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4 14:0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1:04
单亲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离婚率上升,单亲儿童数量增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单亲家庭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子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由生存条件的物质饱暖转向人心灵的健全。许多人逐步认识到:一个父母双全、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比物质条件更重要,物质条件再好的单亲家庭,也是一种有缺陷的家庭。
一、单亲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由于家庭变故尤其是父母离异对未成年的孩子无疑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困扰,形成与一般家庭孩子不同的心态,其在认知水平及人格方面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缺陷,其心理往往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和问题。
1.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作业拖拉,学习成绩下降,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律。
2.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常大起大落,恐惧,焦虑,忧郁,悲伤,情感脆弱,过度敏感,多愁善感,固执,好走极端,有时过分冲动,不考虑后果。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对人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人际交往上不合群,不喜欢与人交往,有意疏远别人。
3.经常自卑自责,消极地看待自己,害怕困难,不作任何努力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目标。有的孩子又过于敏感、好胜,什么都要超过别人,忌妒心重。
4.有的孩子道德识辨能力不强,自控力差,盲目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逃学、搞恶作剧、破坏公物,有些孩子甚至有偷盗、行为。
5.有些孩子吸烟、酗酒,个别的早恋、离家出走等。
对单亲儿童存在较多的这些不健康心态及行为,如不及时纠正,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影响学习,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质的发展。
二、用心理辅导解决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
对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究竟应采取什么方法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辅导,依据心理学的原则,通过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以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影响,排除孩子在认知、情感、性格、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心理障碍,减轻或消除孩子痛苦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避免身心疾病的发生,促使孩子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从孩子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上帮助他们。在这方面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已经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单亲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沟通
教师和家长与单亲儿童在心理上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沟通,是做好心理辅导的基础。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设身处地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世界,体察他们的感受,体会他们的思想,进入他们的情绪和思维领域之中,以他们的心情去了解他们的心,也以他们的思想去思考事物。这样就能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体谅儿童的需要。只有当孩子们觉得教师和家长是真正理解和体谅他们时,才会舒畅和愉快,把心中的秘密告诉你,并且认真地倾听你的心声,从而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与孩子的沟通才会取得显著效果。
1.用教育疏导和劝慰方法消除单亲儿童与父(母)的隔阂。
