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4 13:43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10-04 18:04
民法总则适用范围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根据《民法总则》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11:03
1、明确胎儿有 遗产继承 、接受赠与等权利 草案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在法律上,民事权利能力是一个人能否享受民事权利的前提,如果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则无法享有和行使民事权利。 民法总则草案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儿尚未出生,原则上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为保护胎儿的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有必要在需要对胎儿利益进行保护时,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权利。 解读:作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从两方面对胎儿权益进行保护。第一,从 继承 的角度,要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体现了特留份制度。第二,造成侵权之后,例如在出生前因不当行为导致胎儿的出生缺陷等,胎儿出生之后可以独立请求赔偿。 2、*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龄从十周岁下调至六周岁 草案第十八条: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民事行为能力人。 草案第十九条:不满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 代理 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考虑到一个人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和控制能力,法律对*民事行为能力人做出规定,这意味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一般在与自己的智识水平相当的范围内)享有权利。在之前的民法通则中,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草案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适当降低年龄有利于其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更好地尊重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 解读:对比发现,*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下限标准由十周岁下调到六周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在儿童的心智水平和发育状况,远远高于以前同阶段的水平。六周岁也是未成年人入小学一年级的年龄,此阶段的未成年人已经可以独立实施民事行为,并且能对自己的一些行为作出独立的判断。将年龄下限进行下调,更好地尊重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 3、法律明确“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须得到监护” 草案第二十条:不能辨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草案此次扩大了被 监护人 的范围,将智力障碍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辨识认识能力的成年人也纳入被监护人范围,这意味着有利于保护这些人的人身财产权益,也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好维护老年*益。 解读:民法通则把监护的人群分为两类,即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经过 老年*益保障法 的补充,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60周岁以上),可以通过意定监护、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进行保护。但是,仍有部分人群没有列入其中。例如,一些高龄的空巢老人、智力障碍者等,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草案作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的规定,将监护对象的范围予以扩大,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4、特别强调 抚养 赡养 义务 民法总则草案第二十五条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子女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民事行为能力的父母负有赡养、照顾和保护的义务。 解读:近些年来,侵害未成年人、老人的一些现象时有发生,上述规定在未成年人保*、 反家暴法 等法律中都有规定,此次在草案中进一步强调了父母对于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以强调家庭责任,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 对我国公民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做详细的解答。规定我国的出生的婴儿具有相应的 抚养权 和 继承权 、接受赠与权,这主要是对这部分较为弱势的人群做强有力的保护。我国的相关责任人一定要认真执行这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