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18:16
1.工作手图
手图标描内容包括观察点及编号,地质界线(岩层或岩石界线、填图单元界线),岩石花纹,各种构造要素及其产状(地层层理、各种面理和线理、褶皱转折端),侵入体及脉岩、侵入体中的包体、俘虏体的产状,脆性、韧性断层和韧性剪切带及产状,矿层、矿化花纹,岩体接触变质带蚀变花纹,化石及各类样品采集点的位置、符号及编号等。
地质点 以直径1.5mm的小圆圈画在定点位置。点号写法:路线近南北向时,写在点位的右侧(横写);若路线呈近东西向时,写在点位的上方(横写)。
地质界线 其表示方法同后述的实际材料图。与后者的不同处是,手图中必须按顺序表示地质点前进方向的岩性层界线、分层号及岩石花纹。分层号的写法:对近南北向路线可写于路线左侧,近东西向路线即写于路线下方。路线上若分层较细而图面难以表示时,可以将数层合拼成一个大的岩性层,分层号表示时,可以将数层合拼成一个大的岩性层,分层号表示为×~×,层内岩性花纹可按主要岩性表示。
各种构造要素符号及产状 产状符号按测量的位置标注。产状数值(倾向、倾角)要写全并一律按近南北向路线写于路线右侧(平横),近东西向路线写在路线上方(横写)。
化石及各类样品 以相应的符号标注在采集位置上。样号写法:近南北向路线写在左侧(横写),近东西向路线写在路线的下方(横写)。当路线(或剖面)上采集的样品数量过多而表示不下时,可予以合并表示(如△1-3)或符号不减而样号间隔表示。
2.实际材料图
首先应表示地质点、地质路线、剖面线、化石和样品;其次,表示各填图单元界线及其他地质界线;再次,表示各种构造要素及其产状,各种符号及注记;最后,将相邻路线上同一填图单元界线连在一起并标注相应的地质代号,从而完成了一张完整的实际材料图(地质图)的编制。
(1)地质点
一律用点圆规划成小圆圈,中间打点,小圆直径1.5mm。点位以圆心点为准,搬图误差不得大于0.2mm。点号写法同手图。
(2)地质路线和剖面线
地质路线系将地质点用绿色线相连而成,并用箭头表示路线前进方向。剖面用黑色(虚)折线。
(3)地质界线
包括各种填图单元界线,重要的岩层(石)界线,标志层与矿(化)层界线,脉岩边界线,变质相带界线,脆、韧性断层及韧性剪切带的边界线等。
路线上填图单位界线搬绘、上墨的长度不超过2cm;岩层(石)、标志层、矿(化)层的标绘应比填图单元界线短,最长不超过1.5cm。在勾绘地质界线时要考虑地形切割、岩层产状等对地质界线的弯曲程度的影响,要重视“V”字型法则的应用。
对不整合界线、第四系界线及侵入体边界的勾绘必须考虑其形成时代及新老关系,新地层的底界及侵入体的边界均以圆滑界线表示。不整合界线的点应位于新地层一侧,第四系底部及内部的不整合,以整合地层界线表示。相交的岩脉应表示其切割关系;断层线两侧同一填图单元界线的错位应与断层性质相吻合;对相交断层必须考虑切割及错动方位。
(4)各种构造要素符号及其产状
包括地层层理、各种面理和线理、断裂及韧性剪切带、褶皱转折端、侵入体及脉岩等产状。各种产状符号应标注在实测的位置;产状数值(倾向、倾角)要写全,并按路线近南北向时写在路线右侧(横写),路线近东西向时写在路线上方(横写)。断裂的产状数值应写于断裂的上盘。
为较好地减轻图面负担,对各类构造要素产状可视情况作适当取舍。取舍以地层的层理(或面理)产状为重点,对单斜地(岩)层的层理(或反映测区构造格架的面理)产状一般可按500m左右选有代表性的标注一个,余者予以舍弃;在构造较复杂的地段,地层产状的取舍要慎重,所选用的产状应能反映地层褶皱的基本特征、断裂两侧地层的产状和岩体与围的交切关系;褶皱转折端和轴面的产状等一般不得舍去。
(5)化石及各类样品
化石及各类样品应以相应的符号标注在实地采集位置。样号的写法:对近南北向路线写于线左侧(横写),若路线呈近东西即写于线的下方。当剖面或路线的局部地段所采样品、化石数量太多、范围太小,图面表示不下时,可采取合并表示(如△1-3)或符号不减但样号放稀写。
(6)其他的符号及注记
包括各种填图单元的地质代号,蚀变、矿化、各类构造岩、变质相带、混合岩等的符号,岩浆岩、火山岩、标志层及重要岩层(石)的岩性花纹等均应上图。
3.作者原图
