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6 00: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4:24
有关八指头陀的史料不多,诗评也不多。但是,这位爱国诗僧的诗才,是不会被埋没的,他的精神也不会被遗忘。
释敬安,俗姓黄,名读山。在湘阴法华寺出家,剃度本师东林长老赐名敬安,字寄禅。
寄禅生于咸丰元年,7岁时母逝,姐姐们皆已嫁人;其父有事外出,常把他和弟弟寄放在邻家。
一日,直到夕阳西下,其父仍未返。寄禅和弟弟两人号啕而哭,沿路找寻父亲,乡里人看了莫不心酸。之后,弟弟因年幼而依靠宗族叔伯过活,遭遇变故的寄禅一人无依而帮人放牧。
某日,放牛时大雨,寄禅到村塾避雨,听诵唐诗“少孤为客早”,眼泪簌簌流下。私塾老师周云帆先生一问才知,原来这孩子没有爹娘,孤苦伶仃,无法读书。老师告诉他:“你就帮我煮煮饭、扫扫地,我有空就教你读书!”
寄禅听了高兴万分,从此寄宿,刻苦耐劳,读书不倦。
寄禅画像
岂为无家乃出家
好景不长,周云帆老师病逝。寄禅自述:
“屈身原为读书计,既违所愿,岂可为区区衣食为人奴乎!”
因此他辞谢离去,流浪四方。15岁的他偶见篱间白桃花忽为风雨摧败,不觉失声大哭,慨然出尘,遂投湘阴法华寺出家。可见,寄禅有慧根!他慨然出尘,或是前世因缘。
和尚画像
其实,寄禅在出世时,就颇受白衣大士的关照。据说其母亲常常祈祷白衣大士,终于梦见兰花而生了寄禅;才几岁的寄禅,最喜爱听有关仙佛的故事,常常一天到晚嘴巴念念喃喃的,好像在吟诵什么似的。
早年的孤儿生涯,让他叹息人生短暂;他已尝尽生命的风雨,出家或许是另一个新生;况且,有弟弟继承黄家之香火。
窃思有弟继宗支,我学浮屠弟其许。
岂为无家乃出家,叹息人生如寄旅。
于是,他毅然出家了。
和尚画像
自惭未了头陀愿
寄禅到湘阴法华寺,从东林长老祝法为苦行僧。
出身农家、秉性笃厚的他,任事勤快,极得寺院上下的欢喜。更由于东林长老的疼惜,极鼓励他到岐山参禅。
隔年,寄禅到衡阳岐山仁瑞寺,随众参禅。在岐山,勤劳笃实的他担任全寺的苦职,是修头陀行。
身似孤云无定踪,南来三度听霜钟。
人方见雁思乡信,山亦悲秋带病容。
佳句每从愁里得,良朋都向客中逢。
自惭未了头陀愿,辜负名山百万重。
岐山地处僻静,人烟稀少。寄禅开山辟地,日日劳作。
和尚画像
17岁正是花样年华,他真的有苦闷,也只能偷偷掉泪;爹娘把自己生下,撒手就不管了;唯一的弟弟也得寄食于族伯;孤苦又无伴。
修头陀行,再苦也得撑过去!正如他自述:
十六辞家事世尊,孤怀寂寞共谁论?
在岐山,不算短的五年苦日子里,他终于练成钢铁般意志。
和尚照片
只今十指惟余八
他何以叫“八指头陀”?因“燃指”——燃指事佛代表坚定之心。
寄禅先在头顶燃四十八个点,又自脖子到腹部燃一百零八个点。不久,他去阿育王寺,作洒扫工作,在佛舍利塔前,将手臂挖四个铜币大小的肉块当油供点灯,最后,燃二指供佛。
如今,他剩下八指,自称“八指头陀”。其自言:
割肉燃灯供佛劳,了知身是水中泡。
只今十指惟余八,似学天龙吃两刀。
“燃指供佛”有其来源。如《法华经》中的药王菩萨为法焚身,禅宗二祖神光为求达摩安心而断臂。
寄禅虔诚无与伦比,可见他的坚定。
《法华经》
其人二三事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会有如此壮举?
“师体伟口吃,书法奇拙,而无俗气。”
寄禅给爱国僧伽释太虚的印象是——“奇伟的形貌,听他洪亮的言音,便起敬畏!”
寄禅长得宽广,稍有口吃,个性开朗有趣,无机心,时常拿自己开玩笑:
自笑身躯重,舆夫不肯肩。
行将六里路,省却一囊钱。
他笑自己又胖又重,连轿夫都不想赚他一毛钱。这样的个性虽不是弥勒佛,也相去不远。
而且他“徒眷后学,虽被切责,而愈亲近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但是做起事来一丁点儿也马虎不得。
寄禅照片
玲珑说
寄禅是僧人,还是一个会写诗的僧人,诗在其生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在修苦行的第三年才学会写诗。
从其第一年的诗作来看——“裁云补破衲,剪草结僧鞋。日夕焚香坐,经年不入街。”——显示出他生活之清苦,和不得不克服困境的心理矛盾。
待到他29岁时,却写出这样的句子:
小谪人间廿九年,百回折磨泪如泉。
于今尽觉从前错,火里原来好种莲。
看来,他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已能转化苦为磨练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4:24
因为人的才华并不能由身体的残缺来决定。有些人身残,但是志坚。非常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