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5 03: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45
话说周先祖之一古公亶父因戎狄劫掠,*离开邠地,带领族人来到了岐山周原,周原依山靠水,果然是块风水宝地,周族自此兴旺发达起来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二仲雍(也叫吴仲),老三叫季历。
这三子中季历最为优秀,特别是他还娶了大商贵族挚任氏之女太任氏为妻,对西部边陲小部落的周来说,简直就是无上的荣耀!而太任也不负众望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做姬昌。
作为大商贵族之女所生的姬昌和 历史 上诸多牛人一样,出生就带着无上光环,传说他长着龙一样的面孔,虎一样的肩膀,还长了四个乳头,长大和姚明一样高。这还不是最神奇的,最神奇的是竟然有一只红色麻雀衔着一封丹书送给姬昌告诉姬昌你要兴盛周族并统治天下。因为这事姬昌被认为“有圣瑞”!古公亶父因此对这个孙子也甚是喜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现在古公亶父逢人就说这姬昌有圣瑞之象,是将来的圣人,周人就是再傻,也知道古公亶父想要传位给姬昌了!
关于姬昌的圣瑞之像,我们是绝然不相信的,这大概是古人的牵强附会之举,但一个事实却摆在我们眼前,那就是姬昌的妈是大商贵族!换句话说,三子季历是商王朝的亲女婿!姬昌是商王朝的亲外孙!
传位这事由此难坏了古公亶父,按祖宗留下的规矩应传位于长子太伯,就说太伯膝下无子那也是轮到次子仲雍继位,根本轮不到三子季历头上,但这三子季历大商女婿的身份姬昌大商外孙的身份在那里,如果让太伯继位,恐怕商王朝怪罪下来,周人可是吃不了兜着走啊!但如果违背礼法传位给三子季历,那搞不好将来就是一场内乱,立时祸起萧墙!刚刚有兴盛之气的周难道又遇劫难?真实命中注定吗?古公亶父左右为难之际竟然生病了!
吴太伯一让
古公亶父的难为太伯仲雍看在眼里,知道父亲早已将继位人定为三弟季历,只是苦于无法找到良策而已,兄弟俩一商量,为了大周兴盛,为了父亲不在为难,为了让三弟季历顺利继位,于是撒谎,以采药为借口,离开西岐,一口气跑到了横山(今马鞍山博望、南京江宁交界横山)!
据说在前往江南横山的路上经过了太行九泉山(今晋城市吴王山,后世为纪念他们将此山更名为吴王山。由吴王山的位置可知太伯离开西岐,不是直接奔吴的,路上一定是走南闯北走了不少地方,最后才选择了江南!
吴太伯二让
来到横山不久,太伯和仲雍就接到父亲古公亶父去世的噩耗,于是回家奔丧。
这时,季历请太伯按嫡长子的身份继位,但太伯不肯,当初离开西岐,远走横山就是为了大周兴盛,不让父亲为难,让你不受道德谴责顺利继位,若此时改变主意,岂不是于周不忠,于父不孝,于兄不仁!季历没法只好继位。
古公亶父丧事处理完后,太伯和仲雍谢绝了季历挽留,再次离开西岐,来到了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
吴太伯三让
话说三弟季历即位后,周果然更加强大,成为了商王朝西方屏障,被封为西伯!东征西讨,所向披靡,诸侯们纷纷归附。但没想到过犹不及,商王朝文丁害怕周太过强大,对商构成威胁,竟找了个莫须有的理由把季历囚禁起来,季历因此而死!
听到三弟冤死的消息,太伯仲雍再次奔丧。姬昌认为当初父亲族长之位是太伯让于父亲的,现在父亲冤死,族长之位理应再由太伯继承,但太伯再次拒绝
参加完三弟季历的丧事,太伯回到吴国,为了避免还出现季历和姬昌再三却说让自己继位继位的事情,让周人彻底死心,让姬昌一心一意治理周国,于是断发纹身,表明心志永不继位。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此可见,他们的决心有多大!
太伯仲雍的行为,被当地百姓所钦佩,太伯仲雍从周带来的先进技术,让当地百姓从此吃饱穿暖,同时太伯仲雍用中原的文化对当地百姓进行教化,让当地百姓懂的礼仪,因此四周百姓纷纷前来投靠他们,追随归附太伯的竟然有千余家,太伯被拥立为君,被尊称为吴太伯。建立了勾吴这个国家!
太伯九十一岁寿终,死后葬在鸿山之上,太伯去世,因太伯无后,所以弟仲雍即位,仲雍又叫吴仲,所以勾吴的吴由此而来!
周武王伐商,灭商立周后,四处寻找当初太伯仲雍后人,终于找到了仲雍后人周章,但周章已是吴国国君,于是将吴国列为周朝诸侯,其弟虞仲封于虞(今山西省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同样列为诸侯。
虞国最终在春秋时被晋国晋献公采取假途灭虢的方法所灭。
吴国在春秋时期寿梦为君时称王!并与当时头号强国晋国结盟!其孙僚、僚子阖闾、阖闾子夫差等将吴国事业推向了顶峰,期间发生了孙武、伍子胥伐楚,夫差中原称霸等故事,但盛极而衰,最终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灭吴!吴国就此灭亡!
太伯去世后,百姓悲恸欲绝,于是不断向他的遗体敬花献草以表思念之情,山间花草因此无存。后来者不忍空手而来,于是商议太伯生前喜欢种麻,大家将麻束于腰间,以表敬仰哀悼。此风俗历经千年,形成了当今披麻戴孝的丧葬礼节。
为了纪念太伯,将他梅里的家改为祠庙,名为“太伯庙”或者“让王庙”,在他的忌日正月初九,吴人纷纷前来太伯庙进行瞻仰,形成了热闹的太伯庙会流传至今!
千年转瞬即过,时间无情的冲刷,让太伯事迹大部分已然淹没,但他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