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5 02:4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4:26
不,是为了他的骄傲,对于他来说,面子根本就算不得什么,但是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武士项羽,他有自己的气节,他有自己的骄傲。那么高傲的一个人,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失败,他是个英雄,他能容忍自己被毁灭,但是不能容忍自己被打败。他有着自己的信仰,不容许他人的轻视,那是他作为项羽的骄傲。他是不世枭雄,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怎么能容忍自己背负着那么多江东子弟的性命,向刘邦投降?他做不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其苟延残喘的或者,不如光明磊落的死去,不能生,但求速死!
他不是不想活着啊,哪有人不想活着呢,他讨伐秦军,不就是为了能够光明正大,舒舒服服的活着吗,可是现在,他不能选择活着,他没办法承认自己的失败,没办法像只狗一样,战战兢兢的在刘邦的眼皮子底下讨生活,他不敢去看那么多的江东父老,不敢告诉他们,我项羽,失败了!那么多的江东子弟,八千人啊,竟无一人生还,他怎么敢去面对那些父老百姓们,难道告诉他们我失败了,兄弟们都死了,还能再来八千人和我出去和刘邦打吗?
不能,所以,他选择自刎,了结他短暂又辉煌的一生。他死了,一切也都了结了,他其实只想给自己争取一个生存的机会,却没想到,害了那么多人的性命,让那些一腔热血的子弟兵们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4:26
对于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很多人都有无限的遐想,如果项羽忍辱负重,选择过江东重头再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就还有希望击败刘邦的希望也说不定。可是项羽终究还是历史那个霸王项羽,有着浓浓的英雄气息,宁死也不肯过江东倒也符合他的性格。不过至于他不肯过江东有几个说法。
第一个就是性格问题了,大家都知道项羽这个人非常自负,执拗不听劝,还爱面子,在他输给了刘邦以后,可能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因为在楚汉战争的早期,项羽是占据有利的局势的,而且他还看不起刘邦,以为自己一定会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可是最终因为自己的各种失策又不听劝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他不想承认自己失败了,也不想苟且偷生,只有在乌江面前自刎了。
第二个就是项羽自己想求死了。因为在当时,项羽经历了几个凄惨的事情,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可是说项羽失去了一切,最后来到乌江的时候,项羽身边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看到自己的江东子弟一个不剩,心里肯定特别难受,就没有脸面面对江东父老了,只好求死了。
第三个可能项羽知道自己可能无法逃得过刘邦的追杀,而且就算自己侥幸逃脱也无法再与刘邦匹敌,与其这样,还不如不逃了,当然项羽更不可能去投降,那么自杀就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这才是一个符合英雄的做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4:26
不,是为了他的骄傲,对于他来说,面子根本就算不得什么,但是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武士项羽,他有自己的气节,他有自己的骄傲。那么高傲的一个人,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失败,他是个英雄,他能容忍自己被毁灭,但是不能容忍自己被打败。他有着自己的信仰,不容许他人的轻视,那是他作为项羽的骄傲。他是不世枭雄,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怎么能容忍自己背负着那么多江东子弟的性命,向刘邦投降?他做不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其苟延残喘的或者,不如光明磊落的死去,不能生,但求速死!
他不是不想活着啊,哪有人不想活着呢,他讨伐秦军,不就是为了能够光明正大,舒舒服服的活着吗,可是现在,他不能选择活着,他没办法承认自己的失败,没办法像只狗一样,战战兢兢的在刘邦的眼皮子底下讨生活,他不敢去看那么多的江东父老,不敢告诉他们,我项羽,失败了!那么多的江东子弟,八千人啊,竟无一人生还,他怎么敢去面对那些父老百姓们,难道告诉他们我失败了,兄弟们都死了,还能再来八千人和我出去和刘邦打吗?