作者原图是在野外地质总图基础上,作者与计算机操作人员协同制作的综合性图件,其图框内的内容是根据野外验收意见,由作者补充、修改、完善,并对部分地质内容重新修正,地质要素进一步合理取舍后修编于1∶5万薄膜图上,经再次扫描、计算机矢量化、数学方法校正、利用MapGIS再编辑的彩色地质图。作者原图图框外内容须由作者根据出版要求,在原地质总图图框外内容基础上,补充相关内容(如图切剖面、有关模式图、综合柱状图、接图表、地质图调查单位、相关地理信息内容等),图框外内容可由作者根据图面结构进行调整编于白磅纸上或清绘于薄膜图上。
作者原图上的图层、设色、地理要素、地理精度等要求按地调局有关规定执行。
4.编稿原图
由计算机操作人员利用MapGIS制图软件进行编绘,其图框内内容同作者原图图框内内容的地理部分采用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收集的国家测绘局最新出版的1∶5万数字地理图数据。图框外内容按照出版有关规定要求,将作者原图上图框外内容扫描,矢量化和再编辑,调整好图面结构摆布,其代号、线、区编辑与图框内有关地质内容属性达到完全对应。
5.图切剖面编制与要求
1)图切剖面一般以1~3条为宜。其中最少要有一条贯穿图幅的主干图切剖面,其余图切剖面可以贯穿图幅,也可以不贯穿图幅。如果第二条剖面也贯穿图幅,则不必列第三条剖面。
2)图切剖面要能充分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剖面线应垂直于主要构造线方向。尽量选择在地层(或侵入岩)出露最全、断层较少,又能反映图幅主要构造形态的位置。剖面比例尺与地质图相同,地形、地质要素必须与平面图相吻合。
3)图切剖面按“右东左西、左南右北”方位置于地质图图廓下方;剖面长度不宜超过图廓宽度。图廓下方只有列两排剖面的宽度,如果剖面多于两条时,可将短剖面列于一排,主干剖面独占一排。
4)剖面岩性用花纹表示,但要突出主要岩性和岩性组合。当剖面线与某地质界线的夹角小于80°时,该界线在剖面上应以视倾角表示。
5)剖面中的断裂,应用箭头表示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只表示上盘运动方向即可)。
6)剖面中各层的岩性花纹应与综合柱状图及图件中各对应层的岩性花纹一致。剖面中各地质体的符号、颜色应与地质图中各对应地质体和符号、颜色一致。
7)剖面图中的地质体界线应视其产状用手作自然勾绘,切忌用三角板、直尺画成直线。
6.综合地层柱状图编制
(1)编制的基本原则
随着1∶5万区调填图方法的变革,综合柱状图的表现形式(格式)及表达内容也各式各样,尽管如此,编制综合柱状图时仍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一般按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侵入岩、变质岩等分类分别编制综合柱状图。当测区内某种岩类不发育时可不编此岩类综合柱状图。当同一幅区有不同类岩石地层单位时,以某种主要出露和代表性的岩类为主,兼顾其他岩类。②综合柱状图应能反映该岩类划分的各填图单位之间的时序特征及纵向叠置关系,以及某些填图单位之间的侧向相变特征。③图中表达的内容应突出填图单位的基本特征(即主要的划分标志),具体内容视岩石类型而定。
(2)综合柱状图的一般格式
综合柱状图以客观真实反映地质填图单位和地层序列、地质体的新老关系、接触关系为主要目的,以更多的展示多重地层单位划分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可据不同剖面或不同图幅地质体的综合信息,有针对性的侧重表示相关内容。沉积岩区要更多的反映生物地层单位、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花岗岩类区则要更多的反映不同侵入体间的接触关系、接触类型、先后序次,同时突出反映花岗岩类的同位素年龄等信息。而以成层无序的中深变质火山—沉积岩区的综合柱状图则要突出展示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填图单位的时序及纵向叠置关系、同位素年龄、各种地质事件演化特征等,因此综合柱状图以反映填图单位的岩性特征和地质事件演化为特色。火山岩区的综合柱状图在全面反映地质填图单位和地层序列、地质体的新老关系、接触关系的基础上,要突出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以及主要火山岩层的同位素年龄等信息(图9-4)。
