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0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2:36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
弟子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
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扩展资料: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2:37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是神秀说的。他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是讲究通过不断的修行来达到“悟道”,即“渐悟”。也就是说印度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污秽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们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贪图金钱,爱好名望,希求安逸,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必须通过戒、定、慧三个步骤逐渐达到绝对的幸福,最后成为无需语言而能进行心理交流的“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禅宗六祖慧能所作,他的意思是:“人之初,性本善”,而“食色,性也”,无可指责!根据中国人的这一观念,慧能提出:既然人心清净,那么只要拨去人们认识上的迷雾,清除主观的障碍,直指本心,就可立刻成佛。这样,就用不着修戒、定、慧三学,用不着苦行,用不着研读经典,只要念头一转,保持自然适意的乐观轻松状态,佛便在心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2:37
身体,是菩提的树
心,像“梳妆台”
要经常清扫
不使其染污
其中,菩提,就是佛教最高教理境界的名字,也称【菩提心、彼岸、般若、实相、真如、如来、佛性……】
菩提树,则是“菩提”带相,在有为法中“动”的表体
心,也是指“菩提树”(菩提心,又能起妄想)
明镜台,比喻“干净、平静、清澈、映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2:37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
弟子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
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扩展资料: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2:37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是神秀说的。他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是讲究通过不断的修行来达到“悟道”,即“渐悟”。也就是说印度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污秽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们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贪图金钱,爱好名望,希求安逸,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必须通过戒、定、慧三个步骤逐渐达到绝对的幸福,最后成为无需语言而能进行心理交流的“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禅宗六祖慧能所作,他的意思是:“人之初,性本善”,而“食色,性也”,无可指责!根据中国人的这一观念,慧能提出:既然人心清净,那么只要拨去人们认识上的迷雾,清除主观的障碍,直指本心,就可立刻成佛。这样,就用不着修戒、定、慧三学,用不着苦行,用不着研读经典,只要念头一转,保持自然适意的乐观轻松状态,佛便在心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12:38
身体,是菩提的树
心,像“梳妆台”
要经常清扫
不使其染污
其中,菩提,就是佛教最高教理境界的名字,也称【菩提心、彼岸、般若、实相、真如、如来、佛性……】
菩提树,则是“菩提”带相,在有为法中“动”的表体
心,也是指“菩提树”(菩提心,又能起妄想)
明镜台,比喻“干净、平静、清澈、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