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的智慧之十四——一部书留下的千古谜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2 21: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0 06:58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和《道德经》《南华经》《周易》一起被奉为道家核心经典。具体作者无从考证。最早由唐人李筌注释传出。这部道家经典流传千古,也留下了无数谜团。
一、“阴符”到底什么意思?
《阴符经》为什么叫《阴符经》?乍一看,有些许诡异。最早的传承人李筌解释说:“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直接含义可以用“暗合天机”来表述,意思是人的行为暗合于自然天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李筌将之分别加了小标题:“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民之法”、“强兵战胜之术”,从道、法、术三个层次阐述阴符之奥秘。自始至终围绕如何“暗合天机”的主题展开,层层解密如何去把握天地万物生灭消长的变化规律,如何通过*内化天道,如何顺应自然,把握天机,趋利避害。文字深邃而辩证,睿智而生动,言简意赅,直指人心。《阴符经》的文字并不古奥,篇幅精干,字字珠玑,最大的特点是多处用了“杀”、“道”“贼”等字眼,行文风格很有道家的味道,具有强烈的张力,全文浑然一体,如滔滔洪流,气势雄浑。
二、《阴符经》诞生在什么时候?
因为唐以前没有文本传世,挖了这么多汉墓,也没看到《阴符经》的竹简帛书,所以考证出身颇有难度。但江湖上还是有些传说的,比如《战国策》说苏秦“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也有记载,称苏秦“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这个记载很容易让后人把《阴符经》的成书时间和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苏秦联系起来,一下把注意力回溯到战国时期。从《阴符经》内容看,其中关于天道、机变、主静等观点和《道德经》《庄子》《易传》等春秋战国时代的经典作品的思想一脉相承、相互发明,也很像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稷下学宫
《黄帝阴符经》托名黄帝,则容易引导人们联想到战国后期的齐国的稷下黄老学派。战国后期,齐国桓公建稷下学宫,蓄养门客,开展讲学、辩论、咨政,盛极一时,有如古希腊柏拉图的雅典学院。道家人物陆续在稷下聚集,力求把道家思想与治国强兵之道结合。稷下学宫推动了道家划时代发展,为道家思想首次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提供了重要平台,也是道家思想由楚入齐,由老庄时代以《道德经》《庄子》为代表的原初道家时期向更加入世的黄老道家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出了不少道家大咖,如文子、列子、范蠡、慎到等等,稷下诸子的很多代表作都已经佚失,但《列子》我们是知道的,后来的道教把《列子》称为《冲虚经》而列为道教核心经典,还有如雷贯耳的《管子》,就是在管仲的组织下完成的闪烁着黄老道家光辉的鸿篇巨制。
稷下道家为什么称为黄老学派?字面上看就是尊崇轩辕黄帝和老子。这和当时百家争鸣时期各家营销策略有关。各家为了吸引眼球,标榜自己历史悠久和权威性,会榜上一个著名的古人,奉为本学派的祖先。儒家孔子奉周公,墨子讲大禹,阴阳家尊伏羲,道家则祭轩辕黄帝为祖师爷,下来就是老聃,所以道家思想在战国稷下时期的发展阶段称为黄老道家。一些著作为了扩大影响力,加上导师姓名,也是自然,所以就有了《黄帝阴符经》,类似的还有如雷贯耳的《黄帝内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托名黄帝的四部经典:《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以及我们不太熟悉的,如《黄帝明堂经》、《黄帝素女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等。以黄帝大名加持的书,大多与道家和医学有关,也体现了医道不分家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源。
且不论《阴符经》是何方高人,何时何地写的,我们知道的是,自从唐代李筌注释推出后,历代注释上百种,相传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都曾为《阴符经》作注。宋代朱熹身为儒家泰斗,也化名邹忻写了《阴符经考异》。文*家争相注释,实际上就是高度评价和吐血推荐。作者不可考已经不重要了,这部神奇的书作为道家思想的一个高峰,已经在高山之巅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正如朱熹先生所说“其时有精语,非深于道者不能作”。这个悲催的作者,本来可以流芳百世,结果因为急于推出作品,托名黄帝,结果自己落得个隐姓埋名了。
三、《阴符经》流传的两个版本
说《阴符经》是一部“经”,是确认其在道家思想构建中的地位,说它是一部经书,则有点勉为其难,因为字数太少了,篇幅只比佛家著名的《心经》(260字)大一点点。《阴符经》传世文本有两个版本。李荃注释的《阴符经》版本是300多字,以“我以时物文理哲”结尾,传世的还有另一个唐人李果注释的400多字版本,多了100多字。有学者分析唐宋间文人道士对《阴符经》的描述,发现*从300言到400多言,是后人注家逐渐往里添加的。坚持300言的人认为,《阴符经》讲到“我以时物文理哲”,已经阐述非常完整,后面的文字多余。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有诗曰:“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明确表态自己读的《阴符经》是300多字的版本。
支持300言的人,提出了自己质疑的理由,一是从文风看,后面的100多字风格和前文差距很大,像极了后人读后感慨之余的心得之作,不能因为也讲了一些道理,就把他上升到传世经典的庙堂之上;二是从内容上看,*讲到“我以时物文理哲”,已经很完整,后文就明显有重复和解读的意味了。第三,虽然易经、阴阳五行、卜筮等到战国已经很流行,但基于天干地支、纳甲等理论成系统预测数术,如奇门遁甲、六爻、紫微等的产生时间却是汉代以后的事情了,这些文字和先秦风格的文字并列,总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在中国传世经典中,在印刷术面世之前,靠抄录流传。的确存在很多后人改写、窜入内容的现象。文人“不动笔墨不读书”,直接把心得和思考写在书上也是常事,因此在抄录时误把前人的心得笔记当原文一并传承下去也不奇怪。
但是传世文本有传世的道理,历代读者都会不断审视和判断,有些不合理的篡改,后人经过辩论又改回来的情况也很多。对于传世文本,学人要有一个基本尊重,其实不是尊重文本本身,而是尊重传承文本的人,这个群体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历代知识精英群体,甚至整个民族。因此,一方面,尊重传世文本的文化积累意义,同时,作为学术研究,也要以科学精神对待出土文献、历史记载等等在矫正传世文本的作用。既不能因为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就以传世为正确,也不能不加分析,唯出土文献为是。因为出土文献也未必就是真本,谁知道是不是墓主人平常爱读的以讹传讹的另一种错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