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什么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3 19:0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03
作于“安史之乱”中的《春望》,真切地抒写了*给唐王朝造成的巨大破坏、给人 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诗人爱国思家的深沉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之乱是唐朝上层*孕育的一个毒瘤,它直接摧毁了盛唐八十多年的和平,将唐人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战争深渊。无数的生命在一夜之间被毁灭。杜甫,做为一个科举黑暗中的落第才子,从此的身份,就变成了一个在逃难中坚持内心使命的苦难诗人。
翻阅唐诗,看过了李白的豪放潇洒,白居易的平和亲切,王维的诗画交融,最让人唏嘘不已的还是诗圣——杜甫的诗。悲天悯人、多愁善感一向被概括为诗人的性格。诗人们也把济天下,安黎民做为最高的精神追求,这固然有做为个体生命实现自我价值光宗耀祖的小我思想,也有悬壶济世为众生谋福的大追求。可是做好了燃烧自己奉献青春的准备,时代并没有给予这个机会。多数人在无数次碰壁之后,携带着一身伤痕凄然转身,走向酒坛、山林。鲜有象杜甫这样的人,在历经磨难之后,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关注和同情,即使被淹没被拒绝,仍不改初衷。
他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为了弄点吃的,数九寒天,身着单薄布衫到深山里挖被雪埋的洋芋。这样的镜头经常交替出现,诗人常常被饥饿弄得奄奄一息,拖着骨瘦如柴的身体,沿着安禄山踏过的每一寸土地,他——做了没有俸禄的战地记者。
唐朝诗人无数,诗圣只有一个。尽管大唐给他的并不大度也不慷慨,穷困潦倒,被饥饿弄得九死一生,除了苦难屈辱就是辗转奔波,杜甫并没逃避,拿出自己生命的全部情怀,给了天下下苍生最真挚的关注。诗人远离了前半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潇洒。放弃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火热理想。在饥肠辘辘中写作,在头晕目眩中奔走,以笔作*,将一切黑暗扫入诗集。这个悲悯老者为我们展开了千年前那场所浩劫的每一个场景。
《哀王孙》道尽皇室成员被叛军追杀的悲惨场面。
那时,长安城内仿佛经历了8级地震,到处是杀戮和抢劫,到处是灾民和废墟。安禄山的部队象一群被注入了兴奋剂的亡命徒,挥舞着大刀乱砍乱杀,昔日繁华之地顷刻成了人间地狱,河流被红色渲染,山沟被尸体填充,逃难的人群踩着死难者铺就的路潮水一样没有方向地滚动。因为安禄山的儿子曾被玄宗所杀,这个吃着唐王室俸禄壮大起来的胡人对自己的恩人展开了疯狂血洗,玄宗亲族纷纷逃命。平日养尊处优的王族此刻就象丧家之犬,多数成了安禄山的刀下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5:03
不是杜甫的哪一首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而是其诗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