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2 01: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6:48
历史上的诸葛亮基本上是常打败仗。他参与的第一战当阳长阪之战,这一次刘备惨败,诸葛亮只能跟着刘备逃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他参与的第二战是赤壁之战,但那一仗的总指挥是周瑜,诸葛亮只是劝说孙权与刘备结盟,他并没有参与战役的指挥,所以说赤壁之战虽然胜了,但基本与他无关;他参与的第三战是取成都,但这一战的总指挥仍然不是他,而是刘备,看不出他在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以后,他也取得了一场战争的胜利,那就是南征四郡,但那基本上是一次*征服行动,军事成分是很少的,算不得一次真正的战役;至于说到北伐曹魏,也他更是常败将军,凡他指挥的战役基本上是每战必败。这中间只有一次攻取了武都和阴平二郡,但诸葛亮还没有参加。因此,说诸葛亮是军事家,那绝对是有水分的。 这个问题确实不太好回答。诸葛亮亲自指挥作战,只限于所谓“六出祁山”这个阶段。除了第一次效果较好外,其余都是无功而返。 归根结底。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打的都是预防性战役。他并没有一举光复中原的打算。这点在《隆中对》和《出师表》里,诸葛亮自己已经做了阐述。蜀国若想最终获胜,前提有二;一要占据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二要联合江东孙氏为外援,或者至少使孙权保持对蜀有利的中立。反观北伐阶段的形式,两者中只有后者勉强可以获致。但是吴蜀同盟关系若真的坚不可摧。那么李严在白帝城做些什么呢?诸葛亮说他才能比的上陆逊。也就是将假想敌设定为东吴。这样的联盟,可谓有趣。 北伐中的诸葛亮在战术上并没有获得多少成就。这也在他预料之中。要搞清楚北伐究竟是胜还是败,首先要从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去考量。“然不伐贼,王业亦亡,孰若伐之?”益州疲敝,人才稀少,后方不稳。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守已经很困难,根本谈不上什么“克复中原”。但如果一味消极防御。只能是坐以待毙。以诸葛亮的战略远见,他绝对不会看不到这点。因此他力排众议,执意上表请战。其目的是将消极防御转化为攻势防御,先发制人。这点是很符合孙子兵法的要旨的。只有以连年不断的有限攻势拖住魏国,陷其于防御。才能长时间的保持主权完整性。蜀国的地理环境,出可以战,入可以守。在内政方面也没有缺失,南方分离分子已被削平。这样的决策可谓入情入理。 在实战中,诸葛亮小心谨慎。绝不过度消耗实力。使得自己可以连年不断的出击。又不至于打击蜀国薄弱的国力。但这也为他背上了过分小心保守的名声。从长远看,这有利于贯彻以攻为守的战略主轴。也是合理的。 不能否认,诸葛亮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将才。而是一个从*角度合理使用武装力量的统帅。这点可能只有俾斯麦能与其媲美。战争为实现*目的而存在。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1600年后的《战争论》才首先将其归纳为完整理论。这样看来诸葛亮实在是一位超越时代的战略家。他并没有输掉战争,而是将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