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0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17:59
光绪三十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及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大臣共同上书,请求废除科举制,以广学校。经过一番协商之后,内阁最终同意了他们的奏请。
之后朝廷正式下诏:“着即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就这样,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学堂。
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可谓是整个封建时代,所能采取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了。无数出身寒门的子弟,因科举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既然科举如此重要,为何清朝宣布废除时,竟没有引起社会强烈反对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袁世凯等人为何要建议停止科举?其实在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诸多弊端渐渐暴露出来,随着西方科技对中国的影响,新式学堂逐渐在晚清时期兴起。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袁世凯与张之洞等人才会认为,旧的科举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新式学堂的发展。他们认为:
“科举一日不废,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学校不能大兴,将来士子永无实在之学问。”
当时清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国家正需要大量的人才,只有大力推广学校,才能在短时间内,为国家挑选出更多合适的人才。不仅如此,学校还能做到人人受益,这样也能使国家整体文化水平提高,增加国力。
然而即使这样,人们也早已适应了科举制,一时间要废除,必定很多人都不理解,那么为何没有引起强烈反对呢?主要是清朝的这6个措施很重要,什么措施呢?
科举废除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举人、贡监生、生员等人,这就牵扯到数十万人的前途。如果处理不好他们,那么势必就会引起强烈的反抗,不仅新式学堂无法推广,整个社会也会发生强烈动荡。
于是,清朝为了安抚这些人,就不得不制定一些措施。就这样,《酌拟举贡生员出路章程》被颁布了出来。这里面主要讲了6条措施,以解决这些人的问题。
其一,“酌加优拔贡额”。简单来说,原本各府、州、县需要从秀才中,选出成绩优异的人,送到国子监去读书,这类人称为“贡生”。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不管哪一种都名额有限。而清朝为了安抚这些贡生,便规定科举制废除后,拔贡名额可以增加一倍,优贡名额则是原来的四倍,岁贡名额照原来增加数倍。
其二,“考用缮录”。就是说原本已经是举人和贡生的人,可以优先录取,入朝为官。优秀的可以通过奏请,朝廷允许后,就能任七品京官在部行走。
其三,已就拣举人准令报捐分发,可以免交补班银两费用。
其四,之前举人如果不继续参加科举,那么入仕就只有知县和教职两种途径。如今科举制废除,他们肯定不能继续参加了,于是增设直隶州州同和盐库各大使两职。贡生原本也只有直隶州州判一职,现在为他们扩增了按察司、盐运司经历、散州州判、县丞等职。
其五,科举从会试起,考生就必须到京参加考试。而科举废除后,生员不必再到京城考试,只需要由各州县的知县以及教官,通过选拔后,将合适的人保送到各省。接着大省再选定一百人,中省选定七十人,小省选定五十人,最后由各省巡检和典史所用。而保送的人数,会比以前科举的录取人数增加十倍。
其六,除了以上各种优待措施外,在任何方面,都要优先考虑举人、贡监生、生员等的利益。要保证他们的任职,同时要给予最大的优惠。
由此可见,清朝对于受科举制废除影响最大的这些人,安置十分妥当,可以说为他们的将来安排好了一切。既然国家为自己考虑得如此周到,那么这些人,自然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不过这些措施最终还未来得及完全实施,清朝就已经灭亡了。整体来说,科举制度虽然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为无数寒门子弟开启入仕的大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旧的科举制度,显然已经不适用了,而且弊端越来越多。就算清朝没有废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也注定会被淘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17:59
科举制度已经相当落后,让很多考生都喘不过气了,废除就是民心所向,就没有反对。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18:00
清朝废除科举制后,没有引起强烈反对,那是因为人们都吃不饱,根本没有心思去学习,想的都是怎么吃饱饭。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18:00
因为当时的科举制,本来也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高中,与大多数人无关的利益,肯定不会激起特别大的火花。更不用说,清朝*的流行也让不少文人望而却步。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18:01
因为社会在进步,科举制度不再是人们发展自己的唯一途径,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