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1:32
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与“四大资源”概念
1.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概念
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
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耕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村庄布局零乱、户均占地过大、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是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具体举措;是破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难题,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1.2“四大集聚”概念
是指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需求与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集聚。
2宿城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基本情况
至201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980亩,新增耕地面积1222.35亩。形成一批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基本原则
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应在“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民利益不受损、国土规章不违背”的前提下,遵循6个原则。
3.1科学规划,统筹城乡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整理规划、集中居住区规划等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规划等相衔接,通过科学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3.2突出重点,以农为主
以建成大面积连片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确保建设工程实施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3.3*主导,部门配合
建设工程试点由县(市、区)*统一组织,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采用市场化等多种方式进行运作。
3.4试点先行,规范操作
要坚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选择工作基础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能力的地方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对农民拆迁安置、就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进行探索研究,在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广。
3.5依*,农民认可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切实保障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工程实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取得农民认可,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3.6创新思路,积极探索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涉及领域多,*要求高,要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一条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新路子。
4“四大集聚”的效益
4.1耕地资源集聚的效益
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耕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村庄布局零乱等问题,是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具体举措;是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
项目实施后可建成连片高标准农田,统一采用稻麦轮作的形式,既有利于机械化的实施,又可提高生产效率。工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农村居民点的拆迁整理,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从而建成大面积的连片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
工程区土地整理潜力主要包括废塘、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用地、田坎和未利用地。
共计新增耕地面积81.49公顷(含建设用地复垦58.77公顷和养殖水面填埋4.87公顷),新增耕地率为8.06%;扣除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复垦以及养殖水面,新增耕地17.85公顷,新增耕地率1.76%。
工程通过土地平整,沟塘、荒草地、农田水利配套、道路、林网建设,形成了大片的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情况见表1~表4。
表1 宿迁市宿城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结构调整汇总表
续表
*表示实际值为100%或0,忽略表格内由于数值四舍五入产生的偏差。
表2 宿迁市宿城区仓集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结构调整表
*表示实际值为100%或0,忽略表格内由于数值四舍五入产生的偏差。
表3 宿迁市宿城区郑楼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结构调整表
*表示实际值为100%或0,忽略表格内由于数值四舍五入产生的偏差。
表4 宿迁市宿城区洋北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结构调整表
续表
*表示实际值为100%或0,忽略表格内由于数值四舍五入产生的偏差。
4.2建设用地资源集聚
工程区共复垦建设用地58.7700公顷,其中,仓集片28.2200公顷,郑楼片22.3000公顷,洋北片8.2500公顷,共拆迁578户,2406人。其中,仓集片工程区392户,涉及1601人;郑楼片109户,469人;洋北片77户,336人。
为了妥善安置本次拆迁农户,满足宿城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方案如下:
(1)仓集片迁建方案:仓集片需要安置392户,1601人,统一安排在所在镇的集中居住点,集中居住点安置面积为102.80亩(68576平方米),平均每户安置面积0.26亩(175平方米)。对被拆迁人合法建筑面积按照相关标准予以补助安置面积,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建房、统一安置,并免收各种费用,减少农户支出,减轻农民负担。安置区现状图见图1,规划安置点图片见图2。
图1 仓集镇安置地块在现状图上的示意图
图2 仓集镇安置区示意图
(2)郑楼片迁建方案:将所有拆迁户全部安置到古城居委会康居示范村和郑楼镇运河路安置小区。根据计划,其中运河路安置小区安置4户,人口18人,古城居委会康居示范村安置105户,人口451人,平均每户安置面积为200平方米,郑楼片安置区现状图见图3,规划安置点影像资料见图4。
图3 郑楼镇安置地块在现状图上的示意图
(3)洋北片迁建方案:洋北镇有336人,77户需要拆迁安置,当地*将提供建筑面积约15400平方米的近80套安置房,平均每户安置面积为200平方米,对被拆迁人合法建筑面积按拆建的标准补偿安置。洋北片安置区现状图见图5,规划安置点影像资料见图6。
