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国刘备的第一个军师是谁?他强吗?是他告诉刘备卧龙的所在地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2 17:2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27
据三国,第36回。徐庶勒马谓玄德:“某因心绪如麻 忘却一语 此间有一奇士 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 使君和不求之。” 之后就是说的是诸葛孔明 然后自己如何如何比不上孔明。然后刘备问道 所说的莫非是水镜先生说的伏龙 凤雏二人之一?徐答曰:“伏龙正是孔明。”
因此可以看出:刘备第一个军师是徐庶,他对阵法颇精,会很多阵的解法,他很孝顺,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就因为他的孝顺,他才会被骗到曹营,不但母亲死了,还不能再侍明主,这才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在走的时候,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所以,此题答案为:徐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27
第一个军师是徐庶。
下面是他们如何见面、相识、结交的具体经过。你看了之后就会全部明白了……
徐庶是一位深具谋略的奇才,曾从师于水镜先生门下多年。后来,水镜先生看他天性机敏,才华超群,便决定要他提前外出寻找真主,好早日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 事业来。并且,在临走前水镜先生还特别交待他:“你到了天不下雨,屋檐下却在滴清水的地方,会遇到一个流离他乡,旋转四方,德布天下的人,这便是你要寻找 的真主。”
可是,自从徐庶离开水镜先生之后,走访了很多地方,就连草鞋也跑烂了几十双,却始终没有碰到天不下雨,那屋檐下还滴清水的地方。
有一天夜里,徐庶刚刚来到新野城外,突然天降大雨,他只好躲进一个破庙里落脚。听着外面的雨声,疲惫的徐庶一躺下便睡着了,等他一觉醒来,天早已放晴,红日高照庙门,再看那破庙的屋檐,还在滴清水。于是,他的脑子飞快地转了起来:“莫非就是在这个地方遇到真主?”
就这样,徐庶在这里连续等了两天,可是连个人影子他也没有看到。带出来的干粮早就吃完了,现在他不仅心里急,而且肚子也饿得“咕咕”直叫,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力气,只好用睡觉来抵抗饥饿。
忽然,一阵风吹来,庙门“哐啷”一声开了,徐庶被惊醒,他发现自己身竟然多了一件长袍子。他四处望望,没看见一个人,认为自己在做梦,于是又昏昏沉沉地睡 着了。一直睡到过午,徐庶才醒了过来,他感觉自己又渴又饿,于是想起来找点水喝。谁知,他刚起身就发现旁边放着一瓦罐清水。徐庶又喜又惊,赶忙探头四处张 望,仍然没见一个人。
徐庶心里感觉有些稀奇,于是便假装睡着,眯着眼看有什么人会来这里。等了不大一会儿,只见一个人手里提了一个篮子推门进了庙堂。这时,徐庶坐起身问道: “敢问,方才这件长袍,还有这些水,可是先生所赠。”刘备看他已经醒来,便走了过来,对他说道:“我为寻访贤人,来到了这个地方,刚才从庙前经过,发现先 生靠着庙堂睡着了,所以怕你身上受冷,嗓子干,肚子饿,就给你盖上了袍子,端来了水,送来了饭菜。”徐庶一听很是感动,于是两人便亲热地跟叙谈了起来。
从天文到地理,从天下大事到兵法国策,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可就是说了半天话,双方还不知道对方到底叫什么名字。于是,徐庶止住话,客气地说:“只顾聊天, 还没请问兄台尊姓大名呢。”刘备说:“不瞒您说,方下就是寻访贤士的刘备,字玄德。”徐庶听后,心头不仅一颤,莫非这就是水镜先生要自己找的那个“流离他 乡,旋转四方,德布天下”的真主——“流”、“旋”、“德”。随之,徐庶便通报了自己的姓名,并表示愿意为刘备效力。从交谈中,刘备也已看出徐庶是个大有 才学的人,而且还是水镜先生的高徒,当然很乐意接受,当下便拜他做了军师。
但是,徐庶是一个十分小心谨慎的人,他不会给一个自己不能充分信任和没有仁德的人去出谋划策,去效力的。他决定出一计来试探刘备。
有一天,他对刘备说:“据我观察,公所乘骑的‘的卢’马将来会妨主,但我有一法可禳,不知公意如何?”刘备说:“愿闻禳法。”徐庶说:“公意中若有仇怨之 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言变色说:“公初至于此,不教吾以正道却教利己害人之事,备不敢闻教。”徐庶见刘备果真是仁 德之主,便从此倾心相随。
徐庶做了刘备的军师,破曹兵,取樊城,正欲一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干之时。谁知,曹操也得知了徐庶是一个难得的贤士,于是便设计诱迫徐庶来投靠。曹操听说徐庶 “事母至孝”,便差人设法软禁了徐母,迫其写信召子投曹。但是,这一计策却被正直的徐母拒绝了。曹操无奈,便命人仿徐母笔迹,写了一封伪信送给了徐庶,告 诉徐庶若不弃刘归曹,其母将遭杀害。徐庶接信后,痛苦万分,恨不得一步就跨到母亲身边。
曹操拘禁徐母一事被刘备得知后,孙乾劝刘备留住徐庶,而徐庶不去,其母则必遭曹操所害,然后我们便可并力破曹。刘备听后,极力拒绝了孙乾的计策,他说: “不可!使人杀其母,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刘备决定为徐庶饯行,让徐庶去投奔曹操以救其 母,徐刘二人相对而泣,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终不得不分手。徐庶深为刘备所感动,发誓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并向刘备推荐了比自己能力更强的诸葛 亮。
