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2 07: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7:05
文 拾荒杂谈
思来想去,对这位明朝末年最具争议的皇帝还是很难评价。都说盖棺定论,可明思宗死在煤山都已经快四百年了,然而人们对他的争论就一直没停过。
他究竟是生不逢时的明君?还是刚愎自用的庸君?亦或者两者都有?
想了解朱由检是个怎样的皇帝就先得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公元1611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朱由检出生在太子东宫,他的父亲正是在位仅一月的明光宗。
按理来说,皇孙出世,万历皇帝应该会非常高兴,并大赏特赏。但事实却是无人问津,明神宗仅象征性地派来太监慰问一下。甚至连其父亲,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都兴趣泛泛。造成这样情形的原因就是因为朱常洛本就不得万历皇帝所喜,虽被立为太子,居东宫,但都是无奈之举,万历皇帝从心里就不喜欢朱常洛。
对亲生儿子都不喜欢,更何况朱由检还是朱常洛婢妾所生的庶子。
因为身份的低下,使得朱由检*在这偌大的东宫之中竟无丝毫立足之地,处处受人排挤,终于在朱由检五岁之时,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因为小事得罪父亲而被处死。对朱常洛而言,处死的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婢妾,哪怕她生了自己的儿子。但对朱由检来说,他头顶的天开始塌了。从此开始他就一直活在恐惧当中,生怕因为得罪父亲而被折磨致死。
在其母亲死后,朱由检被父亲的其他妃子来回抚养,像个皮球一样受到推脱。因此他只能安分守己,在大人眼中努力做好乖巧。他羡慕哥哥朱由校能够受到父亲的喜爱,但是他只能羡慕。尽管朱由校也极为照顾这个弟弟,可在东宫之中,还是让他体会不到亲情。
在这种并不快乐的童年下,朱由检成为了一个勤劳节俭的人,但同时也形成了多疑猜忌、刚愎自用的性格。
后续朝代清朝编修《明史》中有很明确的记载:
在位十七年,勤政节俭,不贪图声乐,也不好女色,对国政殚心竭虑。后宫有记仅一后两贵妃六嫔妃。平日几餐吃食平淡多素食,且和一般*无异。所穿除朝堂、祭祀、大礼等场合应该有的服装外,自身便装仅有两身旧衣服。
在处政方面,他一改祖辈百年来的懒政之态,自其高祖父嘉靖皇帝时期的数十年不上朝,到其祖父万历皇帝数十年的懒政,再到其兄数年的木工生涯。朱由检一继位便以积极之态处政,一天之中仅歇息不足两个时辰,在位十七年,从未缺席过朝会,在朝休期间也辅导皇子,批阅暗折。
可以说朱由检有着其父祖辈不曾有的明君之心,在勤政方面已有明君之态。这是他的优点,但是他的多疑猜忌和刚愎自用等缺点则彻底刚出现的光芒彻底掩盖。
关于他的多疑猜忌最常见的就是频繁更换*和将领。细看《明史.庄烈帝本纪一二》,会发现其中关于朱由检频繁更换*将领的段落竟占据其本纪总段落的三分之一。就拿明朝“宰相”内阁首辅一职来说,朱由检执政十七年便已更换首辅近五十位,史称“崇祯五十相”。
剿流寇先后用杨鹤、洪承畴、卢象升、杨嗣昌,时常于战场军机决断之时临场换将,导致清剿流寇时军令朝令夕改,流寇始终得不到有效清除。
要说朱由检没有“识人之才”也不正确,像卢象升、毛文龙、孙承宗、孙传庭、袁崇焕等将领大多是在崇祯一朝大放光彩,前期都是在合适的位子上才能取得成就。
但众多名将最终都还是逃不过朱由检的猜忌,例如卢象升抗清,所战皆捷,但最后被太监构陷,导致被免职,而后死于宦官之手。袁崇焕也被猜忌凌迟。可以说朱由检的多疑猜忌让他屡次自掘根基。
除了多疑猜忌外,朱由检幼年时期就形成的刚愎自用也是他的有一大缺点,最终导致孙传庭战死,“大明最后翻盘的希望丧失。”
明末崇祯所能用的军队大体上都是紧急招募而来的新军,或者是民兵投降,甚至于草寇充填。这些杂牌部队的将领中有很多都是朝为闯王将,暮归朝堂官,在官军和民兵之间来回投降。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军阀。
