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阶段表现出来哪些的基本特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4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17:38
比较多,慢慢研究啊
宏观*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具体手段包括:(1)经济*,如:税收、金融、财政补贴等;(2)计划指导,如:某些行业和领域的配额制度;(3)行政手段,如*钢铁等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行为。
与计划经济的区别:(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是在市场经济*之内,计划经济完全在市场之外;(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是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计划经济主要是行政手段;(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如果违背市场原则造成损失,*有法律义务进行赔偿,而计划经济条件下,不论是收益还是损失,都是国家的。
文化方面:文化不但是精神领域的事情,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部分,对于文化市场,当然与需要进行宏观*,引导其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比如对农村的文化事业,有必要通过*补贴,以扩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加大投入。
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与计划*相比较,市场机制无疑更有效率。但是,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的,它还存在着许多缺陷,而这些缺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在宏观上表现为一个盲目、自发的过程,一方面,单个市场主体对于信息的获取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价格信号显示出某种产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生产者会蜂拥而至,趋之若鹜;一旦该产品生产过剩、相对价格水平自动降低时,商品生产者明白过来已为时晚矣。
这种盲目、自发的过程必然会导致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又如,市场机制还会造成社会收入两极分化、垄断、企业内部行为经济性与其外部行为不经济的对立等现象,同时在社会领域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也会大大降低。所有这些,都是市场机制自身固有而无法避免的缺陷,都会破坏市场作用的发挥。所以,经济运行客观上要求作为宏观管理者的*对市场进行*与管理,以弥补或消除其缺陷,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经济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并实施各种经济*来进行的,针对不同的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
各种经济*在具体实现手段上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财政*主要是通过运用*开支与税收等工具来干预经济的运行,而货币*则主要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三大工具来实现*目标。但是从实质上讲,各种手段、工具都是通过对社会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调节来实现各自*目标的;同时又因为在短期内影响社会供给总量变动的因素如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数量与质量、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等都可视为不变因素,因此,*对经济的调节就是在总供给为既定的前提下,来调节总需求,即进行需求管理。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紧缩的缺口,引起经济增长停滞等问题,此时*就应采取扩张性的*措施来调节总需求,促进总供需的平衡;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存在过度需求,则会存在膨胀的缺口而引起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就应该采取紧缩性*措施来抑制总需求,促使供需趋向平衡。
*所采取的这些或松或紧的*,将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自然也会涉及到投资领域。投资是在整体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当经济出现过热局面、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必然会采取各种紧缩性*抑制过度需求,如增加税收、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等等,对投资者来说势必增大其筹措投资资金与投资物品的难度,降低其投资收益水平,因此投资行为受到抑制。反之,景气不旺、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的扩张性*措施如增加*支出、降低税率与利率、增加进口等,都将会刺激有效需求,投资者此时投资不仅易于筹措资本与投资品,还可降低投资成本,所以投资需求将会增大。如果投资者能够及时预测*针对不同经济运行态势所采取的*措施,那么必可先发制人,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等到*公布之后,即可稳收厚利。因此,对投资者来说,经济*分析技术构成了宏观分析技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经济*分析的首要步骤是了解各种经济*的功能特性等。只有对各种经济*的目标、*手段、*工具、种类等等有全面认识,才能知道在何种经济形势下应采取何种*措施,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与预测。其次,是对现行*有效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目前实行的*取得了何种成效,在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在哪些领域失去效用等,为预测下阶段可能的*措施打基础。最后,是对计划年度*目标及*目标选择的预测。前面已经讲过,*制定各种经济*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他因素如国内国际*条件的变化等。因此,投资者进行预测也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
关于经济*分析有一点必须着重指出,即对经济*的分析必须结合对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方可进行。经济*的制定与实施并非无本之木,它总是产生于一定经济环境之中,为一定的经济目的服务的。因而只有在深入了解整体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才可能正确分析各项经济*。
主要经济*
*经济*的种类很多,其中对经济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财政*、货币*、价格*与外贸*。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种*。
(1)财政*
财政*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是*财政行为的准则。*财政行为主要是指*财政收支行为,因此,财政*就是*管理财政收支的准则。
作为*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财政*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财政*体现了*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从宏观上对构成经济活动要素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进行的管理,其中,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着对物资和劳动力的管理,而这一财力管理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来实现的。
