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1 13: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39
曾国藩最大的功劳自然是平定太平天国了,文官出身的他干起带兵打仗的活来也不含糊,闹了十几年的太平军被曾家兄弟剿灭了,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出任过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直隶总督等特别重要的职位。作为一个汉人,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和势力,可以说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满人朝廷除掉,但为什么曾国藩最后却能全身而退呢?
一、急流勇退,裁撤湘军
曾国藩达到人生顶点的时候,大概就是他率领的湘军集团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消灭太平军的时候了,朝廷上下振奋,到处都在给他唱赞歌。但享受成功喜悦的曾国藩也很快冷静了下来,其实他一直能感觉到朝廷对他保持着纠结的态度。一方面国家正规军八旗军丧失战斗力,全国能抵抗太平军的也只有曾国藩的湘军了,另一方面,让一个汉人握有这么大的军事权力和武装力量,始终不能让北京的**放心。
攻破天京后,湘军将领私下表示愿全力支持曾国藩起兵称帝,反正湘军的战斗力在这摆着呢;其次,因为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的逃走,朝廷一直对曾国藩施加压力咄咄*人,这让他感到很委屈和气愤,也许换做别人,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让手下人一鼓动,早就起兵造反了,哪还能老是受满人朝廷的摆布差遣?
但曾国藩并没有。在经过仔细的考虑之后,他决定向朝廷报告裁减湘军的决定,以换取自己的安全。为了表明裁军决心,曾国藩还有意的扶持李鸿章的淮军壮大,与湘军的削弱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达到高峰的时候,急流勇退,走下高处。
这么做的原因,有曾国藩对国家的忠诚和自己理学大家的修养,但也不能排除曾国藩的审时度势和很深的城府:朝廷已经在安徽和湖北布置了兵力,假如真的起兵造反进犯北京,胜负还很难说;同时曾国藩也能感觉到朝廷支持李鸿章的淮军壮大,用来压制湘军,李鸿章本身是有抱负有能力的人,也想扩充淮军,既然如此,自己不如向朝廷表明忠心,裁减湘军,同时扶持淮军,既送李鸿章顺水人情,还能不让朝廷怀疑自己,能活下来安全的走到最后,才是最重要的!
二、权力虽大,但拒绝结党营私
结党营私是皇家最大的禁忌之一,放到现在社会职场上,这叫做搞小团体。对于古代的朝廷来讲,结党营私往清了说,可能导致贪污*侵吞国家财产,往重了说,以下犯上某朝篡位都不为过,所以对于*来说,别管你多大的功劳,哪怕是开国功臣,只要敢结党营私搞小团体的,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曾国藩十年七迁,从一个汉族小翰林做到了朝廷依仗的重臣,虽有功,但满清皇族不可能对他没有防备之心的,而曾国藩的做法是让他们满意的,尤其是两件重大事情上。
一是与穆彰阿的关系。咸丰上台后,最看不惯的就是他爹道光时期权势最大的穆彰阿了,而穆彰阿做的那些坏事咸丰帝都门儿清呢,因此在上台后不久就罢免了穆彰阿,永不叙用。当时谁都知道曾国藩是穆彰阿最得意的门生,穆彰阿也对曾国藩一直提携,但这次曾国藩并没有作为穆党受到牵连。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曾国藩的做事谨慎,或者叫老谋深算了。他也是一个有城府的人,道光年间穆彰阿受宠幸,攀上穆彰阿对于自己的仕途是非常有益的,但曾国藩也清楚穆彰阿的为人和他做的那些事,担心和他走的太近会招来麻烦,因此,一直和穆彰阿保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才没被咸丰帝当作穆党铲除。
二是与肃顺的关系。咸丰帝快要去世的时候,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但他很清楚同治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老婆---后来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非常渴望权利,想把同治帝作为傀儡自己在幕后管理朝政。于是,咸丰皇帝就任命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同治帝。肃顺是咸丰非常器重,也确实很有能力的人。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慈禧太后搞了晚清著名的辛酉政变,把八位顾命大臣*了,自己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垂帘听政。
说到这就要说下肃顺和曾国藩的关系了。事实上两个人的关系还是不错滴,属于互相都比较认可对方的能力和对朝廷的忠心,甚至曾国藩后来当上清朝高级*两江总督,肃顺都在中间帮曾国藩说好话了。但作为顾命大臣之首的肃顺,却是慈禧太后最痛恨的人,因此不仅把他拉到菜市口斩立决,还抄了他的家,只有发现肃顺有和谁来往密切的信件,统统作为肃顺的党羽一起处罚,但是没发现一封曾国藩的信,因此慈禧太后认为曾国藩不是肃党,免过了这场灾难。
为什么两个人交往密切却没留下信件呢?有个说法是曾国藩虽然认可肃顺,但他作为汉族,对于和满族*,尤其是满族高级*的交往一直特别小心,尺度把握严格,就怕被别人当成哪个皇亲贵族的党羽看待,因此没留下什么证据或把柄让别人得逞。晚清官场变幻多端,没点真本事还真的很难有个好下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