不能,所以,他选择自刎,了结他短暂又辉煌的一生。他死了,一切也都了结了,他其实只想给自己争取一个生存的机会,却没想到,害了那么多人的性命,让那些一腔热血的子弟兵们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4:26
对于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很多人都有无限的遐想,如果项羽忍辱负重,选择过江东重头再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就还有希望击败刘邦的希望也说不定。可是项羽终究还是历史那个霸王项羽,有着浓浓的英雄气息,宁死也不肯过江东倒也符合他的性格。不过至于他不肯过江东有几个说法。
第一个就是性格问题了,大家都知道项羽这个人非常自负,执拗不听劝,还爱面子,在他输给了刘邦以后,可能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因为在楚汉战争的早期,项羽是占据有利的局势的,而且他还看不起刘邦,以为自己一定会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可是最终因为自己的各种失策又不听劝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他不想承认自己失败了,也不想苟且偷生,只有在乌江面前自刎了。
第二个就是项羽自己想求死了。因为在当时,项羽经历了几个凄惨的事情,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可是说项羽失去了一切,最后来到乌江的时候,项羽身边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看到自己的江东子弟一个不剩,心里肯定特别难受,就没有脸面面对江东父老了,只好求死了。
第三个可能项羽知道自己可能无法逃得过刘邦的追杀,而且就算自己侥幸逃脱也无法再与刘邦匹敌,与其这样,还不如不逃了,当然项羽更不可能去投降,那么自杀就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这才是一个符合英雄的做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4:27
说起西楚霸王项羽,我们想到的是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是他在乌江自刎时的慷慨悲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少年时见到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就敢说出“吾定当取而代之”。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勇猛的武将之一,“羽之勇武,千古无二”的评价绝不过誉。
李清照曾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热情讴歌了项羽被围垓下时不肯忍辱偷生的悲壮行为。
项羽22岁时,便指着出巡的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这是典型的初生牛犊不怕虎。
项羽24岁时,便与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反秦,就此登上历史舞台。项羽战功赫赫,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更是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敢于破釜沉舟,毫不考虑退路,这是年轻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老年人会考虑周全,留出一条甚至几条退路来,以备万一,而不会采取如此果敢决绝如此冒险奇崛的战法。
项羽26岁时,便成为西楚霸王――神州大地上的一号人物了。对比中国现在的八零后提拔处级干部尚且引发争议,更该明白项羽创造的是怎样的奇迹了。
项羽对于计谋很不屑,认为君子坦荡荡,诡诈非大丈夫。大气的人对于伎俩,总是有着近乎洁癖的不屑。这固然是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英雄本色,但也太极端了一点。
项羽还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他从来不要谋士,范增是唯一的例外,但就是这个例外的人的话,他也常常不听。韩信也几次献计于他,都未得重用,才转投刘邦,此事成为他不善用人的一个典型口实。我倒认为,此事所体现的,不是项羽不善用人,而是不屑用计。
项羽不屑用计,防计、破计意识也淡薄,以至于屡屡中刘邦之计,刘邦的诈降、鸿门宴秘密部署等都得逞了。但是,即便被对方算计了,项羽仍然不屑,故而也不善总结经验教训,不能从“吃一堑,长一智”的老话中受益。
搞*需要年纪,因为,有年纪才会有阅历。年纪虽然并不必然意味着阅历,但阅历却必然需要年纪。没有一定的量变,是完不成质变的,*智慧需要历练和积累。有了足够的年纪,方有可能深谙社会和人性中的“黑子”。之所以“姜是老的辣”,是因为老姜经历了更多时间的浓缩和外部的风化。
项羽是年轻人的性情和意气,不懂利益至上,总以性情取人。可是,搞*是不能凭真性情的。刘邦便深谙*之道,他用人待人,取的都是*利益最大化原则。
可是,一个有着“妇人之仁”的项羽,却又被认为残暴,典型的事例就是他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和一夜间“坑秦降卒二十余万”。
但我认为,项羽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报仇雪恨。楚国为秦国所灭,项羽的祖父项燕率兵在保卫楚国的战斗中被秦将王翦所杀,项羽视如生父的叔父项梁被秦将章邯所杀;对于秦,项羽是怀着巨大的家仇国恨的,这也是他英勇杀敌的首要动机。包括火烧阿房宫,也是为了发泄他对秦王朝的仇恨。
当然,就算有仇恨,也不能那样做;仅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宜那样做。因为那对他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会引起民怨,不利于他的统治大业。刘邦就绝对不会这么做。但项羽显然不具备刘邦那种权衡利弊的*理性。他奋力拼杀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朝雪恨的快感。机会到了,年轻气盛的他怎能不让自己发泄个痛快。
这与其说是项羽残暴,不如说是项羽冲动――年轻人的冲动。
项羽当然是有罪过的,他杀气太盛,动辄杀戮,率尔屠城,而且军纪不严,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民怨载道,这都是他的罪过。这些罪过,也都与他的年轻有关,因为年轻,所以放纵,所以率性,所以逞勇,所以没有羁勒,所以充溢着作恶的*。
那么,项羽为何宁死不肯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呢?
