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0:56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日趋严峻,为全社会所关注。辽宁省也不例外。
究其原因,无外乎这么几点: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存在失衡;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大学生自身求职方向不明、期望过高、求职能力不足。
辽宁省要想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高校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
引导高校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通过完善专业设置预警与信息服务机制,为高校预测、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建设分类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指导专业特色发展;通过重点建设一批专业,提高优势和特色专业的集中度;通过完善省级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专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完善依据新设专业评估、专业综合评价等结果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对全省专业布局的宏观*。
近年来,已先后有48种、56种和68种省内布点数较多、就业率持续较低、不宜再重复设置的本科专业列入年度“负面清单”,防止了高校盲目“争”设“热门”专业现象的出现。
在学科结构上,积极主动对接辽宁三次产业对人才数量和结构的需求,大力调减供大于求、就业质量差的专业,增设面向辽宁重点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在专业招生上,全省招生计划安排向先进制造、材料深加工、新能源、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建筑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高校、优势学科、急需专业倾斜。
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抓紧研究制定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等*措施,针对毕业生不同特点和就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地就业见习、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帮扶活动,使每一名有就业创业意愿的毕业生都能得到恰当、及时和有效的就业创业帮扶。
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组织开展市场秩序清理整顿,打击非法中介、虚假招聘和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营造公平就业良好环境。
组织高校积极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择业实现就业。依托省级市场、校园分市场等平台,发挥各高校就业协作体的优势,组织开展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校园招聘活动,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不断督促高校落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市场建设。
在2016年对省属本科高校工作考核中,辽宁省要求高校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低于本校毕业生数量的1.5倍。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全省29所高校建立涵盖我省重点行业和专业类别的省级实训培训基地。基地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面向应届毕业生、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学生开展就业实训和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同时,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和技术技能提升培训,充分发挥基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服务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
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每年组织“送*、送指导、送典型”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典型走进高校、走近学生,分析形势、解读*,特别是宣传介绍辽宁的优惠*和发展前景,引导毕业生热爱家乡,扎根辽宁,促进毕业生在辽宁就业创业。编辑制作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微信简报,宣传介绍我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典型经验和做法。
依托校企联盟助推毕业生在辽宁就业
要求各高校依托校企联盟,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三次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有效整合行业资源、社会资源、学校资源,深入开展与地方*、行业企业、产业集群的对接合作。建立健全校企联盟内校校间、校企间招生就业、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深层次合作制度。紧盯行业企业发展趋势,深挖就业需求和创业项目,通过校企联盟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实时发布就业创业供需信息,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每个校企联盟每年要举办不少于3场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型系列招聘活动。2017年要新筹建10个校企联盟,加快扩大就业创业供需双侧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