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28
刘备第一个军师是徐庶
见<<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28
是徐庶
[豫州]颍川郡生人。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后折节向学,因中原战乱,客居于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后徐庶效力于刘备,还推荐了诸葛亮。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于是徐庶北投曹操,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见: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玄德回马入城,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玄德闻歌,暗思:“此人莫非水镜所言伏龙、凤雏乎?”遂下马相见,邀入县衙。问其姓名,答曰:“某乃颍上人也,姓单,名福。久闻使君纳士招贤,欲来投托,未敢辄造;故行歌于市,以动尊听耳。”玄德大喜,待为上宾。单福曰:“适使君所乘之马,再乞一观。”玄德命去鞍牵于堂下。单福曰:“此非的卢马乎?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不可乘也。”玄德曰:“已应之矣。”遂具言跃檀溪之事。福曰:“此乃救主,非妨主也;终必妨一主。某有一法可禳。玄德曰:“愿闻禳法。”福曰:“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玄德闻言变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福笑谢曰:“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玄德亦改容起谢曰:“备安能有仁德及人,惟先生教之。”福曰:“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玄德乃拜单福为军师,调练本部人马。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操曰:“单福何人也?”程昱笑曰:“此非单福也。此人幼好学击剑;中平末年,尝为人报仇杀人,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今市人识之,虽有识者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名师,尝与司马徽谈论。此人乃颍川徐庶,字元直。单福乃其托名耳。”操曰:“徐庶之才,比君何如?”昱曰:“十倍于昱。”操曰:“惜乎贤士归于刘备!羽翼成矣?奈何?”昱曰:“徐庶虽在彼,丞相要用,召来不难。”操曰:“安得彼来归?”昱曰:“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现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侍养。丞相可使人赚其母至许昌,令作书召其子,则徐庶必至矣。”
操大喜,使人星夜前去取徐庶母。不一日,取至,操厚待之。因谓之曰:“闻令嗣徐元直,乃天下奇才也。今在新野,助逆臣刘备,背叛朝廷,正犹美玉落于污泥之中,诚为可惜。今烦老母作书,唤回许都,吾于天子之前保奏,必有重赏。”遂命左右捧过文房四宝,令徐母作书。徐母曰:“刘备何如人也?”操曰:“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徐母厉声曰:“汝何虚诳之甚也!吾久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声素著,世之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吾儿辅之,得其主矣。汝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乃反以玄德为逆臣,欲使吾几背明投暗,岂不自耻乎!”言讫,取石砚便打曹操。操大怒,叱武士执徐母出,将斩之。程昱急止之,入谏操曰:“徐母触忤丞相者,欲求死也。丞相若杀之,则招不义之名,而成徐母之德。徐母既死,徐庶必死心助刘备以报仇矣;不如留之,使徐庶身心两处,纵使助刘备,亦不尽力也。且留得徐母在,昱自有计赚徐庶至此,以辅丞相。”操然其言,遂不杀徐母,送于别室养之。程昱日往问候,诈言曾与徐庶结为兄弟,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因亦作手启答之。程昱赚得徐母笔迹,乃仿其字体,诈修家书一封,差一心腹人,持书径奔新野县,寻问“单福”行幕。军士引见徐庶。庶知母有家书至,急唤入问之。来人曰:“某乃馆下走卒,奉老夫人言语,有书附达。”庶拆封视之。书曰:“近汝弟康丧,举目无亲。正悲凄间,不期曹丞相使人赚至许昌,言汝背反,下我于缧绁,赖程昱等救免。若得汝降,能免我死。如书到日,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然后徐图归耕故园,免遭大祸。吾今命若悬丝,专望救援!更不多嘱。”徐庶览毕,泪如泉涌。持书来见玄德曰:“某本颍川徐庶,字元直;为因逃难,更名单福。前闻刘景升招贤纳士,特往见之;及与论事,方知是无用之人,故作书别之。夤夜至司马水镜庄上,诉说其事。水镜深责庶不识主,因说刘豫州在此,何不事之?庶故作狂歌于市,以动使君;幸蒙不弃,即赐重用。争奈老母今被曹操奸计,赚至许昌囚禁,将欲加害。老母手书来唤,庶不容不去。非不欲效犬马之劳,以报使君;奈慈亲被执,不得尽力。今当告归,容图后会。”玄德闻言大哭曰:“子母乃天性之亲,元直无以备为念。待与老夫人相见之后,或者再得奉教。”徐庶便拜谢欲行。玄德曰:“乞再聚一宵,来日饯行。”孙乾密谓玄德曰:“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玄德曰:“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众皆感叹。主