首先,项羽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他“羞见江东父老”。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被刘邦*到乌江之畔的时候,乌江亭长曾劝说项羽快速渡江,保住性命,以图东山再起。
而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可见项羽是个面子至上的人。即使别人对他的失败不说什么,他自己也过不了“面子”这道坎儿,即“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第二,项羽信奉“敌死我活,敌生我死”的战斗哲学。
项羽无疑是个大英雄,“英雄主义”的信条在他心中根深蒂固。
他在战争中所向披靡的时候,他一定要把敌人彻底消灭,而他面临彻底失败的时候,心中的大英雄主义也会促使他宁死不肯逃跑。
项羽宁愿自刎乌江,也不肯逃过江东,正是他大英雄主义的完美体现和最后一次强烈迸发。
他要赢,但是要赢得漂亮,赢得有风度,赢得不失水准。不仅要赢在物质上,而且要赢在精神上,内外皆赢。他要的不仅是一件衣裳,而且是一件没有皱褶的内外考究的衣裳。他要成功的结果,他还要成功的过程,他要在过程中始终保持英雄的审美风范。
难度也就在这里。
项羽相当于把获取成功当作一种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是不求结果的,过程就是一切,成功只是艺术过程的终点。作为行为艺术,他不要“虽然赢了,但是,赢得很丑”,于是,他的结局就成了“虽然输了,但是,输得很美”。在输得美丽和赢得丑陋之间,他宁愿选择前者。
总之,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肯定与他自己的性格(或者说是个性)以及当时他所面临的形势密不可分。
但是不管因为什么,在他拔剑自刎的那一刻都是非常悲壮,非常令人惋惜的!
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是项羽柔情似水的一面。
“霸王别姬”这最具悲剧感的历史一幕,亦已成为后世文艺经典。项羽极端而分明的性格和非凡的个人魅力使他天然具备典型文艺形象的各种特质,很容易获得真性情的文人们的青睐。何况,又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来做了最好的花边。
项羽一生征战沙场,勇猛无敌,从来都是所向披靡,每次凯旋归来虞姬都会为他起舞祝贺。在虞姬的眼中项羽就是无敌的,他从来都不会失败,而她能做的就是静静等待着项羽,庆祝他的胜利。
在楚汉相争的第四年,项羽和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这次项羽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中了韩信精心设计的“十面埋伏”。等他一路杀出重围时,身边就只剩下了不到两成的兵马。
当他回到军营,虞姬还在等着他。这次和以往不同,看到面色凝重,狼狈不堪的项羽,虞姬明白了一切。但她却表现得淡定从容,她明白她能做的只是默默地陪伴着项羽。
末路英雄面对所爱的女人,该当何为?虞姬主动做了了结。不能保护所爱的女人,却看着她在自己眼前死去,对于一个英雄,这是何等的打击。项羽一直活在自己的青春期里,没有悲哀,没有无奈,少年不识愁滋味,就连叔叔倒下时,他也很快便顶了上去,昂然前行。
可是这次,他昂扬的头颅终于呈现出“垂落之姿”,他终于懂得了悲哀,懂得了无奈。他的青春期结束了,他的成年期来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4:27
说起西楚霸王项羽,我们想到的是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是他在乌江自刎时的慷慨悲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少年时见到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就敢说出“吾定当取而代之”。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勇猛的武将之一,“羽之勇武,千古无二”的评价绝不过誉。
李清照曾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热情讴歌了项羽被围垓下时不肯忍辱偷生的悲壮行为。
项羽22岁时,便指着出巡的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这是典型的初生牛犊不怕虎。
项羽24岁时,便与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反秦,就此登上历史舞台。项羽战功赫赫,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更是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敢于破釜沉舟,毫不考虑退路,这是年轻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老年人会考虑周全,留出一条甚至几条退路来,以备万一,而不会采取如此果敢决绝如此冒险奇崛的战法。
项羽26岁时,便成为西楚霸王――神州大地上的一号人物了。对比中国现在的八零后提拔处级干部尚且引发争议,更该明白项羽创造的是怎样的奇迹了。
项羽对于计谋很不屑,认为君子坦荡荡,诡诈非大丈夫。大气的人对于伎俩,总是有着近乎洁癖的不屑。这固然是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英雄本色,但也太极端了一点。
项羽还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他从来不要谋士,范增是唯一的例外,但就是这个例外的人的话,他也常常不听。韩信也几次献计于他,都未得重用,才转投刘邦,此事成为他不善用人的一个典型口实。我倒认为,此事所体现的,不是项羽不善用人,而是不屑用计。
