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30 03: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0:00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大家知道《雨霖铃》的教案怎么设计吗?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意境
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0:00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大家知道《雨霖铃》的教案怎么设计吗?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意境
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