玄德请徐庶饮酒,庶曰:“今闻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诸将已于郭外安排筵席饯行。玄德与徐庶并马出城,至长亭,下马相辞。玄德举杯谓徐庶曰:“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庶泣曰:“某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庶亦终身不设一谋。”玄德曰:“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庶曰:“某所以与使君共图王霸之业者,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乱矣,纵使在此,无益于事。使君宜别求高贤辅佐,共图大业,何便灰心如此?”玄德曰:“天下高贤,无有出先生右者。”庶曰:“某樗栎庸材,何敢当此重誉。”临别,又顾谓诸将曰:“愿诸公善事使君,以图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切勿效庶之无始终也。”诸将无不伤感。玄德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辞曰:“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玄德就马上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别。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主
正望间,忽见徐庶拍马而回。玄德曰:“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乎?”遂欣然拍马向前迎问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马谓玄德曰:“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镜先生曾为备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龙、凤雏’乎?”庶曰:“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玄德踊跃曰:“今日方知伏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备有眼如盲也!”后人有赞徐庶走马荐诸葛诗曰:“痛恨高贤不再逢,临岐泣别两情浓。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徐庶荐了孔明,再别玄德,策马而去。玄德闻徐庶之语,方悟司马德操之言,似醉方醒,如梦初觉。引众将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29
第一个军师是徐庶
是个孝子,其实他的亮点就是走马荐诸葛
徐庶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豫州]颍川郡 [今河南许昌一带]
官至 右中郎将 御史中丞
相关人物 刘备 诸葛亮 司马徽 庞统 石韬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蜀汉
徐庶 - 简明历史传记
单福原名徐庶,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后折节向学,因中原战乱,客居于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后徐庶效力于刘备,还推荐了诸葛亮。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于是徐庶北投曹操,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
徐庶 - 简明演义传记
徐庶年少时爱好击剑,后折节向学,游学四方。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化名单福,投效与刘备,被拜为军师。徐庶为刘备出谋划策,击败曹将吕旷、吕翔,斗阵胜曹仁,并计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谋士程昱识破了徐庶的身份,称徐庶之才十倍于己。曹操欲拉拢徐庶,于是程昱取来徐庶老母,用伪书赚徐庶来降。徐庶临走前向刘备“走马荐诸葛”,并立誓在曹营“终身不设一谋”。后徐庶跟随曹操参加赤壁之战,在庞统建议下,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
徐庶的历史评价
诸葛亮:“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三国志蜀书九董和传》。
其他资料:
