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画里有没有落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4 15: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5:59
有。中国古代南宋画家,马麟的《夕阳秋色图》中可以看到夕阳。如下详解。
马麟创造了诗意绘画的极致。诗画相融自苏轼以来,马麟大概是完成这项任务最为出色的艺术家。其代表作《夕阳秋色图》,更诗意、画意、心意的艺术再现。四只飞扬在水面的燕子,以及画面中的几抹红霞,无不饱含着一份对美的深情与眷念。秋色虽近,然苍润夏日的一抹夕阳却迟迟不肯褪去。一颗充满诗意的灵魂,面对这幅画,读到的是一种诗意的生命。
马麟的《夕阳秋色图》便是一幅极具诗情画意的代表作。相传这幅作品是马麟根据当时的皇帝宋理宗亲书的诗联而作的一幅诗意山水画,本为册页形式,后来流传到日本被装裱成了上下相连的挂轴形式。《夕阳秋色图》是诗意山水画的代表之作,台湾著名学者石守谦对这幅作品更是盛赞为“诗意山水画自北宋发展以来的表现极致”。
马麟《夕阳秋色图》,作于1254年,绢本设色,横27厘米,纵51.5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作品的上半部分有宋理宗所书“山含秋色近,燕渡夕阳迟”诗两句。这两句诗并非宋理宗原创,而是取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五言律诗《陪王明府泛舟》,诗为:
花县弹琴暇,樵风载酒时。
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
出没凫成浪,蒙笼竹亚枝。
云峰逐人意,来去解相随。
花县弹琴暇,樵风载酒时。
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
出没凫成浪,蒙笼竹亚枝。
云峰逐人意,来去解相随。
宋理宗将诗的第四句中的“鸟度”改为了“燕渡”。南宋诗意山水非常热衷于在唐代以及北宋的诗词中寻找创作的命题。诸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是取自唐代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李嵩的《月夜看潮图》,便取自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意。马麟的《夕阳秋色图》便是这类诗意山水画中的典型代表。
整幅画面非常简洁,画面中间部分,三座呈平行依次远方递进的山头,将观者的视线逐步地引向更远的空间,山头中的树木植被,也根据远近关系作了浓淡、尺寸、清晰度上的调整。这三座山头,均没有表现出“山脚”,从观者的角度看过去,三座山头被置于一个更高的山头之下,而这个山头就是观者所“站立”的山头。
马麟《夕阳秋色图》局部1 宋理宗题诗
中景中的山,只露出半边,这便给画面留下了足够的想象,同时,也符合南宋“半山半水”的山水面貌。我们注意看,最前面的山,艺术家用了浓墨来表现山中的林木植被。既满足了空间层次感上的需求,也满足了落日余晖下光影的诗意传达。到了第二层山,淡墨加上浓墨作树,让空间有了一个自然的延伸与过度。第三层远山,显然与前面两重山保持了一个相当远的距离。可是在画面中所表现的却又如此紧凑。
画面中的几抹红霞是这幅作品中的亮点。如何表现“夕阳迟”中的“迟”意?这是一个很难用具象的画面语言去表现的非具象意境。但是,马麟却用了几抹红霞做到了。夕阳落入山头云雾之中,带着眷恋和不舍,最后的余晖,化作云岚中的一抹温柔。而这种安排,以及诗意,则与画面最下方的四只飞翔的燕子有关。
刘长卿诗中的“鸟”在这里具体表现为了“燕”。燕子是一种怀旧的鸟。燕子筑巢后每年都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