(3)柱状图的布局
综合柱状图置于地质图图廓左侧,其总高度一般不应超过上、下图廓线间的距离。若“岩石柱状图”栏中某些填图单位的厚度过大时可以采用断折的表示方法。当测区内存在两套不能合并的平行的地层系统时,可以做两个综合柱状图。若测区存在多种岩类的综合柱状图,可按以下顺序由上而下排列:岩石地层柱状图、构造—岩石地层柱状图、岩石谱系柱状图。
7.地质图
地质图是根据最终验收成果,在原有编稿原图基础上,据评审意见补充、修改,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编绘、制版、印刷的最终图件,其制图主要方法与过程是编稿原图的制作的延伸,主要流程基本一致。其图框内、外内容仅仅是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辅助性图件是对主图重要地质内容的专门性表达,地质图平面布局如图9-5示意图(参见图版ⅩⅢ)。图面要表达的基本内容如下:
1)在1∶5万地质图上,应表示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及其性质、地层的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关系、侵入岩相带、变质带界线、蚀变带、断层、韧性剪切带(标出位移和倾斜方向)以及混杂堆积,特征清楚的深海沉积,具有指相意义特殊沉积,特殊意义的岩石、火山机构等。准确标绘有代表性的地质体产状、面理、线理产状、重要的钻孔位置、图切剖面线、主要的化石产地以及同位素年龄样采集地点和年龄值等地质要素,正确反映区域地质现象的基本特征。
图9-4 综合地层柱状图样式
图9-5 地质图平面布局示意图
2)用地质代号、花纹和颜色表示地质体物质组成、岩相和时代,颜色按统一色标着色,侵入岩、中酸性侵入岩的岩体、单元、超单元、混杂岩岩块(片)、按地层处理的喷出岩、变质岩、岩石地层单位均可以岩性岩相花纹和时代单位代号复合表示;蚀变带的岩性以花纹表示,脉岩可按时代着色,加岩性代号,也可按岩性着色,图面负担过重时,侵入岩的不同岩性可用文字符号表示,第四纪喷出岩可按(岩性的)颜色和花纹表示,具有特殊意义的岩石地层、构造地层(岩石)也可在表示地层时代的同时,叠加花纹符号表示其形成环境或岩性岩相特征;大面积出露的变质岩区,亦可用花纹直观表示其构造变形特征(主要是面理置换特征)和变质程度等内容。
3)地质体的宽度表示在图上最小为1mm,小于这个限度的可以合并,但性质不相同的岩体则不得合并,脉岩不能过于简化;含矿层、标志层、有意义的岩层、岩体和具有特殊指示意义的地质体(如榴辉岩或深源包体等)即使很小也应夸大表示;第四纪沉积物的一般类型,当其宽度小于500m或面积在20km2以下的不表示,如为含矿的或特殊成因的第四系地质体可夸大表示,零星的第四纪沉积物可以合并或删去。
4)图面表示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区域地质填图中无论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研究程度上的差异,编图中应如实加以反映,不能人为掩盖客观存在的问题。如因客观条件*,人迹罕至地区,允许利用遥感影像资料,如属此种情况,则须注明,以使资料应用者了解实际情况。
5)图框外除表示图例和图切剖面外,各图幅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各图幅专题调查重点和特色表示有关内容。沉积岩区,应着重反映区域沉积岩性岩相变化特点,盆地演化等内容,可用地层柱状图表示区域岩石地层单位和层序地层特征,并可同时表示多重地层划分有关内容,也可辅以地层格架、盆地演化模式图、岩相古地理图作为边图,突出表现区域地层特点。侵入岩发育区,可将研究较详细的侵入岩填图单元划分、就位机制、侵入岩形成构造环境等作为其表示的主要内容;火山岩发育区,可用柱状图表现火山作用特点,同时辅以一定的火山机构立体图等互为映衬,相互补充;变质岩发育区,可突出表示构造—地(岩)层柱状图或构造变质变形序列表、变质相图、变质变形特征图、重要叠加改造关系、构造剖面图、构造解析图等内容;造山带区,在图框外可着重表示造山带演化模式、蛇绿混杂岩填图单位划分表、造山带大地构造相等。