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6:32
手持六根缰绳那样掌控全局
“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则出自曾国藩语录(他其中引用了上述诗经的典故),全文是:“集思广益本非易事,要当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外广延纳而万流争壑,乃为尽善。“辔”指缰绳的意思。” 意思是:集思广益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决策者应该自己有主心骨,如驾车的人手持六根缰绳那样掌控全局,对外可以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但最终还是要像千万条小溪最终汇聚到峡谷之中那样形成自己的主见,这才是最好的。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6:32
“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的意思是:决策者应该自己有主心骨,如驾车的人手持六根缰绳那样掌控全局
这句话出自《曾国藩语录》,全句内容是: “集思广益本非易事,要当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外广延纳而万流争壑,乃为尽善。”意思是:集思广益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决策者应该自己有主心骨,如驾车的人手持六根缰绳那样掌控全局,对外可以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但最终还是要像千万条小溪最终汇聚到峡谷之中那样形成自己的主见,这才是最好的。
《曾国藩语录》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编辑加工而成,从处世哲学、持家养生、修养之道、做人哲学几个方面分类,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翻译、评析。在介绍曾氏家训内容的同时,重点引导今人借鉴吸取有益成分。120余年来,人们从本阶级的*需求出发,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论旨不一,结论各异。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书生门第家庭。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语录内容(截选):
(1)人生莫惧少年贫。
(2)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3)人生莫惧少年贫
(4)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5)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