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30 10: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06:31
1983年5月30日一6月2日,当时的义乌县文联主持召开了“第一届雪峰研究学术讨论会”。那时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才20岁,作为会务组的秘书组成员,接待了冯雪峰生前友好丁玲、陈明、唐弢、汪静之、楼适夷、黄源、骆宾基、杜鹏程等著名人士以及日本专家池上正治等。 以前只知道他和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结成湖畔诗社,先后出版了诗歌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湖畔诗人”。但听了由丁玲、唐弢主讲的 “雪峰学术报告会”的深情介绍,在陪同生前友好参观雪峰故居时感触更深,当时从赤岸到神坛村还未通公路,行走在这条曾留下过雪峰足迹的泥泞小道,生前友好们是怀着格外的敬意,记得那天很热,每人发了一顶草帽遮挡太阳,但大家都拿在手上。半个多小时的路程,谁都不愿放慢脚步,一直快到村口的凉亭“必胜亭”,听说这三个字是雪峰在抗战时回乡题写的,为了坚定抗战必胜的决心,反对*投资派。大家这才小憩了一会,那时也没有矿泉水之类的饮料,喝的是神坛村村民准备的浸泡了“六月雪”(一种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的草药)。的凉茶。只有骆宾基先生在抗战期曾来过这个小山村,骆宾基先生回忆那是1939年元宵节前夕,与他作了三次彻夜长谈,讲述了关于长征的暂名《红进记》的长篇小说情节梗概,后改题为《卢代之死》,还给他看了小说前半部的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