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 红楼梦里的香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5 09:3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8:57
48回“香菱学诗”与52回的“晴雯补裘”,是《红楼梦》中难得的两段充满清纯至情的妙文。现“香菱学诗”已作为高三课文,更有值得我们揣摩的价值。
曹雪芹的密友脂砚斋对“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有过一段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春)探(春),容貌不让凤(王熙凤)秦(可卿),端雅不让(李)纨(宝)钗,风流不让(湘)云黛(玉),贤惠不让袭(人)平(儿)。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这段点评为我们理解课文,在宏观上作了精辟的提示。
香菱原叫甄英莲,出生于书香门第,5岁时被拐子拐走,13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后暂住到贾府。她学诗时恰与现在的高二、高三学生的年龄相当。她学诗拜师拜的是黛玉。黛玉当时15岁,与现在的初三学生的年龄相当。从年龄上看,香菱可以说是 “不耻下问”。
结合上述脂砚斋的点评,我们先看一下曹雪芹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
在“香菱学诗”之前,大观园的女儿们,已缔结了海棠诗社,成功地搞了几次诗歌创作活动,小说中诗的气氛十分浓郁。其次,蛮横的憨大薛蟠,因邪思淫念多端,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热衷“*”,遭到了比较正派的君子柳湘莲的痛打,羞于见人,遂决定跟薛家当铺内的总揽张德辉老人家出外做生意。薛蟠一走,房内只香菱一人,她才搬进大观园的蘅芜苑,与小姑薛宝钗同住,这为她向潇湘馆里的黛玉拜师学诗提供了方便。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的实际情况。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曹雪芹为什么要津津乐道地描写香菱学诗?香菱怎样学诗?有什么经验教训?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耐人寻味。
一、香菱为什么要学诗?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香菱不甘寂寞。但从香菱的潜意识看,她要还自己的书香女儿真面目。这种潜意识又和她的本质需求一致:她要过上等人即贵族阶级的精神生活,在物质上满足之后,追求身心愉快,是理所当然的。学会了写诗,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海棠诗社的活动,跟宝钗、黛玉以及三春姐妹们平起平坐了。这也应了上述脂砚斋的有关评论。
二、小说为什么要津津乐道地描写香菱学诗?
首先是为了完美香菱的思想性格。香菱出身“乡宦”之家,天生丽质,被拐走后,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学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而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爱诗者才能进入精英一族。我国有“不学诗,无以言”的古训。诗歌是使人温文尔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学诗本身是让人文质彬彬的过程。所以锦心绣口、兰质慧性的香菱不应该不会写诗,纵是原先不会写诗,也就不能不学写诗。诗歌使人更真、更善、更美。凭香菱这样的人品,凭曹雪芹对她的同情态度,不能让她不会写诗。
其次是丰富黛玉的人物形象。黛玉多愁善感,天生是一个诗人,从曹雪芹为她拟的诸多诗篇看,她不亏为大观园中一等一的诗人。但在林黛玉跟宝玉、宝钗等的交往中,她给人爱猜疑、爱哭闹的印象太深,小说要展示她体贴人、关心人、同情人、乐于助人的一面。所以让香菱刚搬到宝钗屋里,就提出要跟宝钗学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学诗非本分”的宝钗,不很赞成。香菱不得已求教于黛玉。再说,此时已发生了宝玉“诉肺腑”的情节,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不再猜疑,情绪比较稳定,所以有兴致有耐心把自己写诗体会讲给香菱听。作者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黛玉除了孤高自许外,还有热情开朗,诲人不倦的一面。
从以上两点还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美学观念:文学,特别是诗歌,是上等人中佼佼者的专利品。香菱虽是薛蟠之妾,但她原本的血统高贵,用脂砚斋的话来说,是有“根基”。在小说中,再可爱的人物如宝玉的丫鬟晴雯、贾母的丫鬟鸳鸯、贾琏的通房丫头平儿诸人,是不会也不敢去学诗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刁钻猾黠而又两面三刀的王熙凤也生就了与诗无缘。
三、香菱怎样学诗?
第一步,自己喜欢。在搬进大观园之前,有空就偷偷看两首。
第二步,求得老师。细细品读名家名作。王维杜甫李太白,熟读唐诗三百首。
第三步,读写结合。在老师指导下,勇于写作,不怕失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工夫不负有心人,坚信梦笔能生花。
四、香菱学诗有什么经验教训?
