,如果换一匹新马的话,一天半也许可以赶到了。两天半……虞姬,三天之后,我们江东的屯兵会来解围的。”
首先,张爱玲写的这句话使用了一个破折号,五个逗号,两个句号,一个省略号。这样一句话读完了之后,感觉挺轻松的,没有任何沉重感和负担。而且,还会有真实的感受,如同自己亲身经历过一般。
在刻画霸王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文章第一段中这样写:“那乌黑的大眼睛里却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睛里才有的焰焰的火花。”在文章结尾的地方有再一次写到:“项羽俯下他的含泪的火一般光明的大眼睛紧紧瞅着她。” 文章两次描写霸王的大眼睛并且是带着火的大眼睛。第一次描写主要是刻画霸王这位英雄形象身上的天真。第二次描写主要是刻画他的慈悲和不舍的内心世界。同样的描写却有着不同的描写目的和作用。我认为这体现出张爱玲的写作功底。
在描写虞姬的时候,有两次用到“她停在一座营帐前”,张爱玲没有使用“站”字,而使用了“停”字。读起来有些陌生的感觉,但是细细品味之后,真的觉得”停“字比”站“字要有动感,更有活力。同时,这种描述虞姬的词汇反映了张爱玲的个性和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