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5 05: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3 14:16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注释」
⑴鸿鹄: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⑵举:振翅高飞。
⑶翮:“鬲”本指空足陶器,引申指“空心”。“翮”的本意是“羽毛中间的空心硬管”,诗中指羽毛。《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翮齿革。
⑷就:成,丰满。
⑸矰:“曾”意为“重复利用的”、“二手的”。“矰”的本义是“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
(6)缴:“敫”意为“从一点扩散到广阔空间”。“矰缴”在诗指“猎取飞鸟的射具”。
「翻译」
天鹅飞向天空,一下能飞数千里(高)。
羽翼已经丰满了,可以四海翱翔。
可以四海翱翔后,(你)能将它怎么样?
即使拥有利箭,又能把它怎么样?
「赏析」
《鸿鹄歌》是西汉汉高祖刘邦的乐府体诗。在诗中,刘邦采用暗喻手法,表明自己对换立太子一事的*为力。刘邦欲废太子刘盈,却发现太子羽毛丰满起来,犹如高飞的鸿鹄一样,于是消除改立次子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对宠爱的戚夫人击筑而歌的歌词。
据《史记·留侯世家》、《史记·吕太后本纪》、《汉书·张良传》记载,汉高祖称帝后,封结发妻子吕雉为皇后,立吕雉所生之子刘盈为太子。后来,定陶女子戚夫人娇柔迷人,能歌善舞,深受刘邦宠爱,生下赵王刘如意。刘邦晚年常为社稷忧虑。因他宠爱戚夫人,于是有意废掉吕后(皇后吕雉)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妃子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刘邦认为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不类我”;而刘如意聪明过人,才学出众,“如意类我”。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想突然宣布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次子刘如意为太子。因为这是废嫡立庶,所以遭到大臣们反对。其中有两个人反对最为强烈。一个是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叔孙通,一个是张良。有一天,叔孙通突然进宫,引经据典,向刘邦诉说废太子的祸患,如果不听劝告,他就以死相*,当面自刎。刘邦没办法,只能暂时答应不废太子。其时,张良,也极力反对废太子。所以废太子的事一直僵持着。
后来,吕后请张良谋划,请来了当时唯一不听刘邦召唤的,刘邦请他们出山为官辅佐自己却请不动的,号为“商山四皓”的四位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老人【即东园公唐秉(一说姓庾)、夏黄公崔广(又称黄石公)、绮里季吴实、甪(音lu)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70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号为“商山四皓”,又称“南山四皓”。后人又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当太子的老师。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平定英布叛乱后的刘邦病情加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就想急于换立太子。在一次宴会中,太子与请来的“商山四皓”相随。“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余,眉皓发白,衣冠楚楚,相貌甚伟。刘邦见之大惊,忙问是谁。当知道是“商山四皓”后,他很奇怪地问道:“我请你们请不动,今天怎么跟从了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说:“陛下瞧不起我们士人,又喜欢说粗话骂人,我们义不受辱,所以感到恐惧而隐居之。今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惜士人,天下士人都愿意为他去死,所以我们就出山了。”刘邦无语。
当太子与“商山四皓”退出宴席时,刘邦目光灼灼,目送他们远去。他想,太子有这么一个“辅佐集团”,要废掉他,着实很难。于是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急忙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的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吕后将来就是你的主子。”说罢,长叹一声,戚夫人也凄楚不已,哭泣不止。刘邦想到自己已无回天之力,心如刀绞,看着悲恸欲绝的戚夫人说:“为我兹舞,吾为若楚歌。”即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唱楚歌,即遂唱这首《鸿鹄歌》。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榻去,罢酒。(《史记·留侯世家》)
这首诗歌因首句为“鸿鹄高飞”,故名。诗中的鸿鹄(hóng hú),是古人对天鹅的称呼,又名鸿、鹄、白鸿鹤、黄鹄等,因其飞得高,跋涉千里,所以被人们常用来比喻有远大志向或有伟大抱负的人。如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起义前说过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就是用来形容远大志向的。“鸿鹄”,《史记》作“鸿雁” 。
这首诗的前两联,刘邦巧用“比”的写作方法,将太子刘盈比作羽翼丰满的鸿鹄。
首联: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用天空的天鹅比喻太子刘盈。意思是:天鹅呀,高高的在天上飞,一飞就是几千里。
颔联:羽翮已就,横绝四海。说的还是刘盈。意思是:它羽毛丰满了,可以任意在天空中飞翔,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后两联则是说刘邦自己*为力,面对戚夫人的'哭泣,表达出自己爱莫能助、无可奈何的心情。
颈联:横绝四海,当可奈何?意思是“他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尾联: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意思是说,我虽然有弓又有箭,可是用不上,哪还能干什么呢?这里的矰缴指的是用来射飞鸟的带丝绳的短箭。尚:还。安:疑问词,怎么。尚安所施:还能干什么?