先看香菱应林老师黛玉之命而作的第一首“吟月七律”: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首诗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林老师为了爱护学生的积极性,批评得很有限。这8句诗,实在写得幼稚,思路狭窄,只靠堆砌词藻来成篇。除了颔联“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稍微变了一下角度,其余三联说来说去说那月,写法拘谨,内容单薄,缺乏思想感情,一点儿也谈不上“立意”。诗歌的最大功能是“抒情”。诗歌跟一般文艺作品一样,首先要讲究立意。这8句诗没有“立意”,反而似一个挨了打的学生哭哭啼啼勉强写出来的,这怎能成功?咏物诗成功的关键是好的立意。像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立意高远,寄寓了多么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多么坚贞的正直人格!
再来看听了黛玉指点后香菱写的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这首香菱自以为“妙绝”的吟月诗,尽管有了进步,但仍旧不尽如人意。宝钗指出有点“偏题”,从头至尾只是写“月色”。“偏题”确实是习作者常常遇到的苦恼。其实,除了偏题之外,根本问题仍是缺乏“立意”。没有了“立意”,真情实感就无从谈起。香菱一味地雕琢词句,只注重了“映窗寒”“护玉盘”“梅花”“柳带”“残粉”“轻霜”“西楼”等物象,过分强调“技巧”,违背了黛玉“不以词害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的教诲,只描写了几个干巴巴的物象,没有在这些物象中倾注感情,使之成为“意象”,舍本求末,当然不可能成功。
“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败不气馁,经过两次挫折之后,终于写出了成功的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一首,黛玉和众人都说“新巧有意趣”。这首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一改前两首“没有立意”的毛病,因而在咏月之中倾注了真情。全诗很好地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通过对月亮的吟诵,表达自己不甘寂寞,欲有所作为的情思。诗歌贵在立意。有了精到的立意,再加上艺术手段,还愁写不出好诗?香菱这首成功之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首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寄寓了香菱自己的身世,她的出身,本是天地精华的凝结,“欲掩料应难”包含了她被拐子拐卖,历尽劫难,终于“投”到了荣华富贵之家,这是大不幸中的“一幸”。同时也含蓄地点出自己的才华终难埋没,终究能写出好诗的自信心。“影自娟娟魄自寒”,暗示了落在了呆霸王薛蟠之手,这又是“一幸”中的不幸。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承上而下,表面写月光凄清,其实写出了自己的处境“凄寒”,抒发了一种淡淡的幽怨。“砧敲”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描写思妇月下捣衣的意境,暗示了香菱对丈夫的思念。“鸡唱五更残”,也是常见的描写想念远行的丈夫的情景。这一联写得十分贴切。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绿蓑”暗示在外的夫君,“绿蓑江上秋闻笛”,谁人不起故园情!与“绿蓑”对称的“红袖”则可以视为香菱自指。“楼头夜倚栏”,表达了对外出的丈夫的关切和思念。这一联包含了深广的思想内容,诗的境界非常开阔。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巧用“寂寞嫦娥”的典故,结合丈夫经商去之后,自己的寡居生涯,写出了切心之叹。尽管丈夫是个憨大,但作为一个弱女子,难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香菱把薛蟠看作终身的依靠,她对丈夫还是十分热爱的。全诗表面写月,其实深寓作诗人的身世和情感,月人合一,物情交融,成为咏物诗的佳作。
课文从小说中节选的这段奇文,实质上是作者曹雪芹诗歌创作理论和创作经验的故事化,借林黛玉对香菱的讲授以及香菱循序渐进的学诗过程,表达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仔细阅读课文,不但能使我们“不会吟诗也会吟”,对我们学好语文也有很多教益。比如,生活的范围等于语文学习的范围,要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要增强学习的兴趣,要拜能者为师,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8:57
《红楼梦》中的人物皆极生动,包括不那么重要显眼的人物如李嬷嬷、王善保家的、贾芸、倪二、刘姥姥乃至板儿,都栩栩如生,掩卷难忘。惟独香菱,我读“红”少说着也有十几遍了,始终没找到对于香菱的感觉。
而香菱这个人物并非不重要。她的父亲是甄士隐,是“红”里也是“红”外的人物,他早早地受到了命运的无情打击,从而早早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看破红尘,四大皆空,成为其他人物的观察者超度者,成为攘攘扰扰的其他人物的参照系统。
当然书中还有一僧一道,但是那两“人”(?)如神如妖如影如幻,与其他人与事隔着一大层,与其说是人物不如说是概念理念信念的符号。而甄士隐有个女儿却是香菱,香菱是书里故事里的人物,是薛蟠强抢来的通房丫头,是黛玉的诗徒,是夏金桂的眼中钉。尤其在后四十回中,与薛、夏、宝蟾等有一番乌烟瘴气的纠葛。
香菱之悲惨遭遇使我屡屡怀疑甄士隐的选择的正确性,一任自己的女儿涂炭蹂躏,这样的高士、正果、超拔令人不忍,不认,难以苟同,思之毛骨悚然。这是不是反映了作者的自相矛盾呢?色即是空,色何尝空?谁能无情?谁能无咎?谁无尘缘?谁能无痛!