图4 郑楼镇安置区影像图
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创新探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理念与实践
图5洋北镇安置地块在现状图上的示意图图6 洋北镇安置区影像图
宿城区仓集镇、郑楼镇、洋北镇挂钩项目区2009~2011年度拆旧区总面积58.77公顷,涉及拆旧地块76个。拆旧区为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建新区布局由宿城区*按照国家供地*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依据项目区布局的基本原则统筹安排、统一实施,并实行挂钩周转指标的有偿调剂。共安排建新区58.7700公顷,其中安排安置区共4块,15.08公顷,位于仓集镇、洋北镇和郑楼镇,能够充分地安置农民。留用区主要位于宿城区,共43.69公顷。留用区全部用于城镇建设,土地开发利用方向主要为宿城区基础设施和经营性项目用地建设。具体见表5。
表5 工程区拆旧、安置地块统计表
通过进入集中居住区和康居示范村,将被拆迁农户安置在区位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越的集居区,可以节约占用建设用地655.35亩,使农村建设用地资源进一步集聚,这样既改善了农村面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又提高了农民整体生活水平。
4.3劳动力资源集聚
4.3.1工程区就业现状
工程区涉及拆迁户578户,拆迁人口2406人,按照年龄层次分为4个年龄段,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工程区人口年龄段统计表单位:人
注:第一年龄段为16周岁以下;第二年龄段为女性16周岁以上(含16周岁)至45周岁以下,男性16周岁以上(含16周岁)至50周岁以下;第三年龄段为女性45周岁以上(含45周岁)至55周岁以下,男性50周岁以上(含50周岁)至60周岁以下;第四年龄段为女性55周岁以上(含55周岁),男性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统计时间为2009年3月。
根据调查,工程区拆迁的人口全部为农业人口,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为580人,占总人口的24.10%。需要建立就业扶持机制,确保失地不失业。
4.3.2扶持就业方向
以工程区内劳动年龄段的拆迁人口为重点对象,可从以下4个途径实现安置:
(1)以土地入股,进农业经济合作社。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行保底收入和效益分配。规划实施后,由农户与各镇农业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让渡协议,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或发包,采取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着力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通过合作社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机械化种植。承包方可一次性或分年付给地租,拆迁农民在取得土地入股或出让收益的同时,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还可返聘到承包方务工。
(2)*性安置:在尽量满足企业用工条件的同时,要求本镇企业优先安排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按照“*引导、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结合所在镇的企业用工要求和生产实际需要,*安排拆迁农民到用工企业进行技能培训,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也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条件。
(3)培训就业:以劳动年龄段内的拆迁农户为培训的重点对象,与当地的劳务培训和职业中介公司联手,通过技能培训、职业介绍、举办招聘洽谈会的形式促成就业。
(4)鼓励自谋职业:采取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贷款等优惠*,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向餐饮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鼓励失地农民从事建筑、建材、安装、运输、个体经营等,实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5)其他。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对农村集中居住区和康居示范区的大力建设,让拆迁涉及村委会人员投入到社区管理工作中去。另外,对确实有困难的拆迁农户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给予生活补贴。
通过以上措施,妥善安置好安置区剩余的劳动力,确保工程区的农民失地不失业,使劳动力资源进一步集聚。
4.4市场与公共服务资源
4.4.1社会效益分析
工程实施后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宅基地整理、迁村并点、基础设施完善等措施,一方面,扩大了有效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盘活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缓解了用地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居住集中和城镇化过程,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以下重要的现实意义:
(1)增加耕地面积。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4)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5)有利于社会稳定。
4.4.2生态效益分析
(1)减轻洪、旱、涝、渍害威胁。
(2)改善农田生态系统。
4.4.3经济效益分析
本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投资成本和整理后新增土地的利用方向。通过工程的实施,可以缩小农村建设用地面积,相应取得挂钩周转指标,为地方经济发展争取土地空间。工程区内挂钩方案的实施共安排建新区58.77公顷,除去安置区15.08公顷,可获得留用区43.69公顷。从建新留用区的使用中可获得较为客观的经济效益。
此外,工程建成投产后,大大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内部结构,是我国加入世贸后的农业结构变革的缩影,尤其是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造农田,形成适于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高质量的标准农田。由上述分析可见,预期的农业发展效益将成倍增长。现以种植粮食的较低目标为基础进行测算。
4.4.3.1增产效益
项目区改造后,灌溉排水系统完善,可以及时向作物供水,涝水得到及时排除,给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利于作物高产、稳产(表7、表8)。
表7 项目区整理前耕地增产效益表
1公斤=1000克
表8 项目区整理后耕地增产效益表
整理前耕地效益为1184.67万元;整理后耕地效益为1980.72万元;整理后耕地增产效益为796.05万元。
4.4.3.2种植效益
项目区共种植意杨1.77万株,10年后成材,株成材达0.15立方米。参照现市场行情分析,每立方米按600元计算,意杨的效益为159.3万元(每10年发生1次)。扣除人工、购苗费等成本按10元/株计算,则平均每年效益为14.16万元。
根据上述计算,改造后项目区年平均效益为796.05+14.16=810.21万元。
此外,工程建成后还存在一些无法量化的间接的经济收益,例如,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进一步集中、连片,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如果再考虑这些无形的收益,那么本工程的投资收益将比较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