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上海一半的小孩考不上高中,这是真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7 02: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1:27
不夸张的
我11年参加了上海中考,那个时候我考了我们学校54名(我们学校初三一共120多人),然后我连我们区(徐汇)最差的公办高中都没考进,只进了个民办。(这里说一下,上海中考一般以本区学生考本区学校为主,考外区学校是有名额*的。我们初中算是一般的公办初中,除了名额分配以外很难有学生能裸考进四校这种水平的高中,不过徐汇区教育质量在上海最好,一般来讲徐汇区好一点的公办普高就比得上别区比较一般的区重点了)
顺便讲下高考,我14年参加上海高考,上海那年5.2w人参加考试,最后一本录取1w,二本录取1w8,本科率超过一半。那年是总分600,一本线421分,考国内前几的学校要考500以上才行。
供参考
以上
真的。顺便多说几句。
2010年儿子读初三,临近中考时候,每次家长会都会说这个。
我家儿子,初二才转到上海读书。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管理制度,都有很大不同,加上语言等生活习惯问题,第一学期,一度不适应,情绪极度低落,非要回到原来学校读书。
特别感谢孩子班主任吴老师,是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开朗阳光的小伙子。第一次家访,是快下班的时候,我还以为会在家里谈谈学习,如何适应新学校,怎样配合老师等等问题,甚至还准备让老师一起吃晚饭。
谁知老师跟孩子单独聊了一会,就带孩子出去了,还说让我放心。我真的很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班主任,印象中家访不都是跟家长沟通吗?
大约一个小时后,老师把孩子送回家了,请孩子吃肯德基,喝饮料,聊天很愉快。这一次家访后,孩子明显开朗了很多。半年后,跟学校,老师,同学的关系都很融洽,一到礼拜天,经常会有三四个孩子来家里玩。
有次我跟吴老师聊天,还说起这事,他说,让孩子放松是第一位,跟孩子做好朋友,一切都会顺畅起来。
初中学习肯定紧张。我觉得上海这边的老师,真的很人性化,儿子喜欢篮球,他们学校同学、老师一起组织了校篮球队,曾经取得区中学篮球比赛第二名的成绩。礼拜天,假期里,他们同学、老师也经常会有AA制聚餐啊,“密室逃脱”啊之类的 娱乐 活动。
初三时,儿子成绩一般,我很是担心儿子中考问题,希望儿子能够读高中。班主任吴老师,包括年级主任都很关心,谈心,补课都是经常的。
幸运的是,儿子顺利考上了高中,那一年,他们学校高中考取率也就40%左右。儿子的几个好朋友有上中专的,也有出国的。
成绩突出固然重要,孩子身心 健康 ,快乐成长更重要,真心感谢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我不是上海人,但我觉得是真的!因为高中开始就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了,需要筛选成绩好的学生了。即便现在生源少,估计能考上高中的也就三分之一吧。所以说一半小孩考不上高中我觉得应该没错!或者换句话说,不单单是上海,全国都一样,考上高中的绝对是少数的!
我记得初中我们的年级一共六个班,每个班54人左右吧,全年级就是300来个学生,如果我没记错,准确的说是294个学生。那考上高中的一共多少人呢?应该是63个,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即便加上家里愿意花钱给孩子买高中的一共不过80人左右。 换算成比例就是差不多不到4:1,远远没到一半的数量!这是我当时中考的情况!对了,我忘了说了,我是山东的,山东考生多,大家都知道!
而放到现在,即便生源数量下降了,你跟我说有一半孩子考不上高中我都觉得很正常。我觉得有三分之一学生能考上高中才是一个正常数量吧!
说到靠高中比例的问题就不得不说两者的区别,我认为区别很大,主要有以下两点吧!
