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4 08: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0 01:49
1、*对中原战局的最初构想
淮海战役一开始不在*的计划里,他对中原战局是另一个构想。
按照*的计划,是让粟裕带领华野主力向南突击,千里跃进到长江以南,把战火引到*的江南统治区。
这个计划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有成功的经验。
1947年,*对陕北和山东搞“重点进攻”,那两个地方分别是党*所在地和华东野战军根据地,导致整个解放区的人力、物力快速消耗殆尽。
打仗就是打资源,蒋介石的设想就是将关内的*党军队往北面挤压,一方面*着当时处于弱势的*党跟他决战,另一方面把解放区逐步蚕食——当年围剿*苏区就是这个套路。
任何时候都不要按照敌人所希望的那样去行动,这是军事常识。
*反其道而行之,坚决不与*军决战,转而安排刘邓大军在1947年6月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陈毅、粟裕兵团进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形成“品”字型布阵,互为犄角——将战火引到蒋介石的地盘,把他的家当打个稀烂。
之前的成功,*想往前再推一步。
陈毅有个形象的比喻:化中原为华北,化江南为中原。
华野部队已经在准备执行*“下江南”的命令,渡河、走独木桥等很多针对南方水网的战术,都演练得如火如荼。
*“下江南”的部队名称都想好了,叫“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是陈毅,而粟裕担任第一兵团司令兼政委,要带领先遣部队3个纵队过江。
2、粟裕“斗胆直陈”*
谁也没想到,“下江南”的先行者粟裕竟然起了“活思想”。
粟裕对千里转战这个事情有想法。
首先是源于粟裕自己的亲身经历。粟裕没有参加过长征,而是跟着陈毅一直在江南打游击,千里转战没有根据地,部队没有稳定补给,还要面对周围敌人的围攻,最终导致部队损失惨重——这段记忆让他印象深刻。
其次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在眼前。刘邓大军为全局做了牺牲,一路损耗巨大,12万野战部队最后只剩下7万,而且重武器全部丢失,被困在大别山,没办法对敌人打歼灭战。
*军在中原的基本是嫡系主力,美械装备多,粟裕觉得,蒋介石不会让主力到江南跟他去打游击,特别是“五大主力”中的第5军、18军都是机械化部队,不可能去江南的水网地带,那样中原战局还是没办法扭转。
粟裕的设想是,联合刘邓的中原野战军,依托根据地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
但这个设想有两个很大的问题:
第一、这跟之前*的决定不一致。*让你粟裕“下江南”不是征求意见,而是决定,*党军队执行上级命令是不打折扣的,这是打胜仗的保证,粟裕现在是要挑战这个原则。
第二、让粟裕“下江南”是*的决策。要知道中国*从井冈山开始,*就一次又一次证明自己的正确,粟裕需要改变最高统帅的设想。
说句上纲上线的话:是毛*正确?还是你粟裕正确?一般人想到这一层都没有勇气开口。
但粟裕勇敢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刘邓和**发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即“子养电”),提出了在中原战场上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兵力打大仗的设想。电文最后,粟裕写上“斗胆直陈”。
粟裕不光精通战争韬略,更有为 历史 担责的勇气。
3、*:“我们的英雄回来了!”
