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3 21: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17:04
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那时候最好用的兵器当属弓弩了。在世界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挖掘现场,我们也能够发现很多弓弩。近期,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了一件保存完好的弓弩,特别是这个弓弩上“檠”的发现满足了我们对这个东西的好奇心。毕竟,“檠”只在史书上看到过,现在终于看到实物了。
根据史*载,战国时期的弓弩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张弓的方式,则可以分为三种:
蹶张,即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张开弓弦;
腰引,即腰、手、足并用才能拉开弓弦:身体需要平躺在地上,将弓弩也放平,双脚蹬开弓干,腰上挂着钩弦;
擎张,即需要手力和臂力一起拉开弓弦。
那么,古时的弓弩到底能够发射多远呢?
原秦俑博物馆馆长,有“秦俑之父”称号的袁仲一先生告诉过我们,这些强弩的最大射程,甚至,能够射到七、八百米远,而弱弩的射程也有百米左右。袁仲一还向我们解释了强弩、弱弩的区别:主要是看弓背的硬度,弓背硬度越大,射程就越远,则属于强弩之列。
当时,秦国的强弩并没有太多优势,毕竟,在那个时代技术就是那个样子,各个国家的弓弩都差不多,而秦国能够取胜,还是依靠将士的作战能力。但是,专家们对强弩还是很有自信的,因为,强弩的射程有八百米左右,而现在的*支AK47的有效射程只有四百米左右,算是强弩的一半。
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我们不能用强弩的最大射程,去比*支的有效射程相比,而且,AK47也没有四百米的射程。
古代强弩的射程,并不等于有效杀伤距离。最大射程、有效射程、精准射程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混为一谈。那时候的强弩,虽然,能够发射到数百米以外,但是,不能说它能够击倒数百米以外的敌人。
弓弩的“弩”字,即“怒”,有怒而发射的意思。如果,想要增加弓弩的射程,不仅需要增加弓弩的发射力度,还需要改变弓弩的材质及制作工艺。军队所使用的弓弩的张力一般在一百五十斤左右,而发射的箭,重量只有两钱。在五十步以内,弓箭强劲有力,非常精准,但是,超过这个距离,则精准度会有所下降,且力度也不行,无法射穿盔甲,也就不能给敌人实质性的伤害了。
所以,古人有云,强弩之末,不能穿甲。
但是,弓箭就不一样了,哪怕只是四十斤拉力的普通弓箭,即:那种普通人都能拉开的弱弓,它都能发射出五钱重的箭,在百步以内都还有威力。
那么,弓箭和强弩怎么相差这么大呢?
弓箭长三尺三寸,放到弓弦上面,而弓弦,除去弓背的五寸还有一尺八寸长,用力拉满,再加上,射箭人员巧妙使用,在百步以*杀敌人是没有问题的。而弓弩就不一样了,弓弩上面的弦距离弓身只有五寸,发射的箭只有五寸的力量,且弓弩不能像弓箭那样弯曲加大弓箭的发射力量。
所以,弓弩虽然体型很大,却不能射得太远,给敌人以实质性的伤害。然而,弓箭虽然体型小,且弓箭重,反而能够射杀远方的敌人。秦朝时期,一步就是六尺,而一尺就是现在的0.231米。按照这种算法,一步就是1.38米,而普通的中等弓弩,它的射程是七十米,如果是强弩的话,那么,就更远了。
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养由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标记的柳叶,并曾一箭射穿七层铠甲。《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这里。此人号“养一箭”,一箭就足以致胜了。
弩手比弓箭手好训练,射程却不如弓箭。
弓箭虽然更加有效,但却很难训练出一个合格的弓箭手。古人说过:练习弓箭的人有很多,但是,能够百发百中且精通此技巧的人却非常少,这也说明这种技能很难练成。一个士兵如果想要成为能够拉开百斤强弓、百步以内精准射穿铠甲、马背上完成以上动作的弓箭手是非常难的,这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
相对来说,弓弩手就很容易训练出来,即使是智商和悟性都比较差的人,他们也是可以熟练的掌握蹶张弩的使用方法的。他们只需要早上起来训练,等到傍晚时分就学得差不多了,即使天气不好也丝毫不受影响。虽然,弓弩在远距离的射击上不如弓箭,但是,在近距离射击上它却非常精准。
弓弩搭上箭,十步之*杀敌军,它的效果比弓箭好多了。
所以,这两种武器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军队则需要根据作战需要选择合格的武器。只是,如果需要远距离击中敌人,确实需要好好训练出几个像样的“神箭手”了。
并且,据南宋华岳在兵书《翠微北征录》中的记载:兵器有三十六种弓为老大;武艺分一十八般弓为第一。明朝人茅元仪在《武备志》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弓者,器之首也。故言武事者,首曰弓矢。”
早期的弓,做工比较粗糙,弦木做弹射箭的弧,剡木做支撑的矢,然后,再找来一根木条绑在弓弦上面,箭头多是石片、骨头、青铜等材料。而弓箭,却是对付游牧骑兵最好的武器,可以远距离打击对手,让他们近身不得,也使得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骑兵优势。
但是,随着北方骑兵开始使用先进的弓箭和钢镞箭头,这就导致中原的弓箭手渐渐的不是他们的对手了,以至于,中原地区始终很难抵挡住北方骑兵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