而且在太虚幻境中香菱占有重要位置,她的排名在晴雯与袭人之前,前二人又居于副册,而她居于副册之首。判曰: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评价很高,哪儿都香,接近完美或已经完美。明言其堪伤,亦是正面评价的表示。两地生孤木好办,二土一木的桂也,被夏金桂所害。魂返故乡则只能是死的别称了。
是不是作者太同情和喜欢这个人物了,反看不出人物轮廓了呢?如此悲惨而无悲情,如此孤单而不感孤单,如此学诗有成心有灵犀,乃至可以与黛玉对话至少能与黛玉做伴。如此能为宝玉情解石榴裙(按情解石榴裙的含义是绝无含糊的,就是把身体给了宝玉之义),而又天真无瑕。被称为美香菱而不涉风月,这可能吗?其高度甚至超过了宝钗了。宝钗还是教育出来的,她对黛玉讲过她读闲书而受责罚的事迹,而香菱从小被人贩子拍去,哪有受教育的可能?幸而她的命太不好了,命运对她太苛刻了,作者又一再强调其呆傻,否则,她会不会也被怀疑是城府权谋韬光养晦呢?
袭人的“正确”令人起疑,宝钗的正确令人半信半疑,香菱的正确令人不疑。
让我们反过来思索一下,有没有可能就是有人接受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由真性出发而感悟到了主流价值带来的本分、快乐、和平、安宁、秩序、希望,就基本真实地正确起来了呢?要知道那个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那种主流价值视为吃人的洪水猛兽哇。一种价值观念能主宰一个大国那么长时间,难道只是靠虚伪和荒谬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8:58
请你去看看周汝昌先生等红学家的研究,就知道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8:57
48回“香菱学诗”与52回的“晴雯补裘”,是《红楼梦》中难得的两段充满清纯至情的妙文。现“香菱学诗”已作为高三课文,更有值得我们揣摩的价值。
曹雪芹的密友脂砚斋对“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有过一段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春)探(春),容貌不让凤(王熙凤)秦(可卿),端雅不让(李)纨(宝)钗,风流不让(湘)云黛(玉),贤惠不让袭(人)平(儿)。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这段点评为我们理解课文,在宏观上作了精辟的提示。
香菱原叫甄英莲,出生于书香门第,5岁时被拐子拐走,13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后暂住到贾府。她学诗时恰与现在的高二、高三学生的年龄相当。她学诗拜师拜的是黛玉。黛玉当时15岁,与现在的初三学生的年龄相当。从年龄上看,香菱可以说是 “不耻下问”。
结合上述脂砚斋的点评,我们先看一下曹雪芹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
在“香菱学诗”之前,大观园的女儿们,已缔结了海棠诗社,成功地搞了几次诗歌创作活动,小说中诗的气氛十分浓郁。其次,蛮横的憨大薛蟠,因邪思淫念多端,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热衷“*”,遭到了比较正派的君子柳湘莲的痛打,羞于见人,遂决定跟薛家当铺内的总揽张德辉老人家出外做生意。薛蟠一走,房内只香菱一人,她才搬进大观园的蘅芜苑,与小姑薛宝钗同住,这为她向潇湘馆里的黛玉拜师学诗提供了方便。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的实际情况。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曹雪芹为什么要津津乐道地描写香菱学诗?香菱怎样学诗?有什么经验教训?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耐人寻味。
一、香菱为什么要学诗?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香菱不甘寂寞。但从香菱的潜意识看,她要还自己的书香女儿真面目。这种潜意识又和她的本质需求一致:她要过上等人即贵族阶级的精神生活,在物质上满足之后,追求身心愉快,是理所当然的。学会了写诗,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海棠诗社的活动,跟宝钗、黛玉以及三春姐妹们平起平坐了。这也应了上述脂砚斋的有关评论。
二、小说为什么要津津乐道地描写香菱学诗?
