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2 17: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1:16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粮食亩产不足60公斤。1953年,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12月, 王林国响应党*号召,带领16户农民组成富强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东关大队,下设6个生产队。村党支部*潘述成和全体村民一道, 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当年修水渠2条,打机井20眼,购进6部大型拖拉机和播种机等农业机械,粮食亩产达180公斤。
1970年至1978年,投资4万元,投工5万个,完成土方12万立方米,改造农田,打深井,修水坝,选用优良品种,粮食亩产达600公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生产积极性。1983年粮食单产700公斤。
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全村统一购进良种,在管理方面,实行耕、播、收、 打、灌、压“六统一”,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1万公斤。2000年,粮食单产突破900公斤,总产达到3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110万元。
第二产业 该村工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1962年,建起东关村马车修理厂和橡胶制品厂,吸纳工人10余人,年收入10万元。70年代,建起了机械维修厂、锅炉附机厂、建筑队等六个村办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抓住发展机遇,先后建起了拖车厂、环保机械厂等10个企业。1988年,建起了占地55亩的第一个村级工业园。 之后, 又规划建设了两处工业园, 总计200亩。园区内有企业30多个。2000年,工业总产值49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年创利税280万元。
第三产业 1966年,该村办起了第一个三产项目--切面厂。之后,又陆续办起自行车修理、弹花加工、益民商店等,经济收入均较微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以发展经济、富民强村为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城区优势,把沿公路开发和市场拓建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1987年,建立占地50亩的农贸批发市场(平度贸易城的前身),设有蔬菜、瓜果、农具、种子等专业市场,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1989年以后,与平度市工商局等单位联合建立贸易城。 贸易城占地200余亩,交易摊位5000多个,商业用房1000余栋,营业面积78000平方米。 经营种类齐全,有家具、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建材、五金化工、家电交电、服装、食品、种子等十几个专业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商贸城。市场辐射到即墨、潍坊、淄博、莱州等,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村集体每年收入300万元。1993年以来,平度贸易城连续荣获“山东省文明集贸市场”称号。 至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00多人,实现年产值5亿元,村有固定资产原值2000万元,创利税6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