其次,财政*体现了对国民经济的分配管理。财政是国家从宏观上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一定的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的分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经济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对一部分生产成果进行分配,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平衡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使经济得以稳定。
具体地说,财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财政*目标。财政*目标一般指通过财政*的运用与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政*的核心内容。本世纪4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充分就业曾一直是许多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但是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导致了后来的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所以,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实施多目标经济*,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公平与资源优化配置等六大目标。作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财政*目标与经济*目标应是一致的,那么这六大目标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财政*目标的主要内容。
第一,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并不是指每个人都有工作,而是指每一个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有工作。从更广泛的范围讲,充分就业又指现实的、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闲置无用的资源。
第二,资源优化配置。它指的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从财政角度讲,资源优化配置主要是指财力资源流向和流量的优化,即通过*的财政收支活动,实施资金分配,调节各种经济资源的投向,使之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三,物价稳定。它指的是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排斥个别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并非是物价总水平的固定不变。只要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在社会可接受范围内,即可视为物价稳定。
第四,经济增长。它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避免经济停滞或下降。
第五,国际收支平衡。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它国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收支平衡,具体体现为一个适当的国际储备水平与一个相对稳定的外汇汇率,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六,收入公平。对于"公平"究竟应如何理解,至今尚无一个一致的、确定的认识。对"公平"的认识不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存在着不一致的理解,而且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阶层成员间也存在着不一致的理解,甚至同一国家和地区、同一阶层的成员在不同时期对"公平"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公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在现阶段,就大多数人来说,对"公平"所能达成的共识仅仅在于:收入与义务应成正比例变动,收入多者承担较多社会义务,收入少者承担较少的社会义务。
②财政*手段。财政*手段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财政*目标而选择的具体工具或方式方法。财政*手段的选取以有明确可行的财政*目标为前提,而且必须以*目标为转移,即它必须是既定*目标所需要的,否则它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说来,财政*手段主要包括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支出等。
第一,预算。国家预算是财政*手段中的基本手段,它全面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的规模和平衡状况,综合体现各种财政手段的运用结果,制约着其他资金的活动。国家预算对经济的*主要是通过调整国家预算收支之间的关系实现的。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国家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的结余预算*进行调节,预算结余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社会需求总量;反之,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实行国家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的赤字预算*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生产和消费。另外,通过调节国家预算支出结构还可调节社会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例如,调整预算支出方向和不同支出方向的数量,促使形成符合国家要求的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或者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形成相应需求结构以影响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等。
第二,税收。税收是主要的财政*手段,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因而具有广泛强烈的调节作用。通过调节税收总量和税收结构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可以支持或*某些产业的发展,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可以调节各种收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第三,公债。公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手段,具有有偿性是其根本特征。*通过对公债发行数量与期限、公债利率等的调整,可以将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可以从宏观上掌握积累基金流向,调节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从而影响金融市场。
第四,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财政投资与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各种新兴工业部门、基础工业部门与基础设施等,以促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或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利息补贴与生活补贴等,它具有与税收调节方向相反的调节作用,即增加补贴可以刺激生产与需求,而减少补贴则可以起到抑制生产与需求的作用。
③财政*的种类。财政*种类繁多,为了全面认识财政*,更好地研究、分析财政*,应该对财政*的分类有所了解。
对财政*进行分类,主要有两种划分方法。