项羽不屑用计,防计、破计意识也淡薄,以至于屡屡中刘邦之计,刘邦的诈降、鸿门宴秘密部署等都得逞了。但是,即便被对方算计了,项羽仍然不屑,故而也不善总结经验教训,不能从“吃一堑,长一智”的老话中受益。
搞*需要年纪,因为,有年纪才会有阅历。年纪虽然并不必然意味着阅历,但阅历却必然需要年纪。没有一定的量变,是完不成质变的,*智慧需要历练和积累。有了足够的年纪,方有可能深谙社会和人性中的“黑子”。之所以“姜是老的辣”,是因为老姜经历了更多时间的浓缩和外部的风化。
项羽是年轻人的性情和意气,不懂利益至上,总以性情取人。可是,搞*是不能凭真性情的。刘邦便深谙*之道,他用人待人,取的都是*利益最大化原则。
可是,一个有着“妇人之仁”的项羽,却又被认为残暴,典型的事例就是他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和一夜间“坑秦降卒二十余万”。
但我认为,项羽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报仇雪恨。楚国为秦国所灭,项羽的祖父项燕率兵在保卫楚国的战斗中被秦将王翦所杀,项羽视如生父的叔父项梁被秦将章邯所杀;对于秦,项羽是怀着巨大的家仇国恨的,这也是他英勇杀敌的首要动机。包括火烧阿房宫,也是为了发泄他对秦王朝的仇恨。
当然,就算有仇恨,也不能那样做;仅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宜那样做。因为那对他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会引起民怨,不利于他的统治大业。刘邦就绝对不会这么做。但项羽显然不具备刘邦那种权衡利弊的*理性。他奋力拼杀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朝雪恨的快感。机会到了,年轻气盛的他怎能不让自己发泄个痛快。
这与其说是项羽残暴,不如说是项羽冲动――年轻人的冲动。
项羽当然是有罪过的,他杀气太盛,动辄杀戮,率尔屠城,而且军纪不严,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民怨载道,这都是他的罪过。这些罪过,也都与他的年轻有关,因为年轻,所以放纵,所以率性,所以逞勇,所以没有羁勒,所以充溢着作恶的*。
那么,项羽为何宁死不肯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呢?
首先,项羽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他“羞见江东父老”。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被刘邦*到乌江之畔的时候,乌江亭长曾劝说项羽快速渡江,保住性命,以图东山再起。
而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可见项羽是个面子至上的人。即使别人对他的失败不说什么,他自己也过不了“面子”这道坎儿,即“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第二,项羽信奉“敌死我活,敌生我死”的战斗哲学。
项羽无疑是个大英雄,“英雄主义”的信条在他心中根深蒂固。
他在战争中所向披靡的时候,他一定要把敌人彻底消灭,而他面临彻底失败的时候,心中的大英雄主义也会促使他宁死不肯逃跑。
项羽宁愿自刎乌江,也不肯逃过江东,正是他大英雄主义的完美体现和最后一次强烈迸发。
他要赢,但是要赢得漂亮,赢得有风度,赢得不失水准。不仅要赢在物质上,而且要赢在精神上,内外皆赢。他要的不仅是一件衣裳,而且是一件没有皱褶的内外考究的衣裳。他要成功的结果,他还要成功的过程,他要在过程中始终保持英雄的审美风范。
难度也就在这里。
项羽相当于把获取成功当作一种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是不求结果的,过程就是一切,成功只是艺术过程的终点。作为行为艺术,他不要“虽然赢了,但是,赢得很丑”,于是,他的结局就成了“虽然输了,但是,输得很美”。在输得美丽和赢得丑陋之间,他宁愿选择前者。
总之,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肯定与他自己的性格(或者说是个性)以及当时他所面临的形势密不可分。
但是不管因为什么,在他拔剑自刎的那一刻都是非常悲壮,非常令人惋惜的!
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是项羽柔情似水的一面。
“霸王别姬”这最具悲剧感的历史一幕,亦已成为后世文艺经典。项羽极端而分明的性格和非凡的个人魅力使他天然具备典型文艺形象的各种特质,很容易获得真性情的文人们的青睐。何况,又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来做了最好的花边。
项羽一生征战沙场,勇猛无敌,从来都是所向披靡,每次凯旋归来虞姬都会为他起舞祝贺。在虞姬的眼中项羽就是无敌的,他从来都不会失败,而她能做的就是静静等待着项羽,庆祝他的胜利。
在楚汉相争的第四年,项羽和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这次项羽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中了韩信精心设计的“十面埋伏”。等他一路杀出重围时,身边就只剩下了不到两成的兵马。
当他回到军营,虞姬还在等着他。这次和以往不同,看到面色凝重,狼狈不堪的项羽,虞姬明白了一切。但她却表现得淡定从容,她明白她能做的只是默默地陪伴着项羽。
末路英雄面对所爱的女人,该当何为?虞姬主动做了了结。不能保护所爱的女人,却看着她在自己眼前死去,对于一个英雄,这是何等的打击。项羽一直活在自己的青春期里,没有悲哀,没有无奈,少年不识愁滋味,就连叔叔倒下时,他也很快便顶了上去,昂然前行。
可是这次,他昂扬的头颅终于呈现出“垂落之姿”,他终于懂得了悲哀,懂得了无奈。他的青春期结束了,他的成年期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