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王将相去世如何称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3 02:2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7:49
死的别称
"死"的同义词很多,常见的有去世,过世,逝世,故去等.在古代,"死"的别称不但众多,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彩.
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
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
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死,才敢称"卒".
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死"的别称上,出现了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
*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为国家赴汤蹈火,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
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往往称其死为"毙命","毙","绝","灰灭"等.大众化的贬词还有:"一命呜呼","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去了","下地狱了",等等.
关于"死"的别称,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诸如:"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
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
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
西方人习惯于说死是"见上帝去了",而有些*党人习惯把最后的归宿喻为"去见马克思".
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
至于"杀","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
"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
首","腰斩","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遇害",
"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不同方法,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死的别称(讳称)
古代帝王: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驾、千秋、百岁
未成年而亡:夭折、夭逝、殇。
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高龄而死:登仙、寿终正寝。
尼姑、道士、和尚之死:圆寂、坐化、示寂、示灭、涅盘、羽化、登仙
其他在古籍中出现的死的别称还有:卒、殁、疾终、溘逝、仙逝、弃世、下世、厌世、作古、千古、长眠、安息、隐化、迁神、解驾、遁化、迁化、迁形、捐舍馆、就木、殒命等。
就以吊唁来说,难免接触一个“死”字,但“死”在这种特定场合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只能选取与“死”相近的同义词来代替,如去世、过世、逝世、仙逝、长眠、安息、千古、归天、亡、故、卒、殁、永别、永诀、离开人世、寿终正寝、与世长辞等等。对死于意外事故,叫“遇难”、“丧生”;为人民事业而死,叫“牺牲”、“捐躯”、“殉国”、“殉职”;未成年就死了,叫“夭亡”、“夭折”;高龄而死,叫“归天”、“仙逝”;平安地老死在家里,叫“寿终正寝”;和尚的死叫“圆寂”、“涅梁”、“坐化”;道士的死叶‘羽化”;古代帝王死了叫“驾崩”、“泰山其颓”。死的别称还有:“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停止了呼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流完了最后一滴血”等。死的贬义词有:“见阎王”、“上西天”、“完蛋”、“伸腿”、“一命呜呼”、“翘辫子”。这种种的“死”,包涵有丰富的感*彩,恰当地选用,可以使语言增辉添彩,对死者的评价和对家属的态度也能表达出来。
参考资料:book.tasx.cn/index/2/gjfd/ts002098.pdf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7:49
中国帝王死时的称谓“崩”
古诸侯死的称谓“薨”
古代帝王将相去世称呼有何不同
帝:驾崩(我知道)王:(重点)将:(重点)相:薨... 帝:驾崩(我知道)王: (重点)将: (重点)相:薨 展开 我来答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举报 浏览2033 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帝王将相 去世 称呼 搜索资料 本地图片 图片链接...
古代称呼君王一般用谥号,为什么在唐朝之后就改为用庙号?
在古代的时候称呼君王一般用溢号,到了唐朝之后就改用为庙号,其实溢号是君王死了以后追封的,到了唐朝,武则天有自己的风格,他把溢号名字加的很长,庙号没有变。在古代唐朝以前的皇帝是溢号,从唐朝以后就开始称庙号,中间有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溢号一般是君王,诸侯,还有...
古代帝王的称呼里为什么大多含有文、武、慧、孝等字?
唐朝之前的帝王将相不仅身前有名,死后亦有称号,这个称号就是谥号,属于对帝王将相身前功过是非的盖棺定论。谥号一般从周朝古书中选择一个适当文字来描述,这套制度成熟而完整,相似的帝王用相同的谥号,因此就有了重谥现象发生。不过同名不同姓,同谥不同朝,这样还是可以区分帝王。谥号就那么几十个...
古代称呼君王一般都是用谥号,为什么在唐朝之后改为用庙号?
谥号早在西周时期便是有了的,当年周公旦等人认为要以谥号来表述死者生前的行为功过。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谥号就成为了专门评论帝王将相生前的功过得失的东西了。虽然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谥号制度曾经短暂的被废除过,但是到了后来它还是再次被皇帝所使用。而庙号则是用于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的时候称呼的名号...
文化常识古代各种人死的名称
3. 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的称呼 1、等级最高的,叫驾崩。 古代皇帝死后之所以叫驾崩,因当时皇帝是称之为万人之上,是由万民拥戴,他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和平稳定的领导,成为一种驾之势的权力,也是属于一种精神支柱,当他死后已经不能行使权力,精神支柱也没有了,就形容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2、...
古代称呼君王为什么从“谥号”变成“庙号”,有什么区别?
谥号从西周时期就形成了,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了一种固定的制度,他是专门用来评价帝王将相,生前的功过得失。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谥号制度被他废除了,到了西汉时期又重新恢复,后来就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而庙号顾名思义是专用于皇帝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所称呼的名号,秦始皇把这个也给废除了。也是在西汉...
文正/武穆是古代名臣死后的封号,具体有那些级别?
死后追赐的号称为缢(shì)号,用来表示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通常第一个字为文、武、景等的都是褒义的称呼,如如范仲淹缢文正,岳飞缢武穆,汉代有景帝;第一个字为谬、幽、厉等的是贬义的称呼,如秦[言会]缢谬丑,周幽王、周厉王;另外如,第一个字为思、献等的是表示怀念,如崇祯缢思宗,汉献帝;第二个字则...
有关谥号年号庙号的文化常识
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另附解释: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
年号庙号谥号
年号: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如贞观、康熙等。有时一帝换多次年号,明清两代一般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
我国古代帝王的称谓哪些是年号,庙号,谥号
庙号一般也是帝王死了之后的全号。溢号也是皇帝死了以后,根据他生前的功绩给的称号,比如说汉孝景皇帝,孝景两个字就是溢号,溢号有长的有短的,康熙皇帝的溢号就很长,一共有23个字,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而尊号是皇帝在位时候的称谓,又叫做徽号,一般都是阿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