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3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3:35
这是不是意味着,"企业越大,员工越自私"“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怎样避免这种现象?。 类似的问题不断地有人提出,不仅仅是民营企业的老板,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各种类型的企业,其管理者都有类似抱怨。作者发现:在单纯靠制度管理的企业中,员工“斤斤计较”的现象的确非常普遍,而且制度越多,奖罚越分明,这种现象越严重;但是,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培养了较强文化、有着统一价值观、企业精神和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的企业,制度建设却没有带来员工的“自私化”倾向,员工的行为与企业要求的符合程度要大得多。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行为学辨析 “得民心者得天下”。对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进行整合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动力由“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共同构成。“自我动力”是个体为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机会满足纯“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超我动力”是个体为满足社会(有时表现为组织、企业等)利益、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动力。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共同影响的结果。“自我”与“超我”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完整动力体系。 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员工产生“自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如果对员工有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奖励,对不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惩罚,就能使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管理制度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的利益控制员工行为;“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当员工对所在社会的理念与价值观产生认同时,员工就会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如果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思想控制员工行为。 管理者最容易发生的偏误及预防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最容易发生两种偏误:一是过度依赖管理制度,忽视企业文化建设;而是过分强调文化理念,忽略用制度对员工利益的满足。当管理者只重视管理制度的运用,完全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员工时,只能激发起员工的自我动力,使员工完全受自我动力的支配,从而使员工越来越自私。当管理者一味强调企业利益、企业价值观,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时,员工也许能够把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精神内化认同下来,确实按照这种精神的要求发生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很少想甚至根本不想自我的需要,表面看是行为指针完全指向企业组织目标,但是,如果自我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就不可能获得良好发展,这除了与员工行为的利己属性相左,违背管理的目的性之外,企业的人力资源最终将枯竭,也不利于企业发展。因此,过分依赖自我动力与过分依赖超我动力都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正确的方法是,通过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把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进行均衡激励。使之共同作用于员工行为,使员工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对“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现象的分析但是,“一旦企业能够发展起来,个人的利益才能够实现”这种想法本身,就暗含着自我的苗子。当企业真的发展起来时,这个苗子就长大了。客观上,员工兑现自我利益的动机就强了,也即自我发动机开始发动了。这时,如果企业继续有意识地把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更远大的远景提出来,使员工分享并内化,继续保持超我的力量,员工的自我动力还不足以把员工行为完全带向自私。但是,可惜的是,大部分企业这时只忙于做业务,无暇顾及或者干脆完全忽略了企业精神的培养、企业理念的内化、企业远景的共享。超我发动机完全熄灭了。与之相反的是,奖励和惩罚的制度却越来越多,激发自我动力的力量越来越大。其结局必然是员工越来越自私。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关注和重视企业文化理念建设、企业价值观导入的企业,奖惩制度的增多没有带来员工的自私化倾向。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3:36
员工都很自私的企业根本就做不大,员工自私根源在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