徐庶,字元直,本姓徐,名庶,后改名为单福。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颍川一代名士。归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于徐庶,因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其有精彩的描写,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书中许多情节虽与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荐诸葛,史籍却有详细的记载。�
�
行侠江湖�
�
徐庶的出生年月因史书无载而无法考证,但依据史籍记载其活动情况来看,他出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168——172年)。徐庶在少年时代,非常敬慕那些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的武林侠士,矢志要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侠。为了实现这一宏愿,自幼拜师学艺,苦练武功,结交同道侠友,探讨切磋各个流派艺技。待学有所成之后,便游历四方,做一些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侠行善举。徐庶很快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少年侠士。�
东汉灵帝中平末年(188年),徐庶的一位朋友因与当地一家豪门恶霸结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万般无奈之际,只好请少侠徐庶为其报仇雪恨。徐庶接受朋友的请求后,以白色垩(音è)泥涂抹面孔,只身闯入恶霸家中,一剑刺死了这个仗势欺人、为害一方的恶徒。徐庶正要离去,不幸被闻讯赶来的大批官差包围。因寡不敌众,失手被擒,官府对徐庶进行了严酷审讯,徐庶出于江湖道义,始终不肯说出事情*。又怕因此株连母亲,尽管受尽酷刑,也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官府计穷,派人将徐庶绑在刑车的立柱上,击鼓游街,要老百姓来辩认他的身份。老百姓感于徐庶行侠仗义,为地方除去一霸,所以无人出面指认。官府也无可奈何,后经徐庶的朋友上下打点,费尽周折,终于将其营救出狱。�
�
弃武从文�
�
这次事件,在徐庶思想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铲除人间不平事,诛尽天下害人虫。审时度势,又见东汉王朝日趋腐朽,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决心弃武从文,掌握一身治国用兵的本领,造福于天下苍生。自此以后,徐庶告别武林诸友,摒弃刀*剑戟,潜心读书求学。初进学馆时,同窗得知他曾以武犯禁,都不愿与他来往。徐庶对此毫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由于他学习勤奋,天资聪颖,学习进步很快。加上他为人忠厚诚恳,豁达大度,很快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谅解。在学馆求学期间,与同郡的石韬、石广元志趣相投,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
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汉室衰微,悍臣专政,中原大地群雄并起,混战连绵。徐庶、石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到荆州地区。在荆州,徐庶结识了客居此地的崔州平、孟公威和诸葛亮、庞统等人。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徐庶为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人的见解、对时局敏锐的观察判断力和独到的治国用兵之术所倾倒。诸葛亮也对徐庶出众的才学,高尚的人品而敬仰。两人来往频繁,推心置腹地畅谈天下大势,品评当时豪杰,探讨治国用兵之道。徐庶对诸葛亮以春秋名相管仲、战国名将乐毅自喻,深信不疑。�
�
力荐英才�
�
徐庶客居荆州时,荆州牧刘表多次礼聘徐庶出仕。但徐庶观刘表其人,以为此公虽号称皇室宗胄,颇有礼贤下士之名,但骨子里却优柔寡断,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徐庶坚辞不就。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在中原地区战败的刘备来投靠刘表,刘表对他心怀疑惧,让他屯兵新野抵挡曹操。徐庶通过观察,发现刘备胸怀大志,才略过人,并能够善待部属,素有人望。于是就前往新野拜见刘备。刘备正刻意结交荆襄一带的有识之士,对颇有名气的徐庶前来投靠,喜不自胜。刘备非常器重徐庶的才干和人品,当即把他留在营中并委以重任,让他参与整顿军事,训练士卒。�
建安九年(204年),刘备乘曹操出兵河北攻邺城之机,出兵掠地,北至叶县附近。留守许昌的曹魏大将夏侯敦带于禁、李典等出兵抵御。因刘表拒绝出兵相助,刘备兵弱将少难挡曹军。在这危机关头,徐庶建议放火烧寨,佯装退兵,然后派关羽、张飞、赵云等领兵埋伏以待曹军追兵。夏侯敦不知其中有诈,不顾李典的劝阻,同于禁率轻骑追击刘备。刘备埋伏的军队同时发起进攻,将曹军团团围困,曹军伤亡惨重。刘备反败为胜,有惊无险,这才从容收兵,返回新野。�
