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3 10:4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4:23
毒隐翅虫,又被称为“青腰虫”,身长0.6~0.8cm,停下时尾部上下扭动,把翅膀收回,且有趋光性,夏秋两季最常见,喜欢围绕日光灯等飞行。体外没有毒腺,不会蜇人,但是体内有毒液(酸性毒汁,pH值1到2),在*后毒液会流出来。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4:23
可能是隐翅虫。
隐翅虫是一种小型昆虫,因翅膀不明显而得名,它属于节肢动物门的隐翅虫属。
台湾地区最常见的是褐毒隐翅虫,体长约0.5至1公分,宽约0.2公分,*是铁青色,腹部是黑*相间的环纹。
此虫喜好栖息在草叶或树林中,其主要在每年的夏季出没,爬行的速度很快,也能飞行,尤其是阴雨或湿热的天气或憩息处受到*扰时(如整地、伐木及除草等),它的活动性会更加剧烈,甚至会倾巢而出。隐翅虫本身还有趋光习性,夜间会飞到有灯火的地方,再加上体型小,可穿过一般家庭门窗的纱窗。
对人侵害的部位主要以没有衣物遮蔽的曝露部位为主。
隐翅虫的毒害并非虫体螫咬人体所致,而是由虫体内所含的刺激性毒素造成。隐翅虫素附著皮肤会产生缓慢痊愈的坏死性红斑。
隐翅虫在皮肤上爬行时,就会从关节腔中分泌出体液(富含隐翅虫素),而引起皮肤病变,造成线状的病灶;当虫体*或捻碎时,则会造成毒液大量溅出,形成糜烂的局面,这时若患者之手指沾到毒液,再去碰触到的皮肤,会有如同抹果酱一般,将毒液散布开来而引起广泛的病灶。也就是说因为虫子在人体曝露部位爬行而造成线状痕迹,当不自觉地打死或夹死虫体会造成大片糜烂的病灶。
临床上病灶一开始呈现线状、斑片状或混合型的浮肿性红斑,有灼热及刺痛感,在二十四小时左右开始出现水浓及溃烂的变化;如果有适当的处置,病灶可在三至四天后干涸,并在六至七天左右落屑痊愈,但可能会有一至二个月的色素沉著反应。
若是处理不当,如:乱擦药膏、以不当的溶液或药剂洗涤、随意搔抓弄破水泡,就可能造成续发性的细菌感染或全身性的过敏反应,甚至于会留下难以磨灭的色素或疤痕。
因此,在处理上应先以清水温和地冲洗病灶,以干净的纸巾或毛巾压干病灶后,迅速就医为宜,切勿病急乱投医或迷信偏方。
奉劝大家在夏夜里:
尽量不要在野外或草地上活动,不得已时请穿著遮蔽性衣物或使用驱虫液。
就寝时尽量开冷气而不要开窗户睡觉,或请使用蚊帐或尽量减少身体的曝露,以避免隐翅虫侵袭。
尽量熄灯就寝,以免诱虫犯罪。
看到隐翅虫停在皮肤上时,千万不能打死它,以免大量毒液溅出,最好用口将虫子吹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