首先是为了完美香菱的思想性格。香菱出身“乡宦”之家,天生丽质,被拐走后,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学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而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爱诗者才能进入精英一族。我国有“不学诗,无以言”的古训。诗歌是使人温文尔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学诗本身是让人文质彬彬的过程。所以锦心绣口、兰质慧性的香菱不应该不会写诗,纵是原先不会写诗,也就不能不学写诗。诗歌使人更真、更善、更美。凭香菱这样的人品,凭曹雪芹对她的同情态度,不能让她不会写诗。
其次是丰富黛玉的人物形象。黛玉多愁善感,天生是一个诗人,从曹雪芹为她拟的诸多诗篇看,她不亏为大观园中一等一的诗人。但在林黛玉跟宝玉、宝钗等的交往中,她给人爱猜疑、爱哭闹的印象太深,小说要展示她体贴人、关心人、同情人、乐于助人的一面。所以让香菱刚搬到宝钗屋里,就提出要跟宝钗学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学诗非本分”的宝钗,不很赞成。香菱不得已求教于黛玉。再说,此时已发生了宝玉“诉肺腑”的情节,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不再猜疑,情绪比较稳定,所以有兴致有耐心把自己写诗体会讲给香菱听。作者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黛玉除了孤高自许外,还有热情开朗,诲人不倦的一面。
从以上两点还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美学观念:文学,特别是诗歌,是上等人中佼佼者的专利品。香菱虽是薛蟠之妾,但她原本的血统高贵,用脂砚斋的话来说,是有“根基”。在小说中,再可爱的人物如宝玉的丫鬟晴雯、贾母的丫鬟鸳鸯、贾琏的通房丫头平儿诸人,是不会也不敢去学诗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刁钻猾黠而又两面三刀的王熙凤也生就了与诗无缘。
三、香菱怎样学诗?
第一步,自己喜欢。在搬进大观园之前,有空就偷偷看两首。
第二步,求得老师。细细品读名家名作。王维杜甫李太白,熟读唐诗三百首。
第三步,读写结合。在老师指导下,勇于写作,不怕失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工夫不负有心人,坚信梦笔能生花。
四、香菱学诗有什么经验教训?
先看香菱应林老师黛玉之命而作的第一首“吟月七律”: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首诗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林老师为了爱护学生的积极性,批评得很有限。这8句诗,实在写得幼稚,思路狭窄,只靠堆砌词藻来成篇。除了颔联“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稍微变了一下角度,其余三联说来说去说那月,写法拘谨,内容单薄,缺乏思想感情,一点儿也谈不上“立意”。诗歌的最大功能是“抒情”。诗歌跟一般文艺作品一样,首先要讲究立意。这8句诗没有“立意”,反而似一个挨了打的学生哭哭啼啼勉强写出来的,这怎能成功?咏物诗成功的关键是好的立意。像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立意高远,寄寓了多么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多么坚贞的正直人格!
