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5 00: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7:41
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 有复杂的表现形态。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训练卷,赶紧来学习一下吧!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更换(ɡēnɡ) 唱和(hè) 肯綮(qǐnɡ) 冥迷(mí)
B.纷奢(shē) 瞋目(chēn) 锱铢(zī) 横槛(jiàn)
C.间隙(jiàn) 淹没(mò) 麾下(huī) 创伤(chuànɡ)
D.剽掠(piāo) 鼎铛(dānɡ) 披靡(mǐ) 省亲(xǐ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莹润 雷霆 峭拨 目无全牛
B.迥异 空蒙 呕哑 钩心斗角
C.参差 经营 逦迤 踌躇满志
D.慷概 溃围 营茸 垓下之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舟中估客莫漫狂 漫狂:纵情、放荡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C.身七十余战 身:身体
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态:指姿态的美好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过夕乃可饮②平明,汉军乃觉之 B.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吾为若德
C.①官知止而神欲行②善刀而藏之 D.①若稍饰以楼观亭榭②复以小艇游庙中
5.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 B.愿为诸军快战
C.信造化之尤物 D.与江山相发挥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值夜溃围南出”的“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二、阅读题(7~10题每小题3分,11题6分,共18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7~11题。
诸葛孔明
陈 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辨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爽籁发而清风生 B.孔明移军且至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不觉其言之发也翳桑之饿人也 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10.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共12分)
12.填空题。(6分,每空0.5分)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之心,____________。戍卒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问题。(6分)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4.请为下面一幅漫画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
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5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5字以内。(4分)
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9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结构一致。(4分)
生活是一首诗,朦胧、绚丽而又多彩。
生活是一支歌,清脆、委婉而又动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共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番盛开怒放之后,一片片鲜艳的桃花随风飘落到地上。
蹁跹飞舞的蝴蝶看到这情景黯然伤神,对桃树说:“唉,你为什么不留住那花儿呢?难道你不知道,没有了花儿,你就没有了美?”
“这个我当然知道。”桃树平静地说,“不过,为了秋天的满枝硕果,我必须放弃现在的美丽。”
这个寓言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解析
1.B [A.“綮”应读qìnɡ;C.“创”应读chuānɡ;D.“铛”应读chēnɡ。]
2.C [A.“拨”应为“拔”;B.“蒙”应为“濛”;D.“概”应为“慨”,“茸”应为“葺”。]
3.C [身:亲身(参加)。]
4.C [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5.C
6.D [名词作状语。]
7.A [敌:匹敌。]
8.B [A.而:表转折/表顺承。B.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C.也:表陈述语气,不译/判断句的标志。D.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样的事。]
9.B [“宥过”与“刑故”对举,“无大”与“无小”对举,据此排除A、C两项。D项最后断句为“杀者/王者之事也”,明显错误,因为任何“王者”都不会将杀戳当成“王者之事”,故选B。]
10.C [“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并非李靖,李靖对诸葛亮的用兵之道非常推崇。]
11.(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 (1)特:连词,只不过。霸者:称霸的人。(2)与:对付。(3)引:率领。济:渡河。为:修筑。
