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谁能告诉我和氏壁和详细信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2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7:30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7:31

“和氏壁”产于何地

关于和氏壁的来历,在《韩非子·和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一珍玉,献给楚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见状,派人间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斑。”文王使人剖噗,果得宝玉,遂名之为“和氏壁”。因感其忠、怜其别,文王封卞和为零阳候,然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的故事从此被传为千古佳话。李白曾诗咏其事,以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充,徒劳三献君”(《古风》;“楚国青蝇何大多,连城白壁遭谗毁。荆山卞号位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鞠歌行》)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称:“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那么,这块元价之宝究竟得自何处呢?《韩非子》中只说卞和得璞于荆山,而荆山究竟在何处?却至今还是个难题之谜。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以人名,荆山之地多传说着卞和采玉的故事。
其一,湖北南漳县说。《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书·禹员》:‘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相传卞和得噗于楚荆山,即此。”《太平衰字记》云:“卞和得珍于楚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清个一统志》谓:“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宝玉处。《中国名胜词典》:湖北南漳县城西约七十五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索回;有岩高石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岩下有天然石室,高六丈,阔五丈,深四丈,内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上有石洞,可容二百余人;洞顶有池,周四十余步,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住宅旧址。
其二,湖北阳新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珍之所。”
其三,安徽怀远县说。《怀远县志》:“荆山,县新倚也,在治西南,滨淮突起。”《水经注》载:淮水出荆山之左,当涂山之右,奔流二山之间。《图经》云:“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清康熙《风阳府志》:“今两崖问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中国名胜词典》也有这样的叙述:怀远县荆山有抱法岩,传为卞和抱珍位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人人洞中,仿佛置身玉珠帐里。洞下有石如桃,旧有题咏:元帝仙桃石,往来人不识,略副与君之,万载留踪迹。洞上有坑,日“采玉’,坑内玉石层选,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溜玉涧”,传为卞和濯噗于此,故名;右有阎,日“青山”,又名“梓憧”,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法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宋哲宗元佑右七年(公元1092年)上已节,苏东坡自颖州改知扬州途中,曾慕名率子苏造、苏过同游荆山,留诗作咏:“荆山碧相照,楚水淌可乱。别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琐。”明宋濂也对荆山胜迹作了详细的叙述:至荆山,“岩厂如屋,侧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
其四,安徽芜湖县说,《太平府志》载:“芜湖县东南十六里,介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山,日大荆,日小荆;上有鹤迹、龟文之石。”《九域志》谓: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山崖有“寒壁”二字,为明御史骆秉曾所刻。“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北宋宣城(今属安徽)人梅尧臣也曾作《荆山》诗云:“和楚人,滋楚地;位玉山,无所记。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
以上四种说法,都有其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其中恐怕后人附会的成份更多一些。因此,和氏壁真正得于何处,恐怕将是个千古之谜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7:31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7:32

