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甘于下贱,高贵自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1 02: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7:23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1】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2]。
其致之也【3】,谓【4】天无以清【5】,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6】。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7】。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8】。是故不欲琭琭【9】如玉,珞珞【10】如石。
【注释】
1.得一:得道。一者,道之数,得一犹言得道。
2.正:有的版本为“贞”,帛书甲乙本皆为“正”,据推测可能是有的朝代为避讳而改“正”为“贞”。
3.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4.谓:假如说。帛书作“胃”。
5.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不能保持清明。
6.蹶:跌倒、失败。
7.孤、寡、不榖: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榖,不谷,自贬为不善的意思。
8.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的。
9.琭琭:形容玉的华美。
10.珞珞:形容石块的坚实。
今译:自古得道的事物: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得到道而灵妙;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化生;候王得到道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如果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如果不得宁静,恐怕会震溃;神如果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消失;河谷如果不能充盈,恐怕要涸竭;万物如果没有生机,恐怕要绝灭;候王如果不能保持天下安定,恐怕要被*。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候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这难道不是以低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誉的。因此不愿像玉的华美,而宁可像石块的坚实。
本章前半段老子花了很长的篇幅谈“一”,先告诉我们如果有“一”,会如何天宽地阔人神兴旺,紧接着话锋一转,又描述如果木有了“一”,那种天崩地裂万物凋零的惨状,差点吓坏了宝宝们。
“一”是神马?学霸们一定还记得,“一”在第二十二章曾经出现过: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其实并不神秘,老子用它来指道。这么简单的一横来指称“道”,正说明大道至简。
所以“一”不是单一片面,而是整体和全局。举个栗子:一在人之中,人体包含着阴和阳,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物质,却能因为“一”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达到共生共荣和谐自然;一旦失了“一”,就失去了整体的和谐,阴阳的平衡被打破,人就生病了。
得“一”,即可以调和各种相互对立的力量。阴阳相和,万物昌盛。
如何才能得一?
从小处着手,从卑微处着眼。不好高骛远,不贪贵求多。
老子在第三章已经提醒人们:“不贵难得之货”。不贪恋那些希有的东西,安于平淡,心就时刻在当时当下,不会被带走,我们与“一”,就一直同在。
难得之货引人炫耀,炫耀源于匮乏。之所以炫耀,是因为炫耀者内心把这个东西定为“贵”的,觉得它很难获得,一不小心发现自己居然有,这份满足与自豪感,不昭告天下,不刷刷朋友圈,怎么睡得着?此种做法流行词语叫做“装*”,真正牛*的人,反而处处低调,人家不需要装。
刷存在感是因为没有存在感。人难以安然自处,才会不停地刷,以别人的回馈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注意力消耗在这上面,往往更找不到自己。关注外在的风吹草动,离内心的平静就渐行渐远。那个“一”,可能就离我们而去了。
需要澄清的是,老子所说的“下贱”,虽然也用于形容人,与人们平日用来评价某位我们看不起的人,用的那个充满鄙视和轻蔑意味的“下贱”,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平常口中所说的“下贱”,跟道德品性扯上了关系。下就是下作,不堪,没底线;贱则是与普世价值相背离,失去正面意义,被唾弃。
老子的“下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理属性,分成了“下”与“贱”两种属性。
“下”相对于“高”,是指所处的位置较低;“贱”相对于“贵”,是指事物朴素的实质,不含浮华与饰巧。
对于我们普通人,要做到不为物欲所动,甘于质朴平淡,大概是这世界上最难的事了。
贪婪和恐惧与生俱来,隐藏在潜意识中,不时伸出触角缠绕我们,人陷入其中,很难摆脱,需要时时觉察警醒,才不会受制于它们。
有时候我们会自觉状态甚好,以为已经超凡入圣了,却很可能只是浮云。
想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东坡大学士在自我成长路上尚且有幻觉,我等庸人,偶尔不知天高地厚也是可以原谅的,哈哈哈。
老子强调“下”、“贱”,并不是为了否定“高”、“贵”,老子是为“高”、“贵”找到了立足点,能落到实处的高贵才可以长久。
确定一个“贵 ”的外在标准,人们就会相互追逐攀比,以至心理失衡。内在的真朴才是最弥足珍贵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别人无法复制和替代,专注于*自身,把自己放低再放低,功夫落在实处。知识光上脑上心还不够,还得上身,也就是要反复实践。得道高僧每天仍然参禅打坐做功课,外面世界纷扰太多,不断实修才能保持精进。
如此持续下功夫,总有一天,“下”累积成了“高”,“贱”成长成了“贵”,个体成就了自身的高贵。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高贵,不需要外物的矫饰衬托,我们内在的华光,借助自身的澄明,自然呈现,光彩照人。
至誉无誉,若是心中还渴望别人来肯定,一定是没到境界,尚需努力。不高估自己,不自以为是,以谦卑的姿态前行,持一颗朴石真心,边行边悟。
注:1、原文部分参考书目《老子注译与评介》(陈鼓应著) 2、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