心理学家约翰·洛克雷说:“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我们的教师及离异的父(母)要学会给孩子讲道理,帮助孩子们正确看待单亲事实,重新认识父(母)之爱,教师在与孩子谈话时,要有意突出父(母)爱他们的一面,打消他们对父(母)的怨气。还要委婉地向孩子解释,父母离异是大人们的事,这也是现代生活中很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耿耿于怀,父(母)之间的关系可以改变,但孩子与父(母)是亲子之情──是由血缘纽带相连接,是不可改变的,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还应在做离异家长的工作中点明这一点。激发家长的亲子之情和抚养关爱孩子的责任感。同时,父(母)也要明确亲子之情不变这个事实和道理,不但要用真诚慈爱的语言向孩子表明对孩子的爱永远不变,而且还要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对孩子的爱并没有减少。例如我们在做家长思想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让有条件的`离异父母每隔一段时间一起和孩子做一些有益的活动,逛公园、参观展览等。当父(母)各自组成新家时,让孩子轮流在双方家庭各住一段时间,并经常让孩子在父(母)双方之间来往,以培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之情,双方都要关心孩子的进步,要抽出时间轮流为孩子开家长会等。总之,只有让孩子懂得亲子之爱是不变的,才能扭转他们的认识,恢复父母在他们心中的慈爱形象。通过这些教育启发,让单亲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老师给予的心理支持,有安全感。
2.用渲泻的方法让单亲儿童倾诉心中的苦闷、委屈。
父母离异的现实环境和氛围,常常使单亲儿童变得沉默,像个“小大人”,不愿在家中诉说苦闷。作为教师就要主动及时和孩子沟通,主动和孩子谈心,鼓励他们说出心里话,让他(她)们释放心中的苦闷、委屈、痛苦。通过引导和帮助,让儿童渲泻心中的苦闷,达到心理平衡,心情变得开朗起来。单亲儿童的家长要想尽办法帮助孩子疏导他们的情绪,要使孩子能愿意向父(母)倾诉心曲,并得到父母的开导和帮助。
3.重视“爱”的教育,创造奉献爱的机会
教师应该用“爱心”行动来表示对单亲儿童的特殊关爱,以情来感动他们,比如可以在单亲儿童过生日时赠送一件小礼物,在学习困难时多加以辅导,生活上要关心冷暖温饱,有时还可以把学生请到家中做几样拿手菜,以真情来感动他们。学校和班级也要开展一系列的“爱心”活动,发挥集体力量来帮助单亲儿童,使他们体会集体的温暖。在这方面,佳木斯市第十七小学曾做过有益的尝试。⑴学校领导、教师与单亲子女“结对子、献爱心”,坚持与他们谈心交流,坚持家访,平时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使孩子和家长们深受感动。⑵广大教师利用课间、节假日,为其做饭、洗衣服、补课、出去游玩等。⑶学校定期为单亲子女举办集体生日会,为他们创设交流展示才艺的舞台。通过系列活动,使这些学生在校生活得充实,心情愉快,逐渐弥补了家庭变故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创伤。
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最受伤害的是心灵和情感。为此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就要让他们把失落的爱捡回来。不但要为孩子奉献爱心,让孩子体验“爱”的美好情感,还要让孩子向别人奉献爱心,为他们创造奉献爱的机会。如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写一封感谢父母或老师的信,帮助同学克服一个小困难,为病残同学提供帮助,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组织单亲学生到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处奉献爱心,让孩子们体验到世界到处都需要爱,爱的奉献一定能换回爱的温暖。
(二)尊重人格
在对单亲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注意尊重儿童的人格。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自己家庭的破损,往往会变得异常敏感,自尊也往往变得异常,要么是过强,只要觉得有一点儿不如他人,很可能对他的自尊是莫大的打击;要么是自卑感太重。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少年儿童追求自尊的意识将化为强大的动力。
1.学校、教师、家长在日常言行中一定要注意维护单亲儿童的自尊,要强调他们做得好的方面,不要过分夸大他们的错误,要多鼓励。学习或其它事情失败时,更要少说泄气话,而多鼓励。鼓励要及时,父(母)不能因为太忙、太累而顾不上关心孩子,也不要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
2.另外,对犯了过失而又有悔改表现的儿童,更需要信任、尊重,要有足够的耐心,切忌讽刺挖苦。教师在对儿童讲明道理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来弥补他们造成的损失,抓住时机引起他们内心震动。其实儿童做错事情或者是做得不好,他自己也知道,老师和父(母)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给他一份尊严,他也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如何做得更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激励自信
因父母离异,单亲儿童往往自信心不足,因为他们感到被抛弃。怎样帮助这些孩子恢复良好的自信呢?尼·德·列维托夫指出:“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改进的可能性,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个学生现有的优良品质和各种表现上。”教师要运用激励功能,激发他们的信念,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要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特长、优势、闪光点,表扬他们,激励他们。安排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担当主持人,在运动会上为班争光,担任学习委员、课代表,使其有“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感觉。