然而就是这样极需要整顿的军队,却在朱由检三番四次催促下,由孙传庭统帅出战陕西以解潼关之危。
此时朝廷手里可用的兵力只有这十万余众,朱由检也知道,但是他现在最主要的想法是一定要用着十万人彻底荡平李自成,此战为孤注一掷。最终孙传庭带领着未经整顿的部队于汝州大败,明军阵亡四万余人,余者皆溃散。
这副最后的家当彻底被朱由检败光,此前主战辽东的北面主力洪承畴也已经投清。大明王朝已无力回天。京师于第二年,即崇祯十七年被李自成攻陷,朱由检吊死煤山。
我们常知的亡国之君是什么样子的?贪图享乐,好色惰政,*之辈。亦或者权衡之术不精,最终被权臣夺了江山。好像大部分亡国之君都像上面这样。
但是从崇祯执政的情况来看,他勤政、节俭、不好色,权衡之术极为精通,他具备明君的一些优点,但是为何明朝依旧是亡了,而崇祯也成为亡国之君呢?
原因有三:一是明朝积弊甚深。明朝前期的善待宗室制度和土地兼并制度是明朝后期财税崩塌的主要原因。富宗室、富大地主,却唯独不富*朝廷。宗室一边享受着朝廷的奉养,一边又利用宗室特权圈地不上税,地主阶级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免税土地,而这剩下的三分之一则要承担剿灭叛军、退据清兵的军费,*的俸禄养米、皇室的供应等等等等。
朱由检对财政的崩塌之根本不是没有看到,但是他依旧没有决心去处置这些问题,所能做的无非就是加税、让大臣募捐等(朱由检遂节俭,但自己拥有小金库却很少使用)。财税一崩,更无饷银给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出乱只是早晚的事。
二则是气候以及叛乱频繁的原因。明末恰逢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冰冻时期加长。本就承担天下赋税的那三分之一田地又时常遭遇减产,官府赋税重,田地不出粮,便产生无数饥民,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流民和叛民。加之北方游牧民族一直不停歇的侵袭,使崇祯时期,或者说自万历时期开始,就一直受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之困扰。内外夹击,如何在大*时期发展?不进则退噫!
三就是朱由检临阵换将,多疑猜忌的执政缺点。上面的原因一是积重难返的根本原因,二是外部原因,而三就是击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朱由检的频繁换相,使制定的国策完全得不到积极地执行,因此可以说内阁政令不出京师,十七年五十相,每年平均三位,每位的执政理念又不太相同。原本一体的*成了各自为营的小团体,更何况里面还夹杂着东林党这一群误国之臣。
在平叛以及辽东的将领上也时常存在猜忌,且在灭了魏忠贤之后又重新宠信宦官,致使孙承宗被宦官构陷赋闲在家、袁崇焕被凌迟、洪承畴和祖大寿降清、孙传庭孤身战死、卢象升被围战死。满朝*,再无可独当一面之人。
南明评价朱由检是“国君死社稷,千古未有之圣主”,清朝文人评价其是“实非亡国之君,势末而必亡矣。”而现代的评价多是其“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刻薄寡恩、刚愎自用”。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就成了评价崇祯的争议之处。
笔者也不是 历史 专家,只能以自己的认知来评价这位争议皇帝:朱由检是一个有着明君之梦的人,他自认为所作所为皆是明君之为,实际上他只是在乎明君之名而已。他在某些方面的确是一位不错的皇帝,但是他最大的错处就是在不熟悉的领域充当专家。表面上勤政,实际上只是喜好权力。
如果给个更简短的评价,即:守成之能有余,再造乾坤力竭。空学汉宣明皇,才能却不及隋炀。感动自己十大 历史 人物第三位已是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