关于和氏壁的来历,在《韩非子·和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一珍玉,献给楚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见状,派人间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斑。”文王使人剖噗,果得宝玉,遂名之为“和氏壁”。因感其忠、怜其别,文王封卞和为零阳候,然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的故事从此被传为千古佳话。李白曾诗咏其事,以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充,徒劳三献君”(《古风》;“楚国青蝇何大多,连城白壁遭谗毁。荆山卞号位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鞠歌行》)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称:“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那么,这块元价之宝究竟得自何处呢?《韩非子》中只说卞和得璞于荆山,而荆山究竟在何处?却至今还是个难题之谜。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以人名,荆山之地多传说着卞和采玉的故事。
其一,湖北南漳县说。《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书·禹员》:‘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相传卞和得噗于楚荆山,即此。”《太平衰字记》云:“卞和得珍于楚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清个一统志》谓:“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宝玉处。《中国名胜词典》:湖北南漳县城西约七十五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索回;有岩高石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岩下有天然石室,高六丈,阔五丈,深四丈,内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上有石洞,可容二百余人;洞顶有池,周四十余步,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住宅旧址。
其二,湖北阳新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珍之所。”
其三,安徽怀远县说。《怀远县志》:“荆山,县新倚也,在治西南,滨淮突起。”《水经注》载:淮水出荆山之左,当涂山之右,奔流二山之间。《图经》云:“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清康熙《风阳府志》:“今两崖问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中国名胜词典》也有这样的叙述:怀远县荆山有抱法岩,传为卞和抱珍位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人人洞中,仿佛置身玉珠帐里。洞下有石如桃,旧有题咏:元帝仙桃石,往来人不识,略副与君之,万载留踪迹。洞上有坑,日“采玉’,坑内玉石层选,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溜玉涧”,传为卞和濯噗于此,故名;右有阎,日“青山”,又名“梓憧”,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法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宋哲宗元佑右七年(公元1092年)上已节,苏东坡自颖州改知扬州途中,曾慕名率子苏造、苏过同游荆山,留诗作咏:“荆山碧相照,楚水淌可乱。别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琐。”明宋濂也对荆山胜迹作了详细的叙述:至荆山,“岩厂如屋,侧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
其四,安徽芜湖县说,《太平府志》载:“芜湖县东南十六里,介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山,日大荆,日小荆;上有鹤迹、龟文之石。”《九域志》谓: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山崖有“寒壁”二字,为明御史骆秉曾所刻。“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北宋宣城(今属安徽)人梅尧臣也曾作《荆山》诗云:“和楚人,滋楚地;位玉山,无所记。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
以上四种说法,都有其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其中恐怕后人附会的成份更多一些。因此,和氏壁真正得于何处,恐怕将是个千古之谜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7:32

简单来说和氏碧姓和,谁拿谁死!就这简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苹果手机微信怎么换漂亮字体(苹果手机微信怎么换行输入) 有什么好用的app转换字体 手写转文字的软件 erp可以看评论地址吗 淘宝评论url是什么意思? 揭秘:码牌支付风控升级,背后真相揭秘 电脑电视直播软件哪个好用什么软件好电脑看电视直播 潼南子同街学区是哪些 三极管BU406价格和参数? 火锅料放在冰柜忘了插电一个星期给会坏了吗 火锅的设备有哪些 怎么把视频剪成图片? 什么是“和氏璧”~~~急急急~~~ 璞玉的原意? 和氏之璧 璧字开头的成语 和氏璧出于楚国,为什么是完璧归赵呢 成语‘完璧归赵’中的壁的全称是什么? 璧的成语,还有刘璧君用名字怎样解实好 西餐厨房菜板上的不同颜色要怎样使用?怎么对应相应类型食物? 璞玉读音是什么? 什么地方的案板好? 健康厨房5大标准,你做到几条 三,归,赵,物,星,归,舍,璧,璞,换,真,避,完,退,返,移可以组成哪四个四字成语 欧美人用什么做菜板 璞怎么读? 小麦砧板和稻壳砧板有啥区别呀?好用吗? 竹菜板和木菜板,哪个耐用? 顶级厨师用得是什么砧板 使用钢化玻璃砧板有哪些好处与坏处? 菜板怎么选购 视频如何转换成相册中照片 竹夹板多久没甲醛 下载安装了搜狗输入法,为什么用不了啊 华为搜狗输入法无法设置怎么办? 搜狗输入法无法打开怎么办? 为什么手机下载完搜狗输入法却用不了? 为什么每次开机后搜狗输入法不能正常启动 都要自己重新设置 添加 已经安装搜狗输入法却无法启动,在工具栏里也找不到 搜狗拼音输入法无法使用 电脑的搜狗输入法突然打不开是怎么回事? 搜狗输入法不能用怎么解决 搜狗输入法打不开怎么办 梦见老人推我下水不成自己掉水? 梦见自己被什么东西推了一下掉进了水里什么意思? 自己腿上有伤梦到有人推自己掉水里又受伤 梦到自己被人推进水里,差点淹死,被人救了 梦见被人捉着并推自己到水里还不放 梦见一个女人想要推我下河被我躲开,她自己反而掉下去了,我跟着下去按着她头让她喝了一肚子水。梦怎么解? 梦见自己在水里有人在水里把自己推上岸是什么意思? 昨晚做梦,梦见自己被别人推下水,一直在水里挣扎,这预示着什么,额? 梦见自己被朋友推到水里被鱼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