单亲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综合管理,多管齐下,进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单亲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茁壮成长。
配偶逝世的单亲家长为了孩子须知
对孩子的打击,莫过于父母亲的离世了,这会在孩子心理留下很深的伤痕。不要企图引导孩子忘却哀伤。这往往只是使孩子把哀伤藏在心里,永远也发泄不出来,他日将对他的成长形成更大的障碍。在另一方面,接受事实,努力地去准备一个更好的明天,这才是孩子最应该做的事,也是逝去的亲人最希望他做的事。
以此为基础,对配偶已经逝世的单亲家长,以下的做法会有帮助:
(1) 孩子对逝世的亲人不能忘怀,是因为有一份特别的意义在孩子心中。这份意义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会有积极正面的帮助。因此,应当与孩子好好地谈一次,把逝去亲人对孩子人生的意义作一次定位与肯定。以后,每次想到亲人,会给孩子一次正面的推动。(一个重要亲人的意义,往往用事物做比喻比用文字描述更为贴切,例如,“父亲就像太阳,给我光明与活力”,“母亲就像海豚,象征自由力量与慈爱”。)
(2) 情绪的流露没有对和错。每当忆起逝世的亲人而有悲伤的情绪,是肯定了这位亲人对自己具有独特和重要的意义。有时,环境不适宜有这种情绪出现,可以用书中所介绍的“抽离法”处理。若环境许可而自己亦想的话,容许自己回忆与亲人的相处及亲人对自己的意义。因为有情绪出现是个人的权利,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也不会对孩子有害。
(3) 孩子不懂得怎样调整失去亲人的心理状况,处理情绪的能力亦较弱,家长可以与孩子正面讨论逝世亲人的各种事情。讨论范围可以广泛地包括回忆亲人的嘉行、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亲人给自己的力量、亲人留在自己心中的意义等等以及面对心中情绪的困扰或其他因逝去亲人而引起的问题等。宗旨是:接受过去,面对未来。
(4) 若孩子对逝去亲人的情结太大,可以尝试运用隐喻或象征的做法化解,例如把心中的话写成一封信,用火烧掉,再引导孩子想像亲人在另一个世界收到了信,其读信时开心的表情和对孩子回话。另一个办法是引导孩子做些为纪念逝去亲人而做的事,例如去探望老人院、帮助别人,甚至做一些提高学业成绩的行为。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逝去的亲人喜欢见到的孩子为他所做的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1:05
内心缺乏感,面对别时胆怯,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脆弱。父母要耐心引导,树立自信心,予双重,感受到被。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1:04
单亲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离婚率上升,单亲儿童数量增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单亲家庭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子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由生存条件的物质饱暖转向人心灵的健全。许多人逐步认识到:一个父母双全、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比物质条件更重要,物质条件再好的单亲家庭,也是一种有缺陷的家庭。
一、单亲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由于家庭变故尤其是父母离异对未成年的孩子无疑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困扰,形成与一般家庭孩子不同的心态,其在认知水平及人格方面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缺陷,其心理往往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和问题。
1.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作业拖拉,学习成绩下降,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律。
2.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常大起大落,恐惧,焦虑,忧郁,悲伤,情感脆弱,过度敏感,多愁善感,固执,好走极端,有时过分冲动,不考虑后果。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对人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人际交往上不合群,不喜欢与人交往,有意疏远别人。
3.经常自卑自责,消极地看待自己,害怕困难,不作任何努力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目标。有的孩子又过于敏感、好胜,什么都要超过别人,忌妒心重。
4.有的孩子道德识辨能力不强,自控力差,盲目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逃学、搞恶作剧、破坏公物,有些孩子甚至有偷盗、行为。
5.有些孩子吸烟、酗酒,个别的早恋、离家出走等。
对单亲儿童存在较多的这些不健康心态及行为,如不及时纠正,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影响学习,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质的发展。
