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发卡的那些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1 06: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3:49
在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人们对于速度的要求似乎已经超出了它年轮的轨迹。上网要提速,铁路要加速,就连信用卡都要跑步来满足人们的追求,于是一秒发卡诞生了。然而这急速产品真能满足你的需求吗?为什么很多人反映一秒发卡额度那么低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说明这里的一秒发卡专指近两年部分银行试点的信用卡快速发卡,也就是秒批。在一些大型商场或者人流相对密集地方会有专门人员推荐秒批信用卡,下卡速度快是他们最大的宣传热点,基本上自客户提交资料到审批结束全部用时不过一两分钟而已。
这类信用卡另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虚拟化,也就是客户通过秒批办理的信用卡是一个具有消费和还款功能的账号,并没有实体卡片。客户在审核通过收到核验信息后可以申请激活,然后通过绑定银行指定的消费途径后自主消费。这种模式与当前花呗和京东白条其实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其实质也是延续了几年前中信银行关于虚拟信用卡的尝试。
大多数客户比较困惑的可能就是关于额度为什么那么低?有多低呢?就当前了解情况,主流银行在这一块一般给予的额度是三千以下,部分有业务关联的客户可能额度会超过三千,但很难超过五千。也许对于部分客户这额度也是足够的,只不过相对于实体卡的授信,秒批卡片的额度控制明显是强化了许多。
其实额度低恰恰是秒批信用卡速度快的代价,为什么呢?正常的信用卡审批往往有多道流程,甚至需要人工介入,即便现在计算机营运能力和人工效率得到很大程度提高,那整个流程下来至少也要一两天的时间才能审批结果。但在秒批这里,将如此复杂的流程和繁琐的数据处理浓缩到一两分钟之内,就现实科技很显然是不可能。
怎么办呢?只能采取保留核心屏蔽关键词这样的审批手段,也就是秒批的审核系统里可能只是逻辑性的罗列了一系列的否定项,比如是否涉及本行黑名单、是否涉及高法失信名单、是否属于非法组织等这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对于客户所填资料是否真实等更多的默认选择了信任,但这无疑是增加甚至是扩大了风险的敞口。
风险防范就像一张张网,根据发展的需要对它不断地改造。就如捕鱼一般,如果你只是想捉一些大鱼,那就没必要使用网孔小网线密集的细网;同样的,如果只是撒下一道网孔大网线疏松的大网,那就不要妄想能把鱼虾捕捉干净。
既然降低了进入的门槛,那自然是需要考虑这风险的承担。怎么办?人已经进来了,那就只能从授信来控制风险。在市场门阀上,银行已经是默认人性本善,但在额度门阀上,它就不得不默认人性本恶。因此对于秒批信用卡,银行首先采取的就是额度的控制,就算客户后续真的发生了风险,至少这损失程度还是可以把控。其次银行还是有一定*和预警措施,比如对于这类卡片进行二次确认以及全流程监控,毕竟尽管这额度比较少,但架不住积少成多。
当前秒批信用卡试点情况其实并不乐观。与以花呗和京东白条为代表的准信用卡不同,秒批信用卡的客群是不确定的陌生人,而花呗它们是基于客户历史消费数据,相对而言,秒批是一种更大风险的尝试。尽管银行有不同的监控措施,但鉴于客户数据的缺失和信息的失真,其尝试结果恐怕只能是一种苦果,尽管没有银行公布这类尝试的情况,但相继暂停此类业务似乎也在诉说这一路走来并不如意。
既然如此,为什么银行之前要大力推广一秒发卡呢?无它,为了最大限度的跑马圈地争取客源而已。只不过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确实挺大,客户个人信息作假,雇佣关系作假,甚至场景都在作假,这些难道推广人员看不出来吗?非也,他当然很容易分辨出来,只不过在利和益的面前,他选择了无视,甚至不排除是他导演了这场戏。
任何一种探索想要一帆风顺似乎只能是祝福,每一次的尝试其实都是肩负着失败的代价。当你气愤甚至辱骂为什么自己的秒批信用卡额度那么少时,不妨简单的换位想一想如果你丢了同额度的钱,还觉得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