近年来关注教育方面的东西,改变了我以前许多认识。
我家乡是一个贫困小县,现在也属于贫困县,在我读书那个年代,全县只有一所中学,大多数学生都在小学读附设初中。那时的一些情况,今天的人是难以想象的。
我家在县城,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我妹也到了适龄年龄了,我带我妹去县城唯一的小学(也是我当时的母校)去报名入学,但没有成功,因为当年有个奇葩的规定,只招收农村贫下中农的子女,我妹是城市居民,不是贫下中农子女,所以到了适龄年龄,入不了学,直到第二年,我妹才上成学。我小学毕业那年,奇葩故事又来了,我们县唯一的中学那几年都不招生。没有办法,我们都只得上小学办的附设初中。
初升高时,就非常残酷了,全县只招两个班,一百零几人,而全县当时在县城和乡镇读附设初中毕业的近两千人,录取率不到6%。那时高中很难考,我小学一到五年级的同班同学中,最后完成高中学业的只有四人,而且我们还是在教学质量最高的县城小学读完的,当时,有些乡镇,初升高时,录取率0%,于是当时有了个形象的说法,说是抹光头。
时间过了几十年,国家重视教育,我看到我亲人们的子女似乎都在读高中,大家平时也从来不聊初升高难不难的话题,我因此以为高中普及了,初升高已经100%了。但是近几年关注教育方面的,才知道我们全市,初升高升学率不到40%,知道这事后,我才大吃一惊。今天又看到说上海一半孩子升不了高中,看来,尽管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努力,我们的教育基础仍然很薄弱。如此推断,恐怕直到现在,全国每年仍然有50%以上的学生,无缘高中吧。
看到这个问题之后,特意去网上查了一下,上海中考录取情况,结果确实是这样的。
2015年上海参加中考的人数是77,566人,其中提前批次招生的人数是7914人,同一批次招生人数是43,991人。普通高中的录取率是66.9%,2016年的情况大致也是这样的。
并且,在网上找到了一份2011年上海18个区县中考普通高中的录取率。其中黄浦区录取率是85.56%,而松江区奉贤区,录取率只有41.12%。整体上的平均录取率,确实只有50%左右。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有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上海市对初中生强制分流。其实很多省份都有这样的*,通过采取强制分流来减少普通高中的升学压力。
很多地方的中考录取是按照1:1的比例,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一半的人就读普通高中。
这样的强制分流最早出现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强制分流的初衷,一方面是优化人才结构,为 社会 培养专门的职业技术性人才;另外一方面是缓解普通高中的办学压力,如果有大量的学生引入到普通高中,会造成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下降,同时会加剧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
但在实际中强制分流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心态极为矛盾,想让孩子学一门技术有一技之长,但又害怕做蓝领,薪资待遇比较低,没有 社会 地位。而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开始疯狂的考证。
中考的强制分流的确拓展了职业教育的生源,但并没有提高职业教育的 社会 认可度。比如之前山东省菏泽的一中学汇报,为了完成分流任务,学生禁止让成绩差的学生参加中考,让这些学生提前回家。
家长宁愿让孩子上私立高中,宁愿交高额的学费,也不愿意让孩子积分上免费的职高。一方面的原因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祟,另外一方面可能是和整个 社会 大环境有关。
比如上文说的德国的强制分流,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实施,是因为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薪资待遇和 社会 地位要高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反倒是一些普通高中的学生,考上大学之后找不到工作。
第二,上海重点高中提前招生,进一步压缩了通考生的录取比例。
提前招生就是高中通过自主招生提前锁定生源。
自主招生一直是饱受争议的话题,家长对自主招生考试的质疑,除了考试的公平性之外,更多的是觉得自主招生的比例过高,相当于变相提高了中考的门槛。
知名教育学者黄永峰在谈自主招生*的看法是说,自主招生考试的比例维持在5%是正常现象,在大部分学校特长生的比例一般都是低于这个水平,厄如果把自主招生考试的比例扩大到20%,甚至50%~60%。这么高的比例就不再是自主招生了,而是通过自主招生提高招生门槛。
而之前上海的中考就面临这个状况,由于竞赛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上海好的民办初中和好的公办高中理科班的学生,才能够达到这一条件,所以大部分市区的重点高中的生源,主要是来自好的民办初中和好的公办初中的理科班。
而那些一般的公办学校的初中生只能够选择职校和技校。不过好一点的是上海市教育管理部门也发现了这个问题,2018年3月上海市发布了中考改革方案,进一步降低了自主招生的比例,重点高中在录取时将实施名额分配方案,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大部分招生名额,分配给区内的所有初中。
我是“升学与考试”---分享学习方法,关注教育时事,指导升学规划。
上 海一半小孩考不上高中是谬论,绝对不真实。虽说国家战略是让近一半初中毕生分流上职校,但由于上海教育资源丰富,上不了高中的小孩不到40%。
一 、上海小孩高中出国留学的不少。 明面上上海计划初中毕业生60%上普高,40%上职校。因为上海经济发达,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一部分小孩选择出国上高中,那空出来的学位会由成绩差的递补。算上出国上高中的和市内上高中的,比例绝对超过同龄孩子的60%。
二 、由数据分析也可得出结论。 以参加2018年高考时学生来分析,出生在2000年左右,共出生9.1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95万,外来人口2.23万。而中考在2015年,人数为7.5万,说明有部分孩子回原籍去上学,没参加上海中考。而2018年高考人数为5万,按*,外地籍人员是不能参加上海高考的,也有部分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选择出国留学的,所以实际高中生是远大于5万人。就算按5万人算,5/7.5=67%,说明至少有70%的初中毕业生上了高中。
三 、上海学生的中考、高考压力确实相对不大。 虽说上海初中毕业生也会分流部分去上职业学校,但比例应该在30%左右。而全国部分省市在40%以上。而高考上海跟北京、天津一样也是占尽优势。当然上海的学生质量肯定高,毕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又有经济能力,还重视教育。
以上是我的分析,生在上海还是有优势的,不象河南、湖南、江西学子那样苦*。你们认为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这是事实。
我第一次去我老公(上海本地人)的小姨家,就非常吃惊为什么一个87年的孩子,居然上的是中专。这个名词仿佛是在我的父母辈比较流行的学历,这以后怎么办?