二、用心理辅导解决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
对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究竟应采取什么方法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辅导,依据心理学的原则,通过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以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影响,排除孩子在认知、情感、性格、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心理障碍,减轻或消除孩子痛苦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避免身心疾病的发生,促使孩子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从孩子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上帮助他们。在这方面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已经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单亲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沟通
教师和家长与单亲儿童在心理上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沟通,是做好心理辅导的基础。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设身处地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世界,体察他们的感受,体会他们的思想,进入他们的情绪和思维领域之中,以他们的心情去了解他们的心,也以他们的思想去思考事物。这样就能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体谅儿童的需要。只有当孩子们觉得教师和家长是真正理解和体谅他们时,才会舒畅和愉快,把心中的秘密告诉你,并且认真地倾听你的心声,从而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与孩子的沟通才会取得显著效果。
1.用教育疏导和劝慰方法消除单亲儿童与父(母)的隔阂。
心理学家约翰·洛克雷说:“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我们的教师及离异的父(母)要学会给孩子讲道理,帮助孩子们正确看待单亲事实,重新认识父(母)之爱,教师在与孩子谈话时,要有意突出父(母)爱他们的一面,打消他们对父(母)的怨气。还要委婉地向孩子解释,父母离异是大人们的事,这也是现代生活中很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耿耿于怀,父(母)之间的关系可以改变,但孩子与父(母)是亲子之情──是由血缘纽带相连接,是不可改变的,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还应在做离异家长的工作中点明这一点。激发家长的亲子之情和抚养关爱孩子的责任感。同时,父(母)也要明确亲子之情不变这个事实和道理,不但要用真诚慈爱的语言向孩子表明对孩子的爱永远不变,而且还要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对孩子的爱并没有减少。例如我们在做家长思想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让有条件的`离异父母每隔一段时间一起和孩子做一些有益的活动,逛公园、参观展览等。当父(母)各自组成新家时,让孩子轮流在双方家庭各住一段时间,并经常让孩子在父(母)双方之间来往,以培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之情,双方都要关心孩子的进步,要抽出时间轮流为孩子开家长会等。总之,只有让孩子懂得亲子之爱是不变的,才能扭转他们的认识,恢复父母在他们心中的慈爱形象。通过这些教育启发,让单亲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老师给予的心理支持,有安全感。
2.用渲泻的方法让单亲儿童倾诉心中的苦闷、委屈。
父母离异的现实环境和氛围,常常使单亲儿童变得沉默,像个“小大人”,不愿在家中诉说苦闷。作为教师就要主动及时和孩子沟通,主动和孩子谈心,鼓励他们说出心里话,让他(她)们释放心中的苦闷、委屈、痛苦。通过引导和帮助,让儿童渲泻心中的苦闷,达到心理平衡,心情变得开朗起来。单亲儿童的家长要想尽办法帮助孩子疏导他们的情绪,要使孩子能愿意向父(母)倾诉心曲,并得到父母的开导和帮助。
3.重视“爱”的教育,创造奉献爱的机会
教师应该用“爱心”行动来表示对单亲儿童的特殊关爱,以情来感动他们,比如可以在单亲儿童过生日时赠送一件小礼物,在学习困难时多加以辅导,生活上要关心冷暖温饱,有时还可以把学生请到家中做几样拿手菜,以真情来感动他们。学校和班级也要开展一系列的“爱心”活动,发挥集体力量来帮助单亲儿童,使他们体会集体的温暖。在这方面,佳木斯市第十七小学曾做过有益的尝试。⑴学校领导、教师与单亲子女“结对子、献爱心”,坚持与他们谈心交流,坚持家访,平时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使孩子和家长们深受感动。⑵广大教师利用课间、节假日,为其做饭、洗衣服、补课、出去游玩等。⑶学校定期为单亲子女举办集体生日会,为他们创设交流展示才艺的舞台。通过系列活动,使这些学生在校生活得充实,心情愉快,逐渐弥补了家庭变故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创伤。
