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2 02: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30
有人说,“瞒天过海”这个成语出自《永乐大典》收录的《薛仁贵征辽事略》.其中说,唐太宗东征高丽,到了海边,看到海水无边,担心大军难以渡过,就产生了退兵之意。随军东征的薛仁贵向总管张士贵献计,将唐太宗骗到一个四周挂有帷帐、布置富丽堂皇的“大房子”里饮酒。太宗正在饮用之际,忽然听到外面波涛雷动,桌上杯盏倾倒,心生疑问,令人拉开帷帐,才发现外面已是汪洋一片,自己乘坐的是一艘巨舰,正乘风破浪前进,就问是怎么回事儿。张士贵回答:“这是臣使的过海之计,陛下与30万大军正飘摇过海,现在已经到了大海东岸了。”所以,这里的“瞒天”就是“瞒” 李世民这个“天子”;“过海”就是“过”到辽东去的那个“海”。“瞒天过海”这个成语是否从这里来的,还可做些考究;但《薛仁贵征辽事略》是一本评书体小说,所记“瞒天过海”的内容却不是真的。读者读“瞒天过海 ”之计,可不要先被这种说法给“瞒”“过”了。
唐太宗征辽东是水、陆并进,他走的是陆路,而不是水路。陆路总指挥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世?,率骑士6万;从海上进攻平壤的是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所率4万多人,5O0艘战船,而不是30万大军。另外,唐太宗征辽东是出于他自己的决策,好多人劝阻他都没成,他可不是受人欺骗和挟持才去打辽东的。再说,张亮所率水师从东莱(今山东莱州)人海,到卑沙城(在今辽宁旅顺东北)登陆,有数百里之遥,乘当时的船只(那时可没有现在的轮船)走这段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怎会唐太宗酒没喝完刚觉出摇晃就到了 “大海东岸”?可见,人们切不可将《薛仁贵征辽事略》这本小说里的话信以为是真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并不是泛指一般的欺骗,而是特指根据“物极则反”的原理进行的一种“公开”的欺骗。一般人都懂得,“天”极难“瞒”,“海”最难“过”。但正因为难,人们一般都认为不能欺骗和通过,反而恰恰可“瞒”可“过”。这就叫“物极则反” 。此计正文中说的“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讲的正是这一道理。 我们常说“有备无患”,“常见”才熟。照此说来,“备周”是对的呀,“常见”是好的呀,为什么反而因此会导致战争指挥上的失误呢?这是有原因的。
大敌当前,谁都懂得应加强戒备,无备者必败。所以《孙子兵法·九变篇》中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吴子·料敌》中说:“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但这决不是说,“有备”就绝对地好。事有当备与不当备、多备与少备、此时备与彼时未必备之分,什么都备,什么时候都备,而且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要大备,谁有那么多精神和力量!所以,《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又说:“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可见,多备和常见未必就无患。其患之一就是“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
在中国历史上,用“瞒天过海”之计破敌的战例很多。我们选在战略层面应用和在战术层面应用的战例各一个,用来做进一步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