再来看听了黛玉指点后香菱写的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这首香菱自以为“妙绝”的吟月诗,尽管有了进步,但仍旧不尽如人意。宝钗指出有点“偏题”,从头至尾只是写“月色”。“偏题”确实是习作者常常遇到的苦恼。其实,除了偏题之外,根本问题仍是缺乏“立意”。没有了“立意”,真情实感就无从谈起。香菱一味地雕琢词句,只注重了“映窗寒”“护玉盘”“梅花”“柳带”“残粉”“轻霜”“西楼”等物象,过分强调“技巧”,违背了黛玉“不以词害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的教诲,只描写了几个干巴巴的物象,没有在这些物象中倾注感情,使之成为“意象”,舍本求末,当然不可能成功。
“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败不气馁,经过两次挫折之后,终于写出了成功的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一首,黛玉和众人都说“新巧有意趣”。这首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一改前两首“没有立意”的毛病,因而在咏月之中倾注了真情。全诗很好地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通过对月亮的吟诵,表达自己不甘寂寞,欲有所作为的情思。诗歌贵在立意。有了精到的立意,再加上艺术手段,还愁写不出好诗?香菱这首成功之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首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寄寓了香菱自己的身世,她的出身,本是天地精华的凝结,“欲掩料应难”包含了她被拐子拐卖,历尽劫难,终于“投”到了荣华富贵之家,这是大不幸中的“一幸”。同时也含蓄地点出自己的才华终难埋没,终究能写出好诗的自信心。“影自娟娟魄自寒”,暗示了落在了呆霸王薛蟠之手,这又是“一幸”中的不幸。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承上而下,表面写月光凄清,其实写出了自己的处境“凄寒”,抒发了一种淡淡的幽怨。“砧敲”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描写思妇月下捣衣的意境,暗示了香菱对丈夫的思念。“鸡唱五更残”,也是常见的描写想念远行的丈夫的情景。这一联写得十分贴切。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绿蓑”暗示在外的夫君,“绿蓑江上秋闻笛”,谁人不起故园情!与“绿蓑”对称的“红袖”则可以视为香菱自指。“楼头夜倚栏”,表达了对外出的丈夫的关切和思念。这一联包含了深广的思想内容,诗的境界非常开阔。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巧用“寂寞嫦娥”的典故,结合丈夫经商去之后,自己的寡居生涯,写出了切心之叹。尽管丈夫是个憨大,但作为一个弱女子,难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香菱把薛蟠看作终身的依靠,她对丈夫还是十分热爱的。全诗表面写月,其实深寓作诗人的身世和情感,月人合一,物情交融,成为咏物诗的佳作。
课文从小说中节选的这段奇文,实质上是作者曹雪芹诗歌创作理论和创作经验的故事化,借林黛玉对香菱的讲授以及香菱循序渐进的学诗过程,表达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仔细阅读课文,不但能使我们“不会吟诗也会吟”,对我们学好语文也有很多教益。比如,生活的范围等于语文学习的范围,要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要增强学习的兴趣,要拜能者为师,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8:57
《红楼梦》中的人物皆极生动,包括不那么重要显眼的人物如李嬷嬷、王善保家的、贾芸、倪二、刘姥姥乃至板儿,都栩栩如生,掩卷难忘。惟独香菱,我读“红”少说着也有十几遍了,始终没找到对于香菱的感觉。
而香菱这个人物并非不重要。她的父亲是甄士隐,是“红”里也是“红”外的人物,他早早地受到了命运的无情打击,从而早早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看破红尘,四大皆空,成为其他人物的观察者超度者,成为攘攘扰扰的其他人物的参照系统。
当然书中还有一僧一道,但是那两“人”(?)如神如妖如影如幻,与其他人与事隔着一大层,与其说是人物不如说是概念理念信念的符号。而甄士隐有个女儿却是香菱,香菱是书里故事里的人物,是薛蟠强抢来的通房丫头,是黛玉的诗徒,是夏金桂的眼中钉。尤其在后四十回中,与薛、夏、宝蟾等有一番乌烟瘴气的纠葛。
香菱之悲惨遭遇使我屡屡怀疑甄士隐的选择的正确性,一任自己的女儿涂炭蹂躏,这样的高士、正果、超拔令人不忍,不认,难以苟同,思之毛骨悚然。这是不是反映了作者的自相矛盾呢?色即是空,色何尝空?谁能无情?谁能无咎?谁无尘缘?谁能无痛!
而且在太虚幻境中香菱占有重要位置,她的排名在晴雯与袭人之前,前二人又居于副册,而她居于副册之首。判曰: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评价很高,哪儿都香,接近完美或已经完美。明言其堪伤,亦是正面评价的表示。两地生孤木好办,二土一木的桂也,被夏金桂所害。魂返故乡则只能是死的别称了。
是不是作者太同情和喜欢这个人物了,反看不出人物轮廓了呢?如此悲惨而无悲情,如此孤单而不感孤单,如此学诗有成心有灵犀,乃至可以与黛玉对话至少能与黛玉做伴。如此能为宝玉情解石榴裙(按情解石榴裙的含义是绝无含糊的,就是把身体给了宝玉之义),而又天真无瑕。被称为美香菱而不涉风月,这可能吗?其高度甚至超过了宝钗了。宝钗还是教育出来的,她对黛玉讲过她读闲书而受责罚的事迹,而香菱从小被人贩子拍去,哪有受教育的可能?幸而她的命太不好了,命运对她太苛刻了,作者又一再强调其呆傻,否则,她会不会也被怀疑是城府权谋韬光养晦呢?