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最受伤害的是心灵和情感。为此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就要让他们把失落的爱捡回来。不但要为孩子奉献爱心,让孩子体验“爱”的美好情感,还要让孩子向别人奉献爱心,为他们创造奉献爱的机会。如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写一封感谢父母或老师的信,帮助同学克服一个小困难,为病残同学提供帮助,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组织单亲学生到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处奉献爱心,让孩子们体验到世界到处都需要爱,爱的奉献一定能换回爱的温暖。
(二)尊重人格
在对单亲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注意尊重儿童的人格。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自己家庭的破损,往往会变得异常敏感,自尊也往往变得异常,要么是过强,只要觉得有一点儿不如他人,很可能对他的自尊是莫大的打击;要么是自卑感太重。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少年儿童追求自尊的意识将化为强大的动力。
1.学校、教师、家长在日常言行中一定要注意维护单亲儿童的自尊,要强调他们做得好的方面,不要过分夸大他们的错误,要多鼓励。学习或其它事情失败时,更要少说泄气话,而多鼓励。鼓励要及时,父(母)不能因为太忙、太累而顾不上关心孩子,也不要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
2.另外,对犯了过失而又有悔改表现的儿童,更需要信任、尊重,要有足够的耐心,切忌讽刺挖苦。教师在对儿童讲明道理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来弥补他们造成的损失,抓住时机引起他们内心震动。其实儿童做错事情或者是做得不好,他自己也知道,老师和父(母)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给他一份尊严,他也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如何做得更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激励自信
因父母离异,单亲儿童往往自信心不足,因为他们感到被抛弃。怎样帮助这些孩子恢复良好的自信呢?尼·德·列维托夫指出:“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改进的可能性,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个学生现有的优良品质和各种表现上。”教师要运用激励功能,激发他们的信念,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要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特长、优势、闪光点,表扬他们,激励他们。安排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担当主持人,在运动会上为班争光,担任学习委员、课代表,使其有“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感觉。
单亲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综合管理,多管齐下,进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单亲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茁壮成长。
配偶逝世的单亲家长为了孩子须知
对孩子的打击,莫过于父母亲的离世了,这会在孩子心理留下很深的伤痕。不要企图引导孩子忘却哀伤。这往往只是使孩子把哀伤藏在心里,永远也发泄不出来,他日将对他的成长形成更大的障碍。在另一方面,接受事实,努力地去准备一个更好的明天,这才是孩子最应该做的事,也是逝去的亲人最希望他做的事。
以此为基础,对配偶已经逝世的单亲家长,以下的做法会有帮助:
(1) 孩子对逝世的亲人不能忘怀,是因为有一份特别的意义在孩子心中。这份意义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会有积极正面的帮助。因此,应当与孩子好好地谈一次,把逝去亲人对孩子人生的意义作一次定位与肯定。以后,每次想到亲人,会给孩子一次正面的推动。(一个重要亲人的意义,往往用事物做比喻比用文字描述更为贴切,例如,“父亲就像太阳,给我光明与活力”,“母亲就像海豚,象征自由力量与慈爱”。)
(2) 情绪的流露没有对和错。每当忆起逝世的亲人而有悲伤的情绪,是肯定了这位亲人对自己具有独特和重要的意义。有时,环境不适宜有这种情绪出现,可以用书中所介绍的“抽离法”处理。若环境许可而自己亦想的话,容许自己回忆与亲人的相处及亲人对自己的意义。因为有情绪出现是个人的权利,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也不会对孩子有害。
(3) 孩子不懂得怎样调整失去亲人的心理状况,处理情绪的能力亦较弱,家长可以与孩子正面讨论逝世亲人的各种事情。讨论范围可以广泛地包括回忆亲人的嘉行、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亲人给自己的力量、亲人留在自己心中的意义等等以及面对心中情绪的困扰或其他因逝去亲人而引起的问题等。宗旨是:接受过去,面对未来。
(4) 若孩子对逝去亲人的情结太大,可以尝试运用隐喻或象征的做法化解,例如把心中的话写成一封信,用火烧掉,再引导孩子想像亲人在另一个世界收到了信,其读信时开心的表情和对孩子回话。另一个办法是引导孩子做些为纪念逝去亲人而做的事,例如去探望老人院、帮助别人,甚至做一些提高学业成绩的行为。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逝去的亲人喜欢见到的孩子为他所做的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1:04
内心缺乏感,面对别时胆怯,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脆弱。父母要耐心引导,树立自信心,予双重,感受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