参考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那样的贤人啊。但评论他的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因为他遭受乱世之难,而处在英雄落魄之时啊。一般人都努力上进(博取功名),而他独自归隐,神态安闲地住在草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被起用。(孔明)挺身接受刘备托孤的重任,不放任不专权,别人没有谗言可进。权势大但主上不猜疑,权高位重而部下不忌妒。励精图治使蜀地风俗教化清正明直。宽恕过错或惩罚罪行不因职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这是成就帝王之业的*啊。用使百姓安乐之道管理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怨恨;用使百姓生存之道杀人,死者也不会有所怨恨,这是成就王业的大事啊。孔明都处理得非常好,确实是伊尹、周公那样的贤人啊。但评论的人竟然说他自比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 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同他们谈论孔子到鲁国出仕和自比老子、彭祖呢!更有甚者竟认为孔明不能与司马懿匹敌,这无异于小孩子的见识。他们难道不是因为司马懿的话而相信他吗?而不知道他的话都是骗人的。司马懿不能欺骗孔明,所以常常在孔明用兵的间隙,荒谬地说些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这些评论的人只是没有发现罢了。
当初孔明兵出祁山,司马懿带兵抵御他,听说孔明将要割上邽的麦子,(司马懿)收拾辎重日夜兼程前往。(等到了那里,)孔明因为缺粮已经退兵,司马懿欺骗部下说:“我们连夜兼程行军非常疲劳,这是懂得用兵的人希望抓住的机会。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军队没有现成的粮草还转移作战,即使能战胜他们,后面何以为继?这是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一定不会干的事啊。司马懿心里知道这样,表面说大话来欺骗部下罢了。不久孔明出兵斜谷,司马懿又率兵抵挡他。了解到孔明的军队还未靠近渭水,就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军队快要到达了,司马懿欺骗众人说:“诸葛亮如果真是勇敢的人,应当从武功山出兵依靠山势摆下阵势。如果向西到五丈原,各路军马没有战事了。”敌人的军队已经在没有退路的战场上了,率领部队长驱直入,前来与他交战,这也是稍微懂点军事的人不会做的事。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不会从此地出兵,聊且狂妄地用这些话来表现诸葛亮的怯弱,以显示自己料事如神,并且能稍稍安慰军心。所以孔明带领严整有法度的军队,不用欺骗的权术,不贪图小的胜利,他就说:“诸葛亮志向远大但不能抓住时机,善于谋略但缺乏决断,喜欢用兵却无实权。”诸如此类,都是等到孔明用兵间隙时,胡乱说些大话来欺骗他的手下,这哪是他的.真实想法啊!
那些善于洞悉别人真实想法的人,不在他的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他的对手死后再做出判断。孔明活着的时候,司马懿的话是那样的。等到他死后,司马懿巡查孔明军队的营垒阵地,整理衣襟慨叹说:“真是天下奇才啊!”这是他看到诸葛亮的治军的规矩法度,是远在自己之上,是自己不能做到的,恍然若失,不自觉而说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真实想法了。评论的人不相信这些,却相信司马懿欺诈的话,难道不是又被他骗了吗!
唐朝的李靖,是谈论军事的雄辩之人。我曾经读到他的以提问、作答形式而写成的书,领略他论述孔明用兵的妙处,详细完整;对司马懿却只字未提。他是真正懂用兵的人,因此能够看得出来,世上那些迂腐书生的观点,为什么不是李靖这样的观点呢?孔明距今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懂得他的人。我为他的不幸感到愤恨,所以详细地说明这件事,使世俗拿成败论英雄的人稍微收敛一些。
12.(1)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2)不敢言而敢怒 日益骄固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3)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3.(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 词中先详细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忙碌的场面:“处处忙”“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点出端阳风俗,洋溢着喜庆气氛。“空惆怅”是写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世人只知过节,却不知节日的历史内涵。下阕紧接上阕,叙述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颂。“总堪伤”是描写作者读罢《离*》后的情态。“无人解”是写自己的孤寂落寞的处境。同时和上阕“空惆怅”照应。
(2)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了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的深刻感触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 本题共有两问,先阅读全词,概括出表现手法是对比,从词的内容上不难看出。然后结合相关的语句,诠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4.阳光穿不透浓烟滚滚的云层,人们在烟囱林立下擎着雨伞行走,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
15.车上不便通话,9点后联系。
16.生活是一杯酒,辛辣、芳香而又有浓度。生活是一场戏,曲折、生动而又有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属于续写式仿写。首先抓住话题“生活”,然后选择恰当的喻体,保持与例句相同的结构,即“……是……,……而又……”,并且注意前后搭配,另外造句力求与例句格调一致。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