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17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10-07 16:32
科举时代连中三元指的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的意思。
据统计,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中,连中三元的只有17人。清代长洲人钱柴,在乾隆年间连获乡、会、殿试第一名,乾隆爱才,亲赋“三元诗”纪瑞致贺。
懂视网 时间:2023-01-09 01:09
1、“连中三元”是用于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情况,指某个考生参加考试过程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
2、这种说法大致出现在宋代。宋代及以后的科举考试中,读书人先在县、府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考得“秀才”之后,才算获得了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接下来,首先是参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举行的“乡试”,又称“秋闱”。此考连考3场,每场3天。乡试考中,称为“举人”。“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中举者正式跨入士大夫阶层。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段说的便是乡试中举的情形。在“乡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则称为解元。
3、通过乡试的举人,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也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可以参加接下来的四月份的“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定出名次,第一名称为状元。自古言:“文不称第一,武不称第二。”客观地说,要在文科考试中做到“连中三元”,确实相当难。据史料记载,历代数下来,总共出现过17次“连中三元”的情形,另外还有2次武科举的“连中三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4:50
连中三元的三元是指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扩展资料:
连中三元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文臣之中有14*三元及第,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以及清朝的钱棨、陈继昌。其中黄观和钱棨是六元及第,黄观连中六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元(科举名词)
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4:50
三元及第: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4:51
是贾兰坡先后三次发掘出了北京人的头盖被称为连中三元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4:51
三元分别为: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4:52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废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