第一种是根据财政*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影响,将财政*划分为三种类型:扩张性财政*、紧缩性财政*和中性财政*。
所谓扩张性财政*是指通过减少财政收入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的*。由于减少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的结果往往表现为财政赤字,因此,扩张性财政*亦称赤字财政*。在3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经济学家都强调预算平衡的重要性,把年度预算的平衡视为财政是否健全的标志。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许多国家通过大量增加财政支出以恢复经济,使得财政赤字逐渐取得合法地位,赤字财政*亦成为一些国家经济*的重要内容。
所谓紧缩性财政*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由于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的结果往往表现为财政结余,因此紧缩性财政*也称盈余性财政*。紧缩性财政*是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对策出现的。由于一些国家实行赤字财政*,造成巨额财政赤字,推动了通货膨胀。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一些国家开始实行紧缩性财政*,力图通过缩小财政赤字来缓和通货膨胀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中性财政*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财政*。这里所讲的财政收支平衡,不应局限于年度预算的平衡,而是从整个经济周期来考察财政收支的平衡。在经济周期下降的阶段上,*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增加消费和促进投资。这样从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上看,一定是支大于收,从年度预算来看必然会出现赤字。当经济已经复苏,在投资增加和失业减少的情况下,*就可以适当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从一个年度预算看会出现盈余。
这样就可以用后一阶段的盈余抵补前一阶段的财政赤字,即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补偿萧条年份的财政赤字。于是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财政收支是平衡的,但从各个年份来看,却不一定平衡。
第二种划分方式是根据财政*对经济调节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自动稳定*与相机抉择*。
所谓自动稳定财政*是指*不须改变其*,而是利用财政工具与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来影响经济运行的*。这种内在联系是指财政*工具在经济周期中能够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波动,因此,这种财政*工具被称作"内在稳定器"。所得税与各种社会保障支出是最典型的内在稳定器。在经济繁荣时期,个人收入与公司利润都增加,符合所得税纳税规定的个人或公司企业也随之增加,就会使所得税总额自动增加;同时,由于经济繁荣时期失业人数减少,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也随之减少,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总需求的增加与经济的过分扩张。反之,经济衰退时期,个人收入与公司利润都减少,失业人数增加,那么所得税总额会降低,各种社会保障支出需要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有效需求,防止经济进一步衰退。
对于短期的、较小的经济波动,内在稳定器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长期的、较大的经济波动它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正是由于自动稳定的财政*的这一局限性,使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
所谓相机抉择的财政*是指*依据客观经济形势的不同,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来影响经济运行。这一*的主要目标不是平衡*预算,而是通过积极地运用财政*去平衡经济。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要求*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不同状况,机动灵活地采取一定的财政*和措施。当整个社会需求不足,以致失业率提高时,*就应增加支出,减少收入;当社会上需求过多,致使通货膨胀猛烈发展,*就应减少支出增加收入;当社会上借贷资本过剩,就应出售*债券;当社会上资金不足,就应回收*债券。相机抉择的财政*要求*不必拘泥于预算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而应当保持整个经济的平衡。实际上,相机抉择的原则是经济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适合于财政*,对其他宏观经济*也同样适用。
(2)货币*
货币*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服务的。它是指*银行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利率、汇率、信贷、货币发行、外汇管理等工具,调节有关变量,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与财政*一样,货币*也体现了*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但是这部分财力主要是指由银行信贷所代表的财力。另外货币*并不像财政*那样体现国家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管理。因此,货币*与财政*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①货币*目标。货币*目标也称作*的最终目标,是指货币*调节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货币*目标的形成历经了很长的时间,由最初的稳定物价发展到今天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的四大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适度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如前所述,这四大目标也是财政*目标的主要内容。前面已对其作过解释,这里就不再重复。
②货币*的中间目标。货币*对经济运行的*是一种间接*,它不能直接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而必须经由一定的中间目标才能实现其最终目标。因此,必须选取一定的中间目标作为货币*的直接调节目的,同时还可将这些中间变量作为反映货币*操作效果的指示器。中间目标在整个货币*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导环节。
选取货币*的中间目标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即一个合适的中间目标必须与货币*的最终目标--国民收入稳定密切联系,又能为*银行所控制,且能很快地起到宣示货币*意向的作用。目前,各国提出的较有影响的中间目标有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总额、货币基数、股票价格等,但是,能够被普遍认可的只有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总额等三项。这三项指标能较好地体现上述原则,且与经济*与金融*有较好的适应性,因而被广泛运用于货币*的操作中。关于利率的有关知识将在下一节中介绍,这里扼要谈谈货币供应量与贷款总额。
第一,货币供应量。货币*最根本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在现代信用本位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以及二者的平衡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因此,要使货币的供应不成为重大经济波动的根源并不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根据社会总供求状况制订货币*。货币*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维持适度的货币供应,不能因为货币过多或不足而造成经济的过度繁荣或长期衰退。
