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6 07: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0:37
服装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转眼间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服装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本文针对现代服装工程类人才的社会需求,在探索服装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规律基础上,分析其能力培养需求,以知识结构为核心,构建并实施该体系。体现教学中知识结构的相对独立性与整体协调的关系。
【关键词】服装工程专业;教学微体系法;多元化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实践大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围绕都市型工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学科交叉、重视新兴技术的专业特色,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满足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如何合理架构专业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与质量,是当前服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服装工程专业的研究主要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如何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等,对于服装工程专业教育的理论系统处于摸索阶段。
本文针对现代服装工程类人才的'社会需求,在探索服装工程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基础上,分析其服装工程专业能力培养需求,课程培养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及增进校企合作,缩短学校和企业的距离的目的。
1.服装工程专业培养方向及专业培养体系
服装工程专业主要事实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针对我国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依据纺织服装行业标准,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指导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服装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工程领域基本知识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
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姿势主要是让学生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程所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法、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工程领域知识主要建立工程学的系统化概念和工程研究的思路,初步掌握理论分析和综合运用的基本方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主要了解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服装工程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服装工程专业培养体系需掌握的能力素质主要是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服装面料的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局部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
2.服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服装工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要求,构建包括公共基础教育体系、学科基础教育体系、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体系主要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与训练为主线,涵盖了工程基础课程群、工程技能课程群、服装设计与工程课程群和企业工程实践教育内容,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实践教育环节,实践教育主要包含课程实践和企业实践两个层次,课程实践主要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初步的工程能力,企业实践是为了对能力素质进行全面的锻炼,培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工程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3.以教学体系为单元,动态调整和培训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学生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在发挥原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培养方式的同时,积极结合学科的教学微体系、职业技能认证和创新科研能力结合,把师资队伍培养成为思想稳定、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理论、技能、科研”三维一体的教学力量。
教学师资队伍需要熟悉实践工作的操作流程,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增强师资队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定位微体系的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建设成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品牌课程,实现一个专业教师一个特色,以特色求发展。本专业力求创建“理论、技能、科研”三维一体的师资力量,但鉴于每个体系对于这三项的要求侧重不同及教师个性化知识特色,建立具有特色的个性化师资体系。服装结构与工艺教学体系的课程主要侧重于技能,鼓励定位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和考取职业认证资格,相反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教学体系的课程侧重于理论和科研,需要鼓励定位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4.结语
随着服装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我国服装高校呈现国际化的大好形势的推动下,服装工程专业的教育重点是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服装工程专业多元化教学微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达到将理论教学转为技能培养、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及增进校企合作,缩短学校和企业的距离的目的,为服装培养工程人才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余寿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培养[J].清华大学研究, 2004,25(3): 1-6.
[2]张国玲等.从工科毕业生现状及企业需求看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24(8): 112-114.
[3]季晓芬,李艳梅,朱伟明.我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纺织学报, 2004,25(3): 120-122.
[4]姜嘉乐,张海英.中国工程教育问题探源―朱高峰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6):7-1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9:40
服装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转眼间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服装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本文针对现代服装工程类人才的社会需求,在探索服装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规律基础上,分析其能力培养需求,以知识结构为核心,构建并实施该体系。体现教学中知识结构的相对独立性与整体协调的关系。
【关键词】服装工程专业;教学微体系法;多元化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实践大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围绕都市型工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学科交叉、重视新兴技术的专业特色,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满足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如何合理架构专业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与质量,是当前服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服装工程专业的研究主要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如何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等,对于服装工程专业教育的理论系统处于摸索阶段。
本文针对现代服装工程类人才的'社会需求,在探索服装工程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基础上,分析其服装工程专业能力培养需求,课程培养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及增进校企合作,缩短学校和企业的距离的目的。
1.服装工程专业培养方向及专业培养体系
服装工程专业主要事实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针对我国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依据纺织服装行业标准,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指导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服装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工程领域基本知识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
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姿势主要是让学生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程所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法、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工程领域知识主要建立工程学的系统化概念和工程研究的思路,初步掌握理论分析和综合运用的基本方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主要了解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服装工程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服装工程专业培养体系需掌握的能力素质主要是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服装面料的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局部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
2.服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服装工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要求,构建包括公共基础教育体系、学科基础教育体系、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体系主要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与训练为主线,涵盖了工程基础课程群、工程技能课程群、服装设计与工程课程群和企业工程实践教育内容,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实践教育环节,实践教育主要包含课程实践和企业实践两个层次,课程实践主要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初步的工程能力,企业实践是为了对能力素质进行全面的锻炼,培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工程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3.以教学体系为单元,动态调整和培训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学生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在发挥原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培养方式的同时,积极结合学科的教学微体系、职业技能认证和创新科研能力结合,把师资队伍培养成为思想稳定、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理论、技能、科研”三维一体的教学力量。
教学师资队伍需要熟悉实践工作的操作流程,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增强师资队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定位微体系的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建设成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品牌课程,实现一个专业教师一个特色,以特色求发展。本专业力求创建“理论、技能、科研”三维一体的师资力量,但鉴于每个体系对于这三项的要求侧重不同及教师个性化知识特色,建立具有特色的个性化师资体系。服装结构与工艺教学体系的课程主要侧重于技能,鼓励定位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和考取职业认证资格,相反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教学体系的课程侧重于理论和科研,需要鼓励定位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4.结语
随着服装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我国服装高校呈现国际化的大好形势的推动下,服装工程专业的教育重点是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服装工程专业多元化教学微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达到将理论教学转为技能培养、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及增进校企合作,缩短学校和企业的距离的目的,为服装培养工程人才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余寿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培养[J].清华大学研究, 2004,25(3): 1-6.
[2]张国玲等.从工科毕业生现状及企业需求看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24(8): 112-114.
[3]季晓芬,李艳梅,朱伟明.我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纺织学报, 2004,25(3): 120-122.
[4]姜嘉乐,张海英.中国工程教育问题探源―朱高峰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6):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