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2 14:04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2-28 06:30
1、海洋的手抄报内容1:真鲷。真鲷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300~1000克。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头大,口小。左右额骨愈合成一块,上颌前端有犬牙4个,两侧有臼齿2列,前部为颗粒状,后渐增大为臼齿;下颌前端有6个,两侧有颗粒状臼齿2列。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蓝色斑点。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近海均产之,但近年产量不多。
2、海洋的手抄报内容2:眼镜鱼。眼镜鱼体甚侧扁,薄而高,形如眼镜片。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75~200克。体腹部轮廓弯度较大,腹缘凸而薄,背侧微弯,故得名。鳞片微小,手能触到而看不见。口小,几呈垂直状,能伸缩,向上倾斜如管状。臀鳍位低,基底长。成鱼多数埋于皮下。尾柄短而侧扁。尾鳍深叉表,上、下叶同长。腹鳍细小,但其中有二根特延长。体上部深蓝色,下部银白色,胸鳍浅黄色。两侧在侧线上下各有2~3列小于眼径之黑色圆斑。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以南海产量较多。
3、海洋的手抄报内容2:河流冰情。河水因热量变化所产生的结冰、封冻和解冻现象。当河水温度降至0C并略呈过冷却时,河水表面和水内迅即出现冰象,经过淌凌,达到全河封冻。春季当太阳辐射增强,气温高于0C时,河冰迅速融化,经过淌凌,直至全河解冻,冰情终止。自古人们就取河冰消暑和储存食品,利用河冰作为渡桥,方便交通。河冰也给人类带来危害。河道封冻,航运中断;河道冰花含量增多,会堵塞水库引水口拦污栅;冰层的膨胀常导致建筑物和护坡的破坏;冰塞和冰坝常酿成严重水灾。结冰过程 当气温下降到0C以下,水面蒸发的水分子冻成冰晶,落回水面,水中出现凝结核,产生水面或水中冰晶。河流冻结过程包括薄冰、岸冰、水内冰的形成和流冰等过程。薄冰:河水温度冷却至 0C时,水面形成冰晶。初成的冰晶体被释放的潜热融化,河水紊动使冻结放出的热量(结冰热)逸出河面,河水出现过冷却状态,水面又产生冰晶体。继续过冷却,至零下百分之几度时,较多的冰晶体聚集在一起,形成松散易碎的薄冰。岸冰:或称冰凇,河岸因岩土失热较快,岸边河水流速较低,冰晶体生成较早。初生岸冰呈薄而透明的冰层,固定在岸边,如河水冷却较快,厚度和宽度迅速增长。河中冰花因水流和风的作用,在岸边聚集,冻结成沿岸冰带,称冲积岸冰。水内冰:发生岸冰的同时,如流速降低,河水内存在低于零度的过冷却水,便在过冷却水的任何部位产生冰晶体,结成多孔而不透明的海绵状冰团,称为水内冰,或称深冰。在河底附着的称为底冰或锚冰。悬浮状态的冰屑,称为冰花。水内冰的数量由水面向河底递减。中国东北和西北的一些河流,由于坡陡流急,含沙少,冬季气温低,河水处于过冷却状态,只在河底砾石间流速最低,故最先结成底冰。底冰增大露出水面的称冰礁。流冰(又称流凌):水内冰的体积不断增大,浮至水面,与河面冰晶等顺流而下称流冰,或秋季淌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11:19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扩展资料:
一、含盐率
世界各大海洋的海水所含的盐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3.5%,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
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海洋所含的盐极多,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厚500英尺的盐层。
二、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巨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大风灾害及地震、海啸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关于海洋的知识
1、海洋蓝色原因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
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
2、海洋里的矿物质
稀锰结核、石油、海底热液矿藏、镍、铜、钴、盐。
3、海洋动物
光照区:(水面至水下200米)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海藻以及珊瑚礁生物动物中除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外,还有大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水母、头足类等,以及海洋爬行动物、海鸟等
弱光区:(水下200米至1000米)生物多数长有大大上午眼睛和发光器官,还有一些动物白天躲在弱光区,夜间则到浅层水域去寻找食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11:19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扩展资料:
一、含盐率
世界各大海洋的海水所含的盐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3.5%,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
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海洋所含的盐极多,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厚500英尺的盐层。
二、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巨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大风灾害及地震、海啸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关于海洋的知识
1、海洋蓝色原因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
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
2、海洋里的矿物质
稀锰结核、石油、海底热液矿藏、镍、铜、钴、盐。
3、海洋动物
光照区:(水面至水下200米)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海藻以及珊瑚礁生物动物中除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外,还有大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水母、头足类等,以及海洋爬行动物、海鸟等
弱光区:(水下200米至1000米)生物多数长有大大上午眼睛和发光器官,还有一些动物白天躲在弱光区,夜间则到浅层水域去寻找食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11:19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扩展资料:
一、含盐率
世界各大海洋的海水所含的盐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3.5%,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的岩石。
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海洋所含的盐极多,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厚500英尺的盐层。
二、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巨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大风灾害及地震、海啸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关于海洋的知识
1、海洋蓝色原因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
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
2、海洋里的矿物质
稀锰结核、石油、海底热液矿藏、镍、铜、钴、盐。
3、海洋动物
光照区:(水面至水下200米)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海藻以及珊瑚礁生物动物中除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外,还有大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水母、头足类等,以及海洋爬行动物、海鸟等
弱光区:(水下200米至1000米)生物多数长有大大上午眼睛和发光器官,还有一些动物白天躲在弱光区,夜间则到浅层水域去寻找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