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0 18: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12
《青春派》是一部关于高考的励志电影,由董子健主演,讲述居然为了喜欢的女孩高考落榜重新留级奋发图强的故事,那么青春派的故事是真的吗?青春派的结局是什么?
青春派的故事是真的吗?青春派的结局是什么?
《青春派》的故事不是真实的,是虚构的,讲述男主在高考前几天向暗恋的女孩表白,俩人在一起后被妈妈发现,随后女孩离开了居然,之后居然成了班里唯一一个落榜的人。说笨拙,现在我们了解了很多爱情中的潜规则,什么“表白从来是胜利的凯歌而不是发起冲锋的号角”,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对爱情还是不管不顾,不表白会遗憾终身啊,管他怎么想呢!想起了我的高三,也在距离高考还有20几天的时候通宵看《狼图腾》,大概是太过焦虑让我无所适从,在距离高考还有17天的时候向喜欢的男孩表白,根本没想过现实中我们说话都不超过50句,还满心幻想着他答应后的甜蜜。那时候对感情就是一无所知,懵懵懂懂甚至笨拙,但是这是真实的。
电影中的居然亦是,在万众瞩目中表白,喜欢的女孩去上了大学开始了新的篇章,只是为了照顾他的心情勉强答应,众人皆知,他们的感情凉凉,但他还是死磕,为了考上她的学校而努力。
说回电影本身,有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娘娘腔,有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剧情和台词,为了显示社会的不平等,展现高考对学生的“摧残”而加入的求学之路艰辛的桥段?娘娘腔的存在是为了展现不同的人面对高考因为有不同的选择?还是为了展现如今学生的多元?无论是出于哪种目的,那浮夸的演技和尴尬的台词都让电影非常之尬。而电影中秦海璐饰演的班主任,台词几乎是我们每个经历过高三的人耳熟能详,甚至在那段岁月里耳朵磨出茧子的话。
誓师大会,*礼,老师的励志名言,漫长的晚自习,这些高三时代的标配都能勾起我们的回忆。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虽然在同一个中国但是并不是同一个高三,电影用了这些俗套的大众的形式来尽量照顾到大多数的人,
现实中每个人对于高三都有不同的记忆。电影倒也没有回避,甚至是让班主任直白的说出来:XXX根本就不参加高考,他过几天就要出国留学了;XXX衣食无忧,他父母是中石化的;XXX不用发愁高考,他已经通过艺考了。高三不是一个人的高三,是一个家庭的高三,这个关口每个家庭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权无势力钱的只能将赌注放在高考上。这些原本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了然的潜规则,我高三的时候,班上有个男孩很胖,但是通过了民航飞行员的招生条件,我们交头接耳,暗暗讨论他真是有个好爸爸。电影将这些心照不宣的社会现象放在台面上拿出来说,台下的同学们没有什么异议,似乎大家都默认了这样的社会规则,我们都无力改变,能拼爹的拼爹,拼不了的只能拼自己。所幸,我们还可以拼自己,感谢高考,感谢那个青春年华。
《青春派》对高考的诠释算是中规中矩,对于每一个只有高考一个选项且努力奋斗过的人来说,高三岁月的确壮丽,但是哪些细碎的心事很难通过荧幕来呈现。电影需要故事,需要曲折和悬念来吸引观众,但真实的高三真的很枯燥很无聊,没有那么多人的青春里有堕胎和车祸,大部分高三生当时面对的最大的事可能就是一次摸底考试成绩的下滑,可能就是背了几十遍还是记不住的*,和怎么都不会做的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心中的迷茫和焦虑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怎么在荧幕上刻画和呈现这些心情,并不容易。
居然回忆了每个人,他们班拍毕业照的时候,居然又说了等一下,然后对撒老师表示感谢,最后,贾迪去了洛杉矶,飞飞进了北影,齐明智复读,周强考进清华,晓凡和居然是中国人民大学。
青春躁动与高考重压下的中国式成长教育,作为从高考时期过来的人,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状态。当时的我们,一面埋怨着对高考的种种不满,一面又对这种不满表现出屈服式的*为力。可是回过头来,我们才发现,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啊。青春或许有很多种,但是在高考岁月里浸染过的青春,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回忆。
我们在那段岁月里轻狂,也在那段岁月里成长。也许高考,对大部分人来说,意味着一种*礼吧,在这个*礼中,我们体会到了痛苦与心酸,也有感动与快乐,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肩膀承担压力的那份隐忍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