然后小姨就跟我解释了,上海的中专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差,反而有不少对口的工作安排,比如表弟读的中专,之后就可以进入水利部门,虽然一开始是做最基层的测量工作,但工资也不见得低,而且参加工作早,工龄长,也稳定。对于他这样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的孩子来说,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在上海,50%的比例在中考时被刷下,去各种中专、职校,或各某出路。所以上海的教育竞争也是非常极其特别的激烈。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上海的父母要从幼儿园就开始鸡血了。
回答了太多的这类问题,现在总结一下。作为一个祖籍江苏人,儿子明年在上海考大学的上海人,我觉得自己有一定的发言权。
在上海,通常50%左右的初中生考不了高中,没达到最低高中分数线,私立的也不能收,有钱也不行。而其他省份是可以上高中的,没有强制要求。这也就是说其他省份的高中生基数就会天然高于上海。
到高中后,上海人基本不认可大专当大学的,高职也同样。大学指的是有一定知名度或年份的正规高校,私立野鸡大学也不算。如此,在统计上就会有一定的偏差。现在按我的理解,从正规高校的录取率来看,我不清楚具体的比例不能瞎说,但可以举一个实例。我侄女普通普高,年级稳定前三,最后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考入二本。
我想表达的是,光看录取率是没有意义的,否则就如同你和一群傻子在一起就代表你比大多数人聪明了一样可笑。上海考进高中的学生整体综合水平要优于其他省份的高中生。
另外,上海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一般要占到双职工家庭的一半收入,差不多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陪伴。
很多人拿考试成绩说事,但我一直在强调综合评分,包括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诗歌朗诵、辩论主持、唱歌乐器、 历史 文化等等,这些往往是其他省份比较弱的项目,但对于孩子的将来确有着一种说不清的关系。
在外省市孩子学习很辛苦,作业做到很晚。上海好一点,不会布置太多的作业,但基本上小学睡觉不会早于10点,初中不会早于11点,高中不会早于12点。刷题同样存在,但不会盲目刷题,还要挤出时间学别的,老师心里其实也明白。
因此,个人觉得,谈升学率就是把上海前30%的孩子和外省市的前30%的孩子划等号,这对上海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就如同上海第一高峰只有几百米,其他省份第一高峰有几千米,虽然大家都是第一高峰一样。
最后,从朋友处得知,上海区重点高中考入211大学的比例大概在20-30%左右。能靠近复旦交大的基本不会超过5个。
以上个人观点,不想引起地域争端。如有不妥或冒犯,请一笑了之。
据我上海的朋友反映,这个说法基本属实。
但对这种现象还是应该正确评价:从上海本身来说,中国一线城市,又是经济重心,有那么多人上不了高中,与上海市经济发展的位置有点不相称,而且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持续力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我看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去读职业技术院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高中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没有接受完基础教育,去学其他专业的知识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初中毕业年龄这么小,到底去学什么职业技术院校好,主观意识都还没有形成,难以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要走的路形成正确判断。
但话又说回来,让读不了高中的家庭从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负担和生活压力,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为了读高中而费尽心肌,也不会让学业成绩欠佳的学生再背负沉重的学习压力,对身心 健康 发展有利。
“上海一半的小孩考不上高中”,显然这句话的判断过于夸大,不符合当前的事实,根据目前上海市出生人口、中考人数、高考人数几个关键数据就可以得到答案。
上海历年出生人口、中考、高考人数对比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以2000年出生人口为例,2000年上海市出生人口为9.18万人,2015年时,这些孩子面临中考,数据显示参加中考的人数为7.6万人,其中相差的1.58万人没有参加中考,放弃了填报,选择了出国深造或者另寻出路。
2018年时,高考参加人数显示5万人,这就意味着中考录取率大概为(5÷7.6)66%,如果把那些弃考学生也算上,中考录取率大概为(5÷9.18)54%。
所以说上海有一半小孩考不上高中是夸张了。但是如果把那些中考弃考的学生也算到中考报名人数里面,中考录取率54%好像也不是很高。一方面说明了目前上海市经济发达,很多家庭都有条件把孩子早早送到国外进行留学深造;另一方面,也能反馈出中考的压力很大,毕竟也有数量不少的学生会被刷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