此外,能反映区域地质特点的航、卫片影像资料、照片或素描图,物探、化探等成果均可适当表示,如可附测区小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布格重力、磁化强度、伽马射线光谱测定等数据影像图。总之应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表现特色,各图幅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展示图幅区域地质特点。提倡多用生动形象的图、表,杜绝利用冗长的文字叙述作为有关图面内容的说明。
6)附在1∶5万地质图图框下方的图切剖面,要求能充分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剖面位置一般应选在反映区域地质构造最为系统完整、地质现象最为丰富的部位进行切割。当一条剖面难以完全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时,可以另切辅助剖面,补充反映有关内容。图切剖面的水平比例尺应与地质图相同,二者的地形要素和地质要素必须吻合。当地层水平或接近水平时,剖面的垂直比例尺适当放大,其所放大的尺度不作统一规定,应以能恰当表示所切地质体特征为宜。
8.图式图例编绘
图式图例应包括图面表示的所有地质代号、符号、花纹、颜色以及各种结构构造和产状要素等。图例应按照GB959—89《1∶50000区域地质图图例》制作规定来编制,应包括各种线条、符号、文字代号和简短的说明等内容,力求简洁美观,易于区别和记忆。
在图件编制以前,应先草编一份统一图例,编图过程中新增的图例,应及时补充到统一图例中去,待实际材料图完成、定稿以后,再将经过补充修改的统一图例单独绘制到磅纸上,以备归档。
凡图中所表示的内容(包括花纹、符号等)均应有图例。图例与图中内容要完全扣合。
对标准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可在该标准规定的原则范围内,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新的花纹、符号。图例编排顺序自上而下为:填图单元符号→岩石花纹→其他地质符号。
填图单元符号 先地(岩)层后侵入岩,各自都按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岩石花纹 沉积岩→侵入岩→变质岩;
沉积岩花纹 按碎屑岩、黏土岩、化学沉积岩、火山岩(按集块岩—凝灰岩—熔岩)顺序;
侵入岩花纹 顺序为酸性岩、中性岩、碱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碳酸岩;
变质岩花纹 顺序为区域变质岩(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接触热变质岩、动力变质岩;
其他地质符号顺序 一般地质符号→岩体构造符号→褶皱构造符号→断裂构造符号→变质相带符号及混合岩化符号→与矿产有关符号;
一般地质符号 岩脉符号,各类构造要素及产状符号、蚀变符号等;
断裂构造符号 顺序为脆性断层、脆韧性断层、韧性断层、韧性剪切带、片理化带。前二者中尚可按运动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
9.其他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
与区域地质填图同时进行的其他专项调查,其调查范围与区域地质填图相同或调查范围较大的,均应视需要和可能编制相应的专门图件(如矿产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环境地质图、旅游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农业地质图等)。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必须以1∶5万区域地质填图形成的1∶5万地质图为底图编制,可按有关规范、技术要求和规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