袭人的“正确”令人起疑,宝钗的正确令人半信半疑,香菱的正确令人不疑。
让我们反过来思索一下,有没有可能就是有人接受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由真性出发而感悟到了主流价值带来的本分、快乐、和平、安宁、秩序、希望,就基本真实地正确起来了呢?要知道那个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那种主流价值视为吃人的洪水猛兽哇。一种价值观念能主宰一个大国那么长时间,难道只是靠虚伪和荒谬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8:58
请你去看看周汝昌先生等红学家的研究,就知道了
《红楼梦》中,香菱的性格特点
1、刻苦勤奋:香菱在学诗时,勤奋刻苦,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积极努力,她还很用心,细心!2、温柔安静:香菱不仅模样儿标致,其为人行事比别的女孩不同,温柔安静,用凤姐的话来说,“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不上她”。3、坚强而又懦弱:在夏金桂进门之后,她被动地改了名字,这是多么让人悲哀.而这只是...
评价红楼梦里的香菱
香菱出身官宦,沦为婢女,但本身才情很高,喜欢作诗,爱上进喜欢学习,不耻下问,对主人很忠心,对小姐言听事从,有自己的思想却不善于反抗,期盼美好的未来,却过分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最后不得善终,可以说是她心灵非常美好但命运却很悲哀的人物。
红楼梦香菱的性格大神们帮帮忙
优点:性格温顺,而且善解人意,再就是香菱的虚心求学,学诗的时候表现的非常刻苦。 缺点:她的优点有的就是她的缺点,性格温顺,也可是说是懦弱,过于天真,这些特点最终让她死在了夏金桂的手上。
红楼梦香菱判词是什么,后人对香菱的评价是怎样的?
从香菱默默忍受金桂的责难,我们对香菱的评价是香菱是一名忍受能力极高的女子。我们从后人对香菱的评价中,不难看出香菱是一个乐观,大度,坚持的女子。红楼梦香菱判词是什么 红楼梦中的香菱判词在这部小说中算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个判词主要是揭示香菱一生的命理,从红楼梦香菱判词之中我们可以知道香...
永远都离幸福很远,为何这样说红楼中的香菱?
香菱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女孩子,她也是命运特别悲惨的一个姑娘。她本来也应该和黛玉、宝钗一般享受着父母的疼爱和优渥的生活,可是因为幼年的走失致使她被人贩子拐卖,而后流落薛家,本以为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但薛蟠后娶的正妻夏金桂容不下她,薛姨妈要将她卖掉,后幸得宝钗求情才避免再次流离...
评价 红楼梦里的香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其他类似问题 2011-03-05 《红楼梦》中,香菱的性格特点 201 2016-07-31 《红楼梦》中对香菱命运的描述 2 2011-02-27 红楼梦里最后香菱的结局是什么 266 2016-07-31 《红楼梦》中对香菱命运的描述 13 2013-12-14 红楼梦香菱的一...
人物评价:香菱.林黛玉
香菱 香菱《红楼梦》中的十二丫环之一(十二丫环包括: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香菱、金钏、司棋、抱琴。)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名甄英莲(真应怜)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为甄士隐独女,眉心中有一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在元宵节赏花灯时被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拐...
红楼梦中的香菱,究竟有着怎样悲苦的一生?
曾听过一段评价香菱一生的话:《红楼梦》中大部分女性的悲剧结局,几乎都跟她们自身的性格和为人处事有一定关系,唯独香菱,我们找半点她为何会落得这般结局的自身原因。香菱的一生,完完全全是被命运主宰,自己没有半点决定权。笔者读之心酸泪目,香菱的一生,被太多偶然因素主宰,这些因素最终构成了一个...
红楼梦《香菱》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鉴赏辞典 人物形象鉴赏 香菱和“金陵十二钗”副册 香菱》香菱为甄士隐女儿,小名英莲,谐音“应怜”,后被夏金桂强行改为秋菱。香菱是《红楼梦》中最早登场的人物之一,其生命的经历几乎与小说的整个叙事历程相始终,其活动空间也包括了甄家、薛家和贾府三个舞台。在《红楼梦》中,...
简要的描写《红楼梦》中“香菱”这个人物
十二三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改名香菱。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后为薛蟠正妻夏金桂所妒,备受折磨,改名为秋菱,险遭谋害。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并遗留一子(这可以通过最后一回中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对话中得知,是由甄士隐亲口所述)。一说被夏金桂折磨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