由此可见,这首歌是唱给戚夫人听的。唱这首歌时,刘邦的心情与霸王别姬时差不多,即无可奈何,陷于绝境。可是,刘邦在这里一没有提当年勇,二没有将责任推卸,而是实话实说,直来直去,这完全显露了刘邦独特的性格,表露了刘邦当时的想法:太子刘盈已长大*,翅膀硬了,虽然我有心想换太子,却*为力,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那只能这样罢了。
同年四月,刘邦驾崩于长乐宫。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当上皇太后的吕雉开始独揽大权。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却遭到吕后极其疯狂的报复和残酷的*。刘如意被毒死,戚夫人被囚于永巷,令舂米。戚夫人怀念其子赵王如意作《永巷歌》【又名《舂歌》、《戚夫人歌》,歌见《汉书·外戚传》),并唱之。吕后闻之大怒,戚夫人遂遭“人彘”(被砍了手脚,挖眼熏耳,扔到茅房(厕所)里,称为“人彘”,供人观赏)之祸。看到戚夫人被吕后残忍地*为“人彘”的惨相,世人愤慨不已,谓之灭绝人性,惨无人寰;吕雉的亲生儿子汉惠帝刘盈也愤怒地大骂:“此非人所为!”但这是后话,在此仅为一提。
《鸿鹄歌》是一首情真意切,忧心忡忡,情意绵绵的诗歌。在写作方法上,与《大风歌》稍有区别,《大风歌》直抒胸意,《鸿鹄歌》隐隐不言。《鸿鹄歌》头两联先声夺人,后两联霸道阴沉。全诗虽然没有一句说到废太子的事,但戚夫人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因为在这里,作者巧用了“比”的手法。什么叫比?“比”,是楚辞遗风。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人采用“比”的手法写的诗,令读者读起来会觉得含蓄委婉,余味深长。以刘邦的性格,采用这种“比”的手法写出这首诗,可见刘邦当时的难言之隐,既极富深情,又充分表现了刘邦作为一个*家所采取的行为决断。
《鸿鹄歌》与《大风歌》不同,还表现在创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方面。《大风歌》是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凯旋而归故里,宴请乡亲,慷慨起舞而歌的,发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深思的是猛士(可引申为辅佐帝王的文武大臣)问题。而《鸿鹄歌》则是他的皇帝宝座坐稳以后,考虑立储(确立皇位继承人)问题时,发现欲废除的太子刘盈已长大*,像高飞的鸿鹄,并有高士辅佐,而发自内心“虽有矰缴,尚安所施”的感叹,显露了他选用皇位继承人的决断。
《鸿鹄歌》与《大风歌》相比,虽略显逊色,但它仍不失为一首言情述怀的优秀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刘邦在立储问题上的矛盾、痛苦的心情,有广泛的影响,据说曹操《短歌行》的创作就受到了它的启迪。
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这首诗歌有多种版本,解释稍显错乱。有的版本把“当可奈何”记为“又可奈何”。有人认为,原诗一、三、五、七句后都有“兮”字,加上“兮”字更合楚歌之体。有人认为,这首诗不带“兮”字更好,更显得遒劲之力,更合乎诗中体现出的力道。若联系史实去读,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刘邦一生遗留下来的《大风歌》与《鸿鹄歌》这两首诗歌,都是刘邦的即兴之作,决非命题赋诗,更非他人代笔,因此有人认为,这比曹植的《七步诗》有过之而无不及。刘邦凭借《大风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具特色的一笔,又使《鸿鹄歌》与之相互辉映,在中国文学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南宋刘勰评价说:“《大风歌》、《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文心雕龙·时序篇》)这对于那些认为刘邦没有文化的人来说,是难以望其项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