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作品鉴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3 00: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7:15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历史本质的话说,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删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联系古今关于礼的界说和孔夫子这些关于礼的言论,就不难理解作为鲁大夫的臧哀伯为什么非要冒着触怒鲁桓公的风险,向他“发表”这篇谏辞了;也就不难理解《臧哀伯谏纳郜鼎》一开始就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了。
臧哀伯这篇谏辞,并不先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件事如何不对,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势,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接着就从礼制这个大视角,连用七个排比句,从七个方面,即“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来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根本社会责任;然后,话锋一转,才落到桓公“纳郜鼎”这件“灭德立违”的事情上来。并在指出这一事件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以后,还用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雒邑”招来“义士”非议的历史教训,警醒鲁桓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灭德立违”的错误举措的危害性。这篇谏辞如此行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谨严,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而且气势显得特别恢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至于谏辞中用了近乎后世才产生的赋的手法,铺叙大量我们今天颇感陌生的具体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为这些事物都和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密切关系。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许多或厚或薄的积淀层,而每个积淀层都会或深或浅地打上它的时代烙印。因此,在阅读和欣赏此文的时候,也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审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分析,去感悟,抛弃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可以肯定地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云云,直到今天,其“合理内核”还有很好的垂诫作用和警示作用。
臧哀伯谏纳郜鼎评析
臧哀伯的谏辞并非直接指责事件,而是首先强调君主应履行“昭德塞违”的责任,即展现美德、纠正错误,以此指导百官。谏辞中,他从“昭其俭”到“昭其明”七个方面详细阐述君主应如何通过行为体现这一责任,然后将焦点转向鲁桓公的“纳郜鼎”之举,指出其违背道德的危害,并引用周武王的教训来警示。这种行...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_翻译及赏析
臧哀伯这篇谏辞,并不先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件事如何不对,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势,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接着就从礼制这个大视角,连用七个排比句,从七个方面,即“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
读《古文观止》之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讲述的是臧僖伯的儿子臧哀伯劝谏鲁桓公不要将从宋国取得的郜国的大鼎安放在太庙之中。全篇中臧哀伯的谏辞是最大的亮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很有气势。 臧哀伯的话很有道理,他曾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介绍
《臧哀伯谏纳郜鼎》出自《左传·桓公二年》。其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且“纳于大庙”的“非礼”行为。文章从礼制视角,用七个排比句,说明“纳郜鼎”“灭德立违,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这篇谏辞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气势恢弘,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
臧哀伯认为,国家的衰败往往源自官场的腐败,官员的失德往往源于过度的宠爱和贿赂。郜鼎被放置在庙中,这种行为的明显不当,超过了武王迁九鼎的争议。即使在武王战胜商朝时,仍有义士对此表示质疑,更何况现在是公然宣扬违背秩序的贿赂。鲁国君主并未采纳臧哀伯的谏言。内史听到这件事后,评论说:“臧孙...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创作背景
《臧哀伯谏纳郜鼎》选自《左传·桓公二年》。前710年的春天,宋国太宰华父督杀死司马孔父嘉,并占有了孔父嘉“美而艳”的妻子。宋殇公为此很生气,华父督害怕,就干脆把殇公也杀了,另立宋庄公。华父督为了取得各诸侯国对此事的默认,先后对齐、陈、郑、鲁等国进行贿赂。鲁桓公接受了宋国送给的...
经典文言文1000名篇经典文言文
3、卷一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二 周郑交质 左传 三 石碏谏宠州吁 左传 四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五 郑庄公戒饬守臣 左传 六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 七 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 八 曹刿论战 左传 九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 十 宫之奇谏假...
郜鼎的成语郜鼎的成语是什么
宋又将此鼎贿赂鲁桓公,桓公献于太庙。亦称"郜大鼎"。二、引证解释⒈春秋郜国造的宗庙祭器,以为国宝。后被宋国取去。宋又将此鼎贿赂鲁桓公,桓公献于太庙。引《左传·桓公二年》:“_宋_以郜大鼎赂公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纳於大庙,非礼也。”《左传·桓公二年》:“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注释译文
(1)郜(ɡào):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
《臧哀伯谏纳郜鼎》中一些字的发音为何字典里没有
夏四月,从宋国取得郜国的大鼎。安放在太庙,这是不合礼制的。臧哀伯规劝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昭示百官,还怕总有失德的时候,无法将德世代相守,因此显扬最好的道德教化,以训示子孙。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