所谓适度的货币供应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要求,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情况下。此时整个社会经济处于衰退或萧条状况,资源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这时,*银行的货币*应该是扩张性的,即要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总需求增加,从而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使社会总供求趋于平衡。
二是在社会总需求过多情况下。此时宏观经济处于过热状态,生产迅速发展,投资剧增,市场供给不足,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物价上涨。这时央行的货币*应是紧缩性的,即缩减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促使经济适度而稳定增长,促使社会总供求平衡。
三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构成不相适应的情况下。此时宏观经济处于这样的状况:一些部门需求不足,商品相对过剩,生产停滞不前;另一些部门则需求过度,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发展很快。其结果将是整体经济比例失调,畸形发展。此时货币*应有紧有松,松紧结合,通过调整货币供给的构成和流向,改变社会总需求构成与总供给构成不相适应的状况,促使总供求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结构上都平衡,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贷款总规模与信贷*。贷款总规模及贷款总额,是一定时期内银行以信用方式向社会贷款的资金总量。它与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客观的数量关系。适度的贷款总量既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又有利于货币的稳定。因此,控制贷款总规模历来是*银行执行货币*的中间目标。
对贷款总规模的*主要有两种做法:其一是规定贷款最高限额,直接控制贷款总规模。在计划*下这一做法较为常用,即根据国家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情况,由*银行统一编制信贷计划,再下达给各专业银行。全国贷款总规模及专业银行贷款限额是指令性计划,须严格执行不得突破。对贷款的限额控制,可以最迅速、最广泛地进行信贷紧缩和扩张,但管得过死,不够灵活。
其二是*银行再贷款影响整个银行系统产生派生存款的能力,间接地实现总量控制目标。*银行运用基础货币对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是其*贷款总量的重要手段,它会影响到各金融机构运作中形成的贷款规模的大小。
与贷款总规模紧密相连的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即信贷总规模。信贷总规模的范围比贷款总规模略有扩大,它包括银行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社会直接融资等。对信贷总规模的控制主要通过国家制订的信贷*来完成。
信贷*是货币*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它体现了国家货币*的根本意图,即通过对信贷总规模的调节与控制以寻求一个有利于经济稳定、迅速增长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信贷*与一般的货币*又有所不同,它可以实行结构性倾斜来实现改善结构的目的,而一般的货币*其主要职能就是调节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的增长既满足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又不致于经济增长过热而助长通货膨胀。因此,信贷*的主要任务一是控制调节信贷总规模,使之符合货币*目标的要求;二是通过对贷款期限、利率、规模在不同部门中按不同比例配置,调节信贷结构,以支持或*某地区、某部门的发展。一般而言,信贷*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主要有基础产业、先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等。通过对这些产业部门的*性倾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保障供给,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仅谋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且还要力争强化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后劲。
③货币*工具。为了实现货币*的中间目标,并最终实现货币*的终极目标,*银行必须采取适当的货币*工具来实施货币*。所谓货币*工具就是指为达到直接调节目标所采取的工具和手段。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数量型间接控制工具,包括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比率,它们通过银行系统管制整个经济的总信贷水平;另一类是选择性的质量型直接控制工具,包括改变法定保证金、消费信贷等,主要用以对特殊信贷领域和证券市场进行控制。这两种类型的划分并非绝对,它们都是通过改变货币供给、货币成本和信贷可获得性而影响总需求水平。
再贴现是指一般银行在缺少资金时,以其对顾客贴现而持有的票据请求*银行给予再贴现,以取得资金。而再贴现率是*银行对一般银行的再贴现收取的利率。当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时候,*银行就提高再贴现率,这使商业银行因借贷成本提高而缩小准备金和放款规模,从而使价格得以稳定或者回落;反之,*银行也可以降低再贴现率,而使商业银行以至工商企业增加借贷,增加总需求。
公开市场业务指*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买卖活动。当整个市场价格水平上升,需要加以抑制的时候,*银行就卖出证券,使得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下降,贷款规模缩小,从而使投资以及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得到控制或逆转。当经济呈现萧条迹象时,*银行就买进证券,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信贷规模扩大,从而使投资需求和收入水平上升。由于*银行通过这种办法控制银行准备金非常准确、有效,所以公开市场业务在西方国家中被当作最重要的货币*工具。
法定准备金比率是银行存放在*银行或金库中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法定比率。*银行通过提高这个比率,使货币乘数变化,从而通过影响货币存量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作用。
由于它直接影响到各商业银行利润,因而效果非常猛烈,一般情况下不常使用。
选择性信贷控制主要用于管理特殊目的的信贷,如证券市场放款和消费信贷。当证券市场投机因素激增,股价暴涨的时候,*银行可以通过调高它规定的购买股票的保证金要求,来*借款购买股票的比重,而又不影响其他部门的经济发展。*银行对消费信贷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贷款规定最低保证金和还款期限实现的。
选择性信贷控制除上述两类工具外,*银行还可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各金融机构实施"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来影响它们的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同时,依照法令,*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实施直接干预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选择工具。
希望我的答案能让你满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4 17:38
建议你去参考一下知网上得这一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