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东归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3 10: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5:42
终到安邑
董卓为了方便自己专权,把首都迁往长安,这样做导致了整个东部地区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那些打着反董卓旗帜的实力派人物,在与汉献帝隔绝之后,“务相兼并以自强大”。实力派人士,相互吞并,以壮大自己,战乱频繁,极其混乱。
汉献帝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董卓死后,他态度坚决地把首都重新迁回洛阳,开启了东归之路。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七月,汉献帝从长安出发,在一些将领的保护之下,整整走了半年才走到安邑。虽然没有抵达目的地洛阳,但汉献帝东归的效果已经逐渐体现出来了。
一些地方上的小股军事、部族势力的头目,听说汉献帝回来了,纷纷表示归顺朝廷,要求朝廷给他们一官半职。史书上说,当时来求官的人太多,朝廷都来不及给他们刻印,有时候匆忙到只能用铁锥在金石上画几笔凑数。
虽然这些来求官的头目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但这些人络绎不绝地来向汉献帝朝贡,表示愿意团结在汉献帝的旗帜下。
这件事表明了汉献帝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证明汉献帝东归是一个正确的抉择。
虽然当时情况还是比较混乱,整个国家并没有因为汉献帝的东归而立刻变成清平世界。但和之前的情形比起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东归计划胜利在望。重新建设国泰民安局面的可能性,也大大地得到了提高。
建安时代
在安邑过完春节后,汉献帝就改年号为“建安”,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时代到来了,
汉献帝还得继续往东走,必须要回到洛阳。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的夏历七月,汉献帝最终到达了久违的故都洛阳。前后算起来,汉献帝在路上整整走了一年。
一位年仅十余岁的落难天子,在军阀兵匪的威胁下,在山川形势的阻隔下,为了重整河山,一路上饱经风霜寒露,遍尝人间艰辛,终于把*机构迁回到旧都。
从这一点来看,汉献帝就是了不起的,是非常出色的。汉献帝的东归,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历董卓之乱的烧杀抢掠,兵荒马乱,洛阳的破败甚至比长安更厉害。史书上说:“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学间,或为兵士所杀。”
这段话意思是说宫殿被烧毁,百官衣衫褴缕,没有粮食,很多*出外割野稻子度日。还有很多饿死的,也有被乱兵杀死的。皇城洛阳城了无生气,惨不忍睹。
虽然汉献帝到达了洛阳,但至少面临着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是原先的宫殿,早就被烧毁。汉献帝和大臣们的居住、办公条件都非常简陋。第二,一些保护汉献帝东归的将领们,在到达目的地之后,相互间的矛盾又暴露出来了,难以约束。而东部地区的将领,对汉献帝的到来,态度也不一样。第三,也是最糟糕的,洛阳缺乏粮食。很多*要靠采割野稻子度日。还有很多饿死的,也有被乱兵杀死的。
迁都许县
当汉献帝到达洛阳的时候,曹操正在离洛阳不远的许县。
当时的曹操虽然力量还称不上强大,但多年来应付混乱局面的出色表现,已经赢得很多知名士人刮目相看,身边聚集了不少能人。而且在东部兖、豫地区,也就是今天山东西部、河南东部一带,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当得知汉献帝东归洛阳,曹操身边一位著名的智囊荀彧,立即建议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县,利用现有基础,帮助汉献帝稳定朝廷,重建*机构。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
这当然会有人对曹操进行阻挠。
原先保护汉献帝东来的一些将领,害怕曹操抢占他们的利益,极力阻止曹操见到汉献帝。
但是汉献帝接受了曹操迁都许县的建议,授权曹操主持朝政,并把这个地方改名为“许昌”,在这里重建朝廷中枢机构。
史书上说:“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汉献帝流离颠沛了七个年头,直到这个时候才重新安顿下来。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史书上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背后有汉献帝,并且善于利用汉献帝,曹操在群雄逐鹿中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今天学习总结:
1、汉献帝态度坚决地要把首都迁回洛阳,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是让濒临瓦解的国家重新统一、稳定下来的第一个关键步骤。
汉献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是对汉代末年的历史是做出过重大贡献的。
2、重新安顿汉献帝和朝廷,是曹操的功劳,此后历史虽然还要经历一段时期的混乱,但已经开始一步步往好的方面发展。
3、无论汉献帝境况如何狼狈,毕竟他才是这个国家名义上的最高主宰者,其他人在他面前都是臣,所以不能把这些成绩都记在曹操一个人头上。
4、曹操审时度势,以臣自居,取得汉献帝的支持,在当时众多军阀中是走得最远的。没有汉献帝的支持和号召,曹操仅凭自己的个人能力,是不会统一北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