徐庶卓越的军事才能,令刘备大喜过望,盛赞他有王佐之才。徐庶极力谦让,称自己的才学远远无法同诸葛亮相比,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过去刘备在荆州曾拜访过阳翟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也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如今见徐庶又极力推荐诸葛亮,当即就产生了招募延揽之心。他想委托徐庶代表自己,礼聘诸葛亮出山。徐庶婉辞,他指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人称“卧龙”先生,得其能安天下。对这位盖世奇才,不是冒然能请得来的,建议刘备亲自前往。刘备为图霸业,求才若渴,他不惜降尊纡贵,三顾茅庐,虔诚之心终于感动了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邀请,于207年出山辅佐刘备,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
侍母归曹�
�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
徐庶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终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但他忠直坦诚、孝敬亲尊、力荐英才的人格品德将永传后世。
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三国志》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读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演义》对徐庶生平的介绍取自《魏略》,而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单家子”。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但是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单家“二字在这里绝不是”单姓人家“的意思。单字有四音,作姓时读作”SHAN“,一般的情况下读作”DAN“。古籍中常见”单家“一词。如《晋书。苏峻传》:”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所以《魏略》所谓徐庶”本单家子“,是说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并非说徐庶本是姓单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谋士。在刘备居新野时投奔刘备。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对刘备说:“我所能发挥才能的,只有新野小县。现在新野没有了,我心已乱。老母在曹操处,请让我去。”刘备签应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了:“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这个器重是在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
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将当时已经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来,要臣下们向其学习,足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绝非泛泛之辈。
按【魏略】中的说法,徐庶少年时是一个任侠击剑的狂放少年——或许就是一个强盗,曾经为人报仇(我的理解是杀死了仇人),后来才折节学问,则其弃武从文之时应该不下十五六岁了,而此时向来狂放的徐庶居然能够不理会那些因为他曾经当贼而瞧不起他的同学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读书,很快就在学问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则其志向见识也应该异于常人,似乎是和壮年始学的吕蒙一类的人物。而诸葛亮却将他放到石广元、孟公威一个档次,认为其只能胜任刺史州郡级别的职务,如果属实的话,可能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和他相交尚浅,徐庶由于求学时间尚短,学问还不很精深的缘故。而后来徐庶学业完成,和诸葛亮相交日深,其志向和道德学问也基本成熟,在诸葛亮的眼里,自然也就非“吴下阿蒙”了。
但从后来徐庶弃刘归曹的情况来看,徐庶与人“共图王霸之业”的志向可能确实并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节向学后,随着学问的增长,其志向才逐渐远大起来的。但因为时间尚短,并不非常坚定,因为母亲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后,徐庶对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帐下英才辈出,也没有徐庶合适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与人共图王霸之业,需处于从事、别驾之位才能展现其才华的,致使徐庶最终仅做到御史中丞——实际上这时的徐庶就是一个隐于朝的大隐了。如果徐庶不归曹操而继续追随刘备,其功名虽然赶不上诸葛亮,应该也不低于孙乾、简雍之流,或许能够和法正庞统并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