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1 07: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9:59
《孟子》习惯将某一类型的问句连续叠加使用,使之成为一个排比问句。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_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擘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足以供之,而王岂卫是哉?这组句子全都是由疑问句组成,用来询问梁惠王的“大欲”。妄图使用武力称霸中国的梁惠王自然是不会主动将自己的“大欲”告诉孟子的,由此孟子先用了一组选择问句来进行提问,最后再以一个反问句结尾。在提问之时,孟子早已知道问题的答案,所以他抢先将所有可以排除的选项全部罗列出来,使得君主最终只能对这些问题给出否定的答案,而这样便有利于话题朝着孟子预设的方向进一步展开。再如: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这段对话中一共出现了三个问句,这三个问句都属于是非问句。孟子在提前两个问题的时候,已经设下了圈套。设问句最初先从无关痛痒的地方入手,只需要对方回答是与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对方,使对方在问答初期容易掉以轻心。而等到孟子提出最关键的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却已经不需要对方的回答了。与之相对,《庄子》中的问句远远不及《孟子》问句的复杂多变。《庄子》散文虽然也有主客双方对答的谈话内容,但大多是一人向另一人求教的结构模式,其中求教之*多是真心向道,所以在对话之中施教者并不需要使用一问一答这样的互动。因此,《庄子》中得道者即使提出问题,往往也不需要对方回答。这样,《庄子》中的问句大多是是非疑问句,而选择疑问句和特指疑问句则相对较少。当然,《庄子》中也不乏问句用得精彩的篇章,如《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_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则“濠梁之辩”便是巧妙地利用问句的方式偷换了“安”的概念,将表反问的“安”曲解为问处所的“安”,使得整段文字生动活泼,妙不可言。但总的来说,《庄子》中的问句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文学性上都不能与《孟子》问句相比。当然如前所述,这也主要是由于两书已经在体例出现了些微不同所造成的,并不能用来作为界定两书优劣的标准。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