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6 06:1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4:01
溶液的依数性是说溶液的某些性质与溶质的粒子数的多少有关系,与溶质本性无关。依数性分别用拉乌尔定律、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公式定量描述。
溶质的溶解是个物理过程。溶解的结果是溶质和溶剂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些性质变化(即溶液性质)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由溶质的本性决定的,如密度、颜色、导电性、酸碱性等;而另一类性质是由溶质粒子数目的多少决定的,如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等,尤其在非电解质稀溶液中的这些性质与溶质的本性无关,而只与溶质数量有关,故称为溶液的“依数性”。
扩展资料:
依数性相关现象
沸点升高
沸点是指液体(纯液体或溶液)的蒸气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的温度。如果未指明外界压力,可认为外界压力为101.325kPa。对于难挥发溶质的溶液,由于蒸气压下降,要使溶液蒸气压达到外界压力,就得使其温度超过纯溶剂的沸点,所以这类溶液的沸点总是比纯溶剂的沸点高,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浓度越大,沸点升高越多。
凝固点下降
溶液凝固点是指从溶液中开始析出溶剂晶体时的温度。这时体系是由溶液(液相)溶剂(固相)和溶剂(气相)所组成。
对于水溶液,溶剂固相即纯冰。由于溶液蒸气压下降,当273.16K时,冰的蒸气压仍为610.6Pa,而溶液蒸气压必然低于610.6Pa。这样,溶液和冰就不能共存,只有在273.15K以下的某个温度时,溶液蒸气压才能和冰的蒸气压相等,这时的温度才是溶液的凝固点,所以溶液的凝固点总是比纯溶剂的低,这种现象称为凝固点下降。溶液浓度越大,蒸气压下降越多,凝固点下降也越多。
渗透压
以水溶液为例,将水溶液和纯水用半透膜隔开,使膜两面的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事实证明,溶液一面的液面不断上升。改用同种物质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较浓溶液的一面也不断上升。这说明水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或者从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一面,这种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或者从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自发过程称为渗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4:01
溶质的溶解是个物理过程。溶解的结果是溶质和溶剂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些性质变化(即溶液性质)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由溶质的本性决定的,如密度、颜色、导电性、酸碱性等;
而另一类性质是由溶质粒子数目的多少决定的,如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等,尤其在非电解质稀溶液中的这些性质与溶质的本性无关,而只与溶质数量有关,故称为溶液的“依数性”。
渗透压的发现
18 世纪中叶,安托万·诺莱(Abbé Nollet) 发现:水能自然地透过猪膀胧扩散到酒精溶液内。他首次揭示了膜分离现象,但限于当时的认识能力,尚不知此为渗透压问题。首先探明渗透压力问题的是特劳伯(M.Traube),他在1867年实验人造植物细胞时,发现了一种由亚铁氰化铜(cupric ferrocyanide)制成的半透膜。
但由于这种半透膜不够坚固的原因,欲测定渗透压的绝对数值颇不容易。1877年莱比锡大学植物教授威廉·普费弗将亚铁氰化铜沉积在素瓦罐壁有孔盆上,制得适用而强固的半透膜,它可以只让水通过而不让溶解的糖透过去,于是普费弗用这种半透膜测量了多种溶液的渗透压,由此发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4:02
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变化,这些变化在稀溶液中在指定溶剂的种类和是数量后,这些性质只取决于分子的数目,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的这种性质成为依数性。
溶解的结果是溶质和溶剂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些性质变化(即溶液性质)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由溶质的本性决定的,如密度、颜色、导电性、酸碱性等。
而另一类性质是由溶质粒子数目的多少决定的,如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等,尤其在非电解质稀溶液中的这些性质与溶质的本性无关,而只与溶质数量有关。
扩展资料:
溶液按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可将溶液分为非电解质溶液和电解质溶液,其中电解质溶液又有强电解质溶液和弱电解质溶液之分。
在一定温度下,不同物质有不同的蒸气压。通常把常温下蒸汽压较低的物质称为难挥发物质,如甘油、葡萄糖、食盐等;蒸气压较高的物质称为易挥发物质,如苯、乙醇、碘等。所以蒸气压越大,越易挥发,沸点越低。
任何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都有确定的蒸气压,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下面有两个实验可直观地说明蒸气压下降的具体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依数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4:02
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变化,这些变化在稀溶液中在指定溶剂的种类和是数量后,这些性质只取决于分子的数目,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的这种性质成为依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