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8 11:0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5:37
绿杨阴里白沙提出自《钱塘湖春行》
全文:
gū shān sì běi jiǎ tíng xī ,
shuǐ miàn chū píng yún jiǎo dī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jǐ chù zǎo yīng zhēng nuǎn shù ,
shuí jiā xīn yàn zhuó chūn ní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luàn huā jiàn yù mí rén yǎn ,
qiǎn cǎo cái néng mò mǎ tí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zuì ài hú dōng xíng bù zú ,
lǜ yáng yīn lǐ bái shā dī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赏析:钱唐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此诗写杭州西湖,堪比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充分地表现了西湖的美景神韵。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唐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方东树《续昭昧詹言》);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5:38
lv yang ying li sha ti
白居易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大都是《长恨歌》、《卖炭翁》这类写人或者叙事的诗,写风景的名作相对较少。
不过他有一首七言律诗,因被收录在中学课本里,我们小时候都曾经背过,那就是——《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用语平和淡然,运笔技法却很高妙,全诗表达了作者本人对西湖春景的赞美。
虽然这首诗是写自被贬江州之后,是作者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但是诗的末句,依然暗中透露出他“体恤下民”的济世情怀。
一、《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歌意译:
我在西湖孤山寺后面贾亭的西边一带春游,春天西湖的湖水上涨,湖面显得格外开阔。晴空下,霭霭白云沉甸甸地压在江面上,远远看去,云,水,天连成了一色。
几只黄莺为争抢早春的柳条而鸣叫,不知是谁家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做窝。湖岸上的五色斑斓花朵慢慢地盛开,不久之后快要让游客迷醉了。
这时候,春草才刚刚长到马蹄的高度。但是,最让我喜爱的,还是西湖东面的风景。那绿色的柳树掩映下的白沙堤,怎么也让人看不够。
贾亭、孤山寺和白沙堤,都是西湖著名的风景点。其中诗末尾提到的“白沙堤”,从许仙与白娘子见面的“断桥”始,经过锦带桥,一直通向“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风光绝美。
白居易这一首诗,先从孤山寺、贾亭这样的“点”开始写,然后通过对湖水和白云的描写,扩大点一个面。
紧接着在第二联中,又从“面”写到了“点”,写到几只早莺和“谁家”的新燕。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同时也是由静及动,给诗歌注入了“生气”。
黄莺不多,只有几只。因为春天才刚到,这几只早莺是探春的先行客。而燕子,也是“谁家”的。它不是家家户户的。“谁家”二字,自然地带出了人间的烟火气息。
然后,他开始写岸上的花草。春天是百花争艳的季节,但是现在还是早春,这些花儿并没有全部开花,所以它们是“渐欲迷人眼”。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花儿们的美丽会让游客为之目眩神迷。这样的写景方式,非常独特。它让人看到的不只有莺莺燕燕带来的“动景”,就连岸上静止的画面也活动起来的。
“渐欲迷人眼”的繁花,似娇媚的女子,现在处于豆蔻年华。在可以期待的将来,它必将盛放出万种风情,迷倒西湖上所有的游人。这预示着未来的时光,将会比现在更加美好。
然后这些景物,都不是令诗人最为着迷的,他最爱的还是湖东的白沙堤。因为在那里不光有湖光山色,还可以拦河筑坝,造福百姓。
二、白居易与“白沙堤”
白居易自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贬官之后,大概过了五年又当上了礼部的一“主客郎中”,慢慢回到了唐朝*权力的中心。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他上书“议论河南的军事”,没有被皇帝采纳,于是他感觉自己在朝堂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自请外调,到杭州当了一名刺史。
这一次和上一次被贬不同,因为这次是他主动要求外放。那时他已经五十岁了,许多事情都已经看淡了。逐渐变得乐天知命,开始有心情欣赏周围的风景。
尽管因为种种原因,他感觉到自己在朝堂上难有大的作为,可是他仍然没有完全放弃经世济国的理想。在欣赏西湖风景的同时,他也开始筹划为西湖当地的百姓造福,修筑河堤。
据《钱塘湖石记》记载:白居易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十月到杭州当官。他看到“濒湖千倾”的农田因为“仍岁逢旱”,灌溉是一个大难题。于是在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动工修筑河堤,加高数尺。
在民间传说中,西湖原来的堤坝年久失修,河水经常倒灌,淹没农田,当地的官吏和豪强不愿意出钱修复。再加上连年干旱,使西湖的百姓们感觉民生艰难。
白居易提出修筑河堤时,曾经被当地豪强以“风水”问题阻挠。但是他坚持己见,终于还是将河堤加筑并成功抬高了数尺,方便了周边的农民。西湖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他,所以就把这一段河堤改称为“白堤”。
这一条大堤,自钱塘门石函修起,一直绵延到了余杭,把西湖一分为二。同时也抬高了“断桥”的水位,让“断桥”的风光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
谁知道这样的改变,原来都是白居易在长庆二年春游的时候,就一直筹划着的。
所以他才会在诗中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并不只是单纯地由于他喜欢白沙堤一带的风光好,而是因为:他预备在这一带兴修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
春光美不美,要看欣赏春光的人的心情。当诗人预备干一件他喜欢干的大事时,他看到一切的风景都是最美的。西湖上水天一色,湖岸上百鸟争鸣,湖岸边花开似锦,嫩绿的草芽才刚刚获得新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5:38
绿荫杨里白沙堤的拼音是lv yin yang liu sha di。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5:39
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拼音是:lǜ yáng yīn lǐ bái shā dī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15:39
lǜ
绿
yáng
杨
yīn
阴
lǐ
里
bái
白
shā
沙
dī
堤。
以上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拼音,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全诗如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