*对粟裕的意见非常重视,他在电报稿上逐句圈点,还特别指示周恩来、任弼时、陈毅等*高层传阅后,“再送毛”。
经过复议,*坚持既定决策。
**致电粟裕,指示他准备率部渡过长江南进。粟裕让部队加紧训练准备渡江,依然在反复思考自己的方案。
4月17日,粟裕先向刘邓发电征得同意后,18日再次致电**,表示一方面做好下江南的准备,另一方面还是希望留在中原打大歼灭战。电报中依然写上“斗胆直陈”。
从苏中的七战七捷到孟良崮战役,粟裕是解放战争以来最耀眼的将星,罕见的两次“斗胆直陈”,让*特别重视,他让陈毅和粟裕一起到河北*驻地,当面听取汇报。
粟裕到了,*从房间走出来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
*亲自迎客,足以说明他对粟裕的重视。
4月30日至5月7日,***处扩大会议召开,“五大*”听取了粟裕的详细汇报后,*和**以罕见的胸怀接纳了粟裕的建议,同意华野暂缓渡江4—8个月,留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
实际上,*一直倡导“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粟裕“打大歼灭战”的构思暗合*的军事思想。
*不但支持粟裕的建议,还助力推了他一把。
朱德与陈毅一起到了华野驻地,召集高级将领开会,做好大战之前的动员,主要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因为粟裕在军中资历不深,威望不足以服众,陈毅挨个点名,要求华野将领服从粟裕的命令。
粟裕也被批评了,对他的要求是“放手大胆指挥”。
粟裕还被任命为华野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但人却去了中野,整个华东野战军都交给了粟裕。
千钧重担。
**要求粟裕兵团在4—8个月内,歼灭*“五大主力”之一的邱清泉第5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歼敌人数与粟裕部队人数相当。
*要求中原部队,以“歼灭第5军为夏季作战之中心目标”——这是中原战场最强悍的对手。
粟裕被推到舞台的*。
4、豫东会战:大决战的预演
想直接歼灭第5军很困难。
第5军位列“五大主力”,是全美械的机械化部队,火力很强,指挥官邱清泉也是一员猛将,在平原上想要围歼这样强悍的对手,不光要准备充足的突击部队,也要有大量的打援部队。当时华野并未全部集中,一部分在山东和苏北,粟裕手上的兵力不够。
粟裕决定以兵力空虚的开封为切入点,寻找机会围点打援。
1948年6月,粟裕指挥部队5天便占领开封,歼灭守军约4万人。
邱清泉、黄伯韬等*军将领知道这是围点打援,并未急匆匆增援。但许多河南籍的国大代表跑到南京总统府痛哭,这让刚当上总统的蒋介石没办法收场,只得严令中原各*部队急速前进,收复开封。
*各部队迫于压力匆匆赶路,欧寿年兵团和邱清泉兵团拉开了40公里的距离,粟裕立即动用打援的兵力强行分割两个兵团,重现孟良崮“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一幕,6天时间彻底歼灭了欧寿年兵团,并俘虏欧寿年本人。
就在*其他部队逐渐形成包围时,粟裕立即让部队撤出阵地,留下开封一座空城。
此次豫东战役,国*力为25万对20万,*党军队歼灭*军9万多人,一次性完成*下达的歼敌任务,更证明依托解放区打大歼灭战完全可行——粟裕的设想得到验证。
*兴奋地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1948年9月召开的***局会议上,**决定这一年仍然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地区歼敌,并指示中野、华野协力在中原歼敌。
战后*国防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检讨,认为此次豫东会战*有3点表现反常:1、敢集中主力作大规模之会战决战;2、敢攻袭大据点;3、对战场要点敢作顽强固守,反复争夺。
很明显,*党要决战了。
5、连锁反应带出“淮海战役”
豫东战役成为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整个中原战场产生奇妙的连锁反应。
粟裕率军吸引了*中原地区全部机动部队,邱清泉的第5军、胡琏的18军、黄伯韬的25军等都赶往豫东增援,造成周围地区兵力空虚,兄弟部队纷纷发动进攻:
刘邓大军乘18军增援豫东,立即发起襄樊战役,一举攻克襄阳、樊城等地,歼敌2万余人。苏北兵团韦国清部乘机攻克苏北多个重要城镇,歼敌近万。
收获最大的是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华野的山东兵团,该部乘机进攻兖州,黄百韬本来率军前往救援,但蒋介石令他赶往豫东增援,山东兵团一举攻克兖州,共歼敌3.8万余人。随后,山东兵团沿着铁路线不断横扫诸多据点,济南成为山东境内的一座孤岛。
1948年7月,华野制定了攻克济南的方案。9月16日至24日,华野8天攻克济南。
早在战役发起之前,粟裕就在思考解放济南后,下一步的作战方向。他的初步设想是,华野快速从山东南下,进入苏北,攻占两淮(淮阴淮安)和海州地区。因为这一代靠近山东,依托根据地有利于继续歼敌,而且两淮地区是以前的老解放区,便于巩固。
9月24日,济南战役巷战还没结束,粟裕给*和**汇报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准备在攻克济南后华野主力立即南下,进攻两淮和海州地区,他给这次战役起的名称是——“淮海战役”。
中国*战争最*拉开了序幕。
(下一篇:《淮海战役如何成为“大决战”》,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麻雀 历史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