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地清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1 02: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7:23
一、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以前了解事物内部阴阳两种力量的统一的得道的,比如天得到阴阳统一,而成为清明的天;地得到阴阳统一而成为平静安宁的地;所谓的神也是得到阴阳统一而有神秘莫测的灵验;溪谷得到阴阳统一,水源充盈而生命旺盛。总之,万物皆是得到阴阳统一而生生不息。那么侯王呢?不也是因为得到了内部阴阳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统一而成其自身?所以侯王按照道去做才能使天下安定。
反之,没有这一阴一阳的道,那么天地万物就没办法清宁盈灵了,侯王也无法坚守正道了。因为不懂得高贵是以低贱为根本的,高位是以稳固的基础为根本的。懂这个道理的侯王要时刻把“孤、寡、不谷”挂在嘴边,时刻提醒自己,忘记了上述的历史教训,就会变成孤家寡人,就会吃不上饭饿死。所以说,屡次得到称誉也就没有称誉了。得道的人不愿像华美的玉,而愿效铺路的坚硬的石头。
2、南怀瑾《老子他说》
道家讲的是静,静在哪里?静在专一。“一”在哪里?一在零那里,那个零就是“一”;零又是空的,清净无为。
“天得一以清”,天气不一当然不清,天气往往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就叫做阴阳怪气的天气。“地得一以宁”,像我们新时代的建筑,马路一天都不宁静,这里挖一个坑,那里掘一个洞,所以,都不宁静。
“神得一以灵”神是什么?就是人天生本来的,人只要能专一,就神灵了,灵敏就通了,叫做神通,神而通之。
“谷得一以盈”,山谷里头得什么“一”?山谷中一样东西都没有,空空洞洞。不过,真正的空空洞洞,就充满了一切的功能,有无比的价值。
“万物得一以生”,天地万物就是得道的功能,生生不息,做事业的帝王们,“得一”就统一天下,就天下太平。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须达到了这个程度,“其致”,就是做到了、就成功了。下面正反两面的解说,只要念过就懂了。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
昔之得一者,这里的一,是指道。在《道德经》中,道和一有时候可以互称互用。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物有万殊,道唯精唯一。得一者,受道之造化之物。得一,道生万物,德充万物,万物宗道从德,是谓得一。
(2)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地最开始是混沌一片没有分化的,后来清扬之气上升,沉浊之气下降,才有了天地。
神得一以灵。神为造化之能,灵为造化之枢,神得一,才有造化万物。
谷得一以盈。万物被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只有得到了道的本始设定,才能有可能从虚空里面源源不断地生出万物。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生出来,为什么可以持存而有生命呢?因为万物得到了道的本始设定。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贞,最初的字形,上面是卜,下面是鼎。本意是指祭祀卜问,以通神灵。这里是指正的意思。侯王从至德,就可以正天下,教化天下。
(3)其致之一也。
上面说的天、地、神、谷、万物、尊道贵德之圣王,他们都是禀受道德之自然之教,才能施神化于万物。反之,如果天地万物不禀受道的这种设定,不奉从至德,又会怎么样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4)天无以清将恐裂;
如果天生沉浊之气,则有形质而继续分化成不同的事物,清扬之气不再浑然一体,那么,天紧接着恐怕就要裂开了。
(5)地无以宁将恐废;
如果地生清扬之气,则原本因为沉浊之重紧抱成一团的地,就会不再安宁,四下激扬奔突,飞散流失。紧接着,地也恐怕要崩废了。
(6)神无以灵将恐歇;
如果神无以灵,那么就徒有造化之能,而无法施以造化之为,那么神恐怕很快就要停歇了。天地间,造化不再,一切都会停止运转,一切生命戛然而止。
(7)谷无以盈将恐竭;
作为万物之源的川谷,失去了源源不断的造物原材料供给,就如同失去了源头的江河一样,恐怕很快就会枯竭。
(8)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万物都不能继续再繁衍生息下去,那么恐怕它们很快就要灭绝了。
(9)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蹶,跌倒、失败、遭遇挫折的意思。贵,指以德为贵。高,指以德为上。侯王不奉从至德,就无法统治天下,自然就会招至败亡。
(10)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侯王之贵,在于其为政以道德为本。侯王之高,在于其为政以德为上,以人为下。
(11)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孤,无父也;寡,少也,独也;榖,本意是指百谷,也就是粮食的总称。引申为俸禄、养育、活命、善、美好等含义。不榖,先秦时期,侯王自谦之称。榖,百谷成熟之象。不榖,道者不物,君王不自生、不自成的意思。为什么要这么自称呢?因为侯王要以德配天。
(12)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侯王以自贱的称谓自称,这正是以贱为本啊,不是吗?万物以物为贵,以自生为贵,唯有道德以不自生为贵。侯王以道为尊,以德为贵,不自成而化育天下,以物观之,恰似以贱为本。
(13)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舆,指马车。本句所讲的是先秦的舆服制度。君王制礼,以舆、章、服、冠等的规格不同,来彰显君臣间的尊卑和等级秩序。
君臣各级,分别佩戴什么玉,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儒家的礼制中,玉是用来彰德的。
乘舆之礼,用以章贵。佩玉之礼,用以彰德。在老子看来,以这样的文伪礼节自彰其贵、自彰其德的法式,是不合乎天德的,是在以文害质。
老子建议,废除以乘舆的规格来自彰贵贱尊卑的礼节。废除以美玉自彰其德的礼节。珞珞如石,应该恢复自然之法式,以德为贵,而不是以礼彰贵,以器彰德。
三、我之体悟——生命这个能量体
这一章讲“一”,而“一”究竟是什么呢?韩鹏杰解释为“阴阳统一”,南怀瑾解释为“空”,即清净无为,白云先生解释为“道”。罗大伦解释为“执一”,“一”则是道的具体呈现,它里面有道的内涵。
单从这些论述,我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一”究竟是什么,但不论是什么,从后面的句子里可以知道它具有使天地清宁,神灵谷盈,万物生发的能力。它也许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可能是一种能量。我暂且用一种能量来理解它,这股能量主宰着万物,顺者则昌,逆者则亡。
前两周的读书会上,一个书友说:所谓的生命其实就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当你爱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时,你就会持续的跟这个人或这个东西产生链接,产生能量交换。当不爱了,能量流动也就不在了。所以,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恨是因为爱而不得。
如果用能量来理解“一”,那生命确实可以解释为一种能量体。这个能量体,什么时候能量最大呢?当然是完全无损耗的时候。我们如果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能量体,想一下什么状态下自己能量是最足的,一定是内心平静、身体放松的时候。我想这种状态应该就是老子所说的“清净无为”,这种状态也许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吧。
那怎么获得这种状态呢?前面章节说过要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做到“勿矜,勿伐,勿骄,勿强”。
不过*和情绪这种东西,也不是说控制就能控制住的,